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翔
摘 要:教师要根据社会发展趋势和学生实際情况对国际标准舞教学模式进行创新改进,打破传统教学模式的束缚,提高教学效率,提升学生的身体协调能力,促进其健康全面成长。因此,本文针对国际标准舞教学的意义进行分析研究,提出革新策略。
关键词:国际标准舞;教学模式;创新改革;教学效率
近几年,社会发展对综合型人才的需求不段增大,体育舞蹈在教育教学中的地位才逐渐得到显现。在教育教学中,教师要打破传统教学模式的束缚,构建完善教学体系,提高国际标准舞的教学效率,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一、国际标准舞教学的意义
第一,国际标准舞教学可以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营造良好教学氛围。传统体育教学主要以运动为重点,比如球类、绳类等等,但是其项目十分不完善,单一的项目活动形式已经无法满足学生的基本需求,影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国际标准舞教学可以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体育活动的整体美感,不仅可以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还会培养学生的审美水平,满足社会发展对人才的多方面需求。第二,国际标准舞教学活动可以为社会发展提供大量高素质专业人才。因此,培养国际标准舞的专业素质人才,已经成为社会进步发展的必然趋势。
二、国际标准舞教学的革新策略
(一)定期组织教师进行培训学习。教师是国际标准舞教学活动顺利开展的关键,是教学活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要结合社会发展趋势和自身实际条件,定期组织教师进行培训学习,构建完善舞蹈教师结构和体系,开发探索社会优秀专业人才,提高教师队伍的专业素质,增强教师的教学经验。
(二)课内和课外活动相结合。在新时期发展背景下,综合素质已经成为教育教学的重点,教师要充分意识到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的专业素养,满足社会发展对人才的多方面需求。首先,教师要不断创新改进自身教学模式,拓展教学层面,为日后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创造有利条件。比如,将美学教育与舞蹈教学内容进行有机结合,多鼓励学生参与课外实践活动,为国际标准舞的教学内容进行补充拓展。因为国际标准舞属于竞技类的项目,所以学生在学习专业技能的同时更加需要参加一系列的比赛来拓展学生的专业技能,同时也能够检验学生的专业素质水平。其次,教师要打破传统课堂教学模式的束缚,不应该局限在课堂时间,要将课内教学与课外生活进行有机结合,增强国际标准舞知识技能的实用性。教师要引导学生根据已经掌握的知识技巧不断探索社会生活实践机会和空间,使学生在校外演出中不断提升自身已经掌握的能力,为日后的生活工作打下坚实基础。
(三)重点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与身体素质训练。首先,教师要使学生对音乐与舞蹈之间的联系产生正确认识,将音乐节奏与国际标准舞进行有机结合,感受舞蹈节奏的重要性,重点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与身体素质训练,增强国际标准舞的艺术性。其次,教师要为学生进行形象标准的示范,将教学内容的舞蹈动作进行展示,引导学生对其模仿。同时,传授学生专业技能的同时也要加强学生们的身体素质训练,结合运动训练相关的身体综合素质练习,合理运用。注重提高专业技术技巧培养期间也要训练学生的身体综合素质,起到一个相辅相成的作用。在比赛过程中,大部分比赛选手无法意识到身体素质的重要性,常常由于身体原因无法将自身优势完全展示出来,导致比赛成绩十分不理想。因此,训练身体素质可以使选手能力得到稳定发挥,大大提高比赛选手的专业性。
(四)构建完善教学评价机制。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对传统教学评价进行创新改进,全面了解国际标准舞的发展情况,针对教学中出现的问题采取有效措施进行解决。第一,在理论知识讲解过程中,教师所运用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激发其参与积极性,将国际标准舞知识与其他理论知识进行有机结合,保证教学质量和效果。第二,在社会实践教学过程中,教师的评价教学要充分发挥引导作用,带动学生自主思考、积极探索兴趣,对国际标准舞产生全面理解。通过构建完善教学评价机制,大大提高学生参与积极性,提高教学效率,增强学生自信心,培养其综合素质。
总而言之,国际标准舞的改革创新对学生的成长发育具有重要意义。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激发学生的参与兴趣,营造良好教学氛围,课内和课外活动相结合,重点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自主练习能力、课外实践能力以及对国际标准舞的认知能力,为社会发展提供大量高素质专业舞蹈人才。
参考文献:
[1]葛宗男,范波澜.综合艺术院校特色教学体系中的国际标准舞教学改革——吉林艺术学院舞蹈学院“竞技项目的艺术转型”初探[J].青年文学家,2012(20):85-85.
[2]安森蕊,郭舰洋,吴军.基于建构主义情境下国际标准舞教学模式探索[J].宁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30(4):132-134.
[3]胡海涛,罗晶.普通高校艺术教育中开展国标舞教学的思考[J].时代报告:学术版,2011(5):39-39.
[4]沈玉杨.对高校国际标准舞专业可持续发展的思考[J].四川工商学院学术新视野,2016(1):29-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