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晓 姚明智 于翔
摘 要:在进行百米赛跑时,技术动作对于百米赛跑的成绩有重要的影响,因此比赛选手必须要掌握相关的技术动作,才能够提高百米赛跑成绩,本文主要围绕技术动作对百米跑成绩的影响及改进对策展开分析论述,主要是讲述在百米跑比赛中涉及到一些常见技术以及缺陷,然后提出有效的改进措施。
关键词:百米跑;技术动作;存在缺陷;改进措施
对于一个百米赛跑运动员来讲,只有掌握住技巧,并且进行长期的训练,才能够提高百米跑的成绩。但是在实际训练的过程当中,很多运动员存在着一些技术缺陷,导致成绩很难有效提升,因此百米赛跑运动员必须要掌握住相关的技术动作,并且对于技术缺陷进行有效的改进。
一、百米赛跑中常出现的一些技术缺陷
在百米赛跑中,出现的常见技术缺陷主要有以下几种:
第一,肌肉处于紧张状态,无法放松心情,动作较为僵硬。在进行赛跑的过程当中,头颈肩的动作非常重要,但是一旦出现了肌肉紧张的状态,那么就很难发挥出良好的成绩,尤其是在跑跳上出现了低头耸肩或者是仰头、上体后挺等情况,这样都不利于提高百米赛跑成绩,尤是心态的长期紧张,会造成跑速的过慢放松过缓,影响到百米赛跑的加速度。
第二,摆臂技术不够不过关。在进行百米赛跑中,摆臂技术至关重要,当经常出现的一些摆臂技术缺陷就是直臂摆动、后摆动,这都是错误的操作,一旦摆臂错误,也会影响到加速度。
第三,重心较低,步伐比较小。在百米赛跑过程中步伐和重心至关重要、步伐偏小,就会影响到百米赛跑的速度,另外如果重心较低,很有可能造成摆臂的不正规,另外也会影响到百米赛跑的最终成绩。
二、改进技术缺陷,提高百米赛跑成绩的有效举措
为了提高百米赛跑的成绩,需要改进技术缺陷,具体来说,可以采取以下有效的途径:
首先,要确保再进行摆臂和绕环的动作要领。在两臂向上和向后绕环的动作时一定要用力,而向下和向前的摆动要坚持随惯性,要做好双臂的交替,通过做好两臂交替绕环动作,使得两臂在用力的同时做好放松工作,确保肌肉的放松。经过心理学调查研究发现,肌肉的放松对于激发人体的运动潜能具有重要的作用,肌肉的紧张与放松是在大脑皮层的支配下收缩与舒张交替进行的过程。当工作肌进行收缩用力时,对抗肌则处于放松状态;当肌肉一次收缩结束后,在下一次收缩之前有一个放松过程,因此,通过在训练中锻炼肌肉的紧张和收缩,能够让身体潜能受到激发。
其次,要准时起跑,练好弓步压腿起跳的速度。为了确保起跑的准确性,避免提前抢跑,但是同时也在听到鸣枪之后立刻起跑,这就需要进行弓步压腿动作的练习。在进行弓步压腿练习时,一定要避免压之有疼痛感,要进行有效的放松,另外也要进确保压腿动作的节奏性。确保听见鸣笛之后立马起跑。也可以扶肋木进行摆腿练习,分为左右摆腿和前后摆腿两种方式。要求左右摆腿时,向左摆时屈膝用力,向右摆时则惯性自然放松摆动。前后摆腿时,向前摆时屈膝用力,向后摆时随惯性自然放松摆动。
再次,要加强专业性技术训练。为了有效地避免在百米跑的过程当中步伐太小的问题,应该进行小步跑和高抬腿、跑后蹬跑等训练,通過在原地进行小步跑以及行进间的匀速跑,练习过程当中要坚持放松,在匀速跑和放松弹性大步匀速跑的顺序来不断提速。尤其是在坡度跑练习过程当中,也要练习一些下坡跑,在进行下坡跑时就可以进行高重心放松自然走的话,那么也不容易摔倒,同时也能控制自己的速度,所以,练习中也不宜速度过快,通过这种练习来刺激自身百米跑的技术动作。在节奏下练习,并且暗示学生注意体会放松[4]。(摆动中手里好像捏着一块易碎的东西,或者一只小鸟,既要捏住又不能捏碎、捏死的感觉。)
最后,经过反复的训练来摆脱技术缺陷。正所谓“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因此,必须要好好的进行训练,反复训练,才能够克服缺陷,尤其是百米赛跑速度非常的短,必须要通过训练,让大脑第一时间接收到信号,然后反馈给身体的技能,从而实现迅速起跳,快速赛跑。同时,也要避免练习中不断重复错误动作,而消耗大量时间、精力,这样会起到适得其反的效果,凡事要循序渐进。
三、总结
在进行百米赛跑的过程当中,为了提高百米赛跑的成绩,需要掌握赛跑的技术,首先必须要进行自然的放松,然后掌握住相关的动作要领,才能够提高百米赛跑的速度。为了保证百米赛跑的技术过关,首先要进行双臂同时绕环的训练,然后进行交替绕环的训练,同时要保证摆臂技术过关,最后就是重心不宜过低,然后对步伐逐渐进行调整,进而进行加速度,有效地提升百米赛跑的成绩。
参考文献:
[1]陈贤基.技术动作对百米跑成绩的影响及其改进方法[J].速读旬刊,2016(6):84-85.
[2]王连凡.影响百米运动员起跑反应速度的因素及其训练方法的分析[J].体育科技文献通报,2016,24(7):66-68.
[3]崔柏青,张环宇.浅谈提高百米运动员成绩的有效途径[J].中国化工贸易,2015,7(33):76-77.
[4]孔瑞诗,KONGRui-shi.用“送髋技术”辅助练习对短跑教学的设计与应用的研究[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09(4):82-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