陈洁
【摘 要】随着现代教学理念的更新和发展,越来越多的教育教学思想相继进入课堂教学,传统的授受式教学已经不被人们所接受,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受到重视,教师承担着促进学生发展、引导学生发展、管理学生和使学生持续发展的角色,由此我们应对教学交往做具体了解。
【关键词】教学交往 课堂教学 师生互动
教学交往是把教学过程视为一种交往过程,是教师与学生借助各种方式而进行的认知、情感、价值观等多方面的人际交往和相互作用的过程。
一、教学交往的概论
查询资料,对教学交往的教学论研究可以追溯到20 世纪70年代德国的交往教学论流派,是建立在人本主义和建构主义融合基础之上的教育理论。课堂教学交往是指以社会建构理论为主要理论依据,以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通过一定的语言、信息、教材等教学情境,而进行的一种人与人之间的全面的心灵对话过程,一种教育主体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交流、相互沟通和相互理解的过程,以营造民主和谐的情感氛围为基本教学环境的一种教学形式。
教学交往要在实现基本职能的过程中让学生学会交往,学会与人交流、沟通,学会展示自己、理解他人,在与人相处中克服自身的局限性,实现社会性发展以及个性的多元发展。教学交往的分类多样化:有平等交往和不平等交往;有认知性交往、情感性交往和社会性交往;有课内交往和课外交往;有言语交往和非言语交往;有制度性交往和非制度性交往;从交往主体分可以把交往分为教师与学生间的交往和学生与学生间的交往。
二、教育中教学交往的目的性
教育本身既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又要充分体现学生的认知主体作用,而教学交往活动就是形成自己独到的见解为目的,有效提升学生能力素质,使学生具备全面的、多角度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形成科学的世界观,丰富的想象力和准确的表达能力,最终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素质教育。
教学交往也有助于培养学生的主体性,师生合作,实验经验共享;有助于生生合作,实现互相尊重;有助于促进学生自我意识的形成。是生命活动和自我实现的方式,是自我发现和探索真理的过程展示。
交往是教学活动的基本形式,而教学的本质是促进学生的发展,因此,课堂教学交往的目的就是促进学生平衡发展,保证教学目标顺利完成。
三、教学交往中教师与学生间的关系
1.教师的角色
教师的交往能力必须建立在扎实的精通所教学科知识的基础之上,善于捕捉学生思维过程中的推进点,善于指导学生学会组织知识,引导学生学会求知。在教学交往中,教师主动协助学生通过学习发现自己的潜能,协助学生通过学习证实自己的能力。教师同时要具备教学交往素养,它包括:发出邀请的素养、善于倾听的素养和主动协助的素养。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也可以对学生进行交往心态和技能的辅导与训练,专门为学生准备人际交往方面的培训,更有利的教育教学中教学交往的运用。
2.学生的角色
教学交往在要求教师采取各种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同时,特别强调学生的知识和能力不是由教师施舍,而是由学生自主地,积极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而获得的。在教学交往中学生应把相应的学习能力信息反馈给教师,要学会运用反思來识别和判断自己学习动机的价值。
3.教师与学生间的互动
以往,课堂上任何不受控制的冲突都被认为是不对的,但教学交往则必须追求师生关系的和谐与平衡,师生之间的交往是互动,是师生相互沟通,相互影响,相互补充,是教与学双边的共识、共享与共进。将师生对立情绪降低到最低的程度,这就需要对课堂中的冲突采取适当的控制和包容态度,师生双方处于优势地位的一方对于处于劣势地位的一方增加理解与谦让。这种包容度越大,课堂中的群体或个人就具有更多的相对独立的发展空间,就可以保证师生关系朝着和谐的方向发展。
现在的教学不是看老师与学生间互动的次数与时间越多越好,或者认为建构式教学交 往总是优于授受式教学交往,这样的评价显得单一,不适应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马克思主义的辩证法告诉我们,教学交往的好坏,归根到底取决于它的教育意义,取决于它对师生发展尤其是学生全面发展的价值以及它的情境适宜性,即好的教学交往是目的善与手段善统一的教学交往,是价值上追求真善美,技术上追求科学化与艺术化的教学交往。
教师和学生都是某些群体和非正式群体的成员,他们所归属的群体都有某种程度的严格态度和信念,他们自己对所属团体的信条和准则也都有不同程度的认识,因此,教学交往将教学上升到重视个体生命发展的高度,引导师生共同成长,也是多元化教学方式的必然结果。
四、教学交往的再研究
在以后的探究和认识中,我们有必要对教育性教学交往与教育性教学两者的区别进行更加细致的辨析,对教育性教学交往的具体评价标准、实现机制和实施策略作更加深入具体的分析。
参考文献
[1]马夏至:《初中课堂教学交往现状研究》中国知网学术期刊 2013年
[2]金燕峰:《何谓好的教学交往---评教育性教学交往论》教育导刊,2013年10月
[3]郭华:教学交往研究的教学论意义[J]教育科学,2001(5)
[4]崔允槨《有效教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5]乌兰:《课堂教学交往中的教师角色》教育理论与实践 2012年第五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