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长宁民俗文化中心
2017年在区文化局正确领导下,民俗中心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九大精神,牢固树立建设精品城区的发展理念,积极在“双创双复”全区整体工作推动下,以“十三五”规划为统领,继续坚持民俗中心“弘扬民俗文化,传承民间技艺”的宗旨,以群文工作手段促进非遗保护工作从挖掘、抢救、申报为主,逐步向精选、升级、分类、策划、普及、扶持、传承、再创造的综合型保护模式转变。让非遗从“被发现的古老文化”变成“用以实现美好生活的文化”。长宁区2017年非遗工作,以普及、传承为重点,多种保护,全面发展。
2017年是民俗中心场馆大改建的一年,经历了三个阶段的装修改造,南楼3-5楼改造、南北楼外墙和北楼改造三项基建工程顺利完工。在1-3月南楼闭馆、5-12月北楼闭馆,全馆不能完全对外开放的情况下,我们以下基层演出,联合其他社会力量开展文化活动,在绿地、公园等户外开展活动等方式,按时按质完成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公共文化服务的工作任务,保证了服务人次、服务项目不减少,为此民俗中心全体员工付出了比平时更多的努力。
2017年民俗中心有在职员工23人,其中中级以上职称8人,天山电影院分流工勤人员8人。人员安置工作处于新旧人员更替交叠的重要时期,专业人员比较匮乏。在这种情况下,借助非遗传承人和非遗保护单位的力量,全年开展非遗类演出67场,服务人次61220人。馆内外开展民间手工艺和非遗项目培训1046次,18839人次。馆内阵地部门总服务人次达109087人次,开展全市书画比赛活动参与人次806人,平均每名职工全年服务10552人。这个数字因馆内装修的原因比去年有所减少,但今年开出了民俗文化微信和上海话上海情网络直播,数字服务人次大幅上升,网络直播2.5小时,人数13万人,开辟了数字文化馆服务的新渠道。
在保护单位和传承人的努力下,长宁区现共有25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其中国家级非遗名录2项(古陶瓷修复技艺,传承人蒋道银;沪剧,传承人陈甦萍),上海市级非遗名录7项(江南丝竹、法华牡丹嫁接技艺、木牛流马制作技艺、石雕技艺、传统戏曲服装制作技艺、撕纸、西郊农民画),上海市级传承人4人(陶昌鹏、胡佩群、华兴富、陈莉蓉),区级传承人5人(曹励华、李恩来、胡月亭、叶伟娜、张书嘉)。
民俗中心丰富的活动内容吸引了媒体广泛关注,除解放网、新民网、上海热线、上观等多家网络媒体外,本馆的各项活动多次在新闻坊、上海人民广播电台、解放日报、长宁时报、上海科技报、新民邻声、西长宁周刊、文汇报、新民晚报、新闻晨报等新闻媒体报道。全年各类传统媒体报道合计92次。其中中央级媒体报道2次,市级媒体报道36次。出版自编杂志《民俗风》4期,改版为全彩印刷后,刊物内容更加丰富,吸引了更多的读者阅读,同时还建立了《民俗风》编辑微信群。“民俗文化”发布15条微信公众号信息,使得长宁民俗文化中心的活动得到更广泛的关注和宣传。
经过全馆员工的努力,民俗中心获得了全国一级文化馆、上海市4星级服务场馆,上海市民文化节先进单位、长宁区平安单位、长宁区精神文明单位等荣誉称号。
2017年长宁区非遗传承基地,如雨后春笋般在学校、社区等地建立起来。这些基地旨在通过讲座、培训、展览等方式,将精湛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及其资源转化为传统文化普及活动,让历史悠远的传统文脉在现代都市社区活色生香。2017年,在北新泾街道原有的“一居一品”的文化惠民基础上,突出网格化管理、片区化分类特色,以“一片一特”为发展模式,在相邻的4-5个社区内建立起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基地,引入长宁区优秀的非遗资源,带动社区与社区间的文化交流互动,并集中该区域内非遗传承特色,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街镇文化活动的协调发展和良性互动。
非遗进校园是我馆传承工作的重点,多年来在开元中学开展的以木牛流马为代表的“鲁班弟子”拓展课程,视觉艺术学院开设的古陶瓷修复专业,北二小学、东展小学、绿苑小学、长宁区城市少年宫的撕纸兴趣班,上海工艺美术职业学院设立的石雕班等,已成为培养传承人的摇篮。我们与华师大、东华等高校有了更多的交流探索,不仅在文化遗产日等节庆把非遗带入校园,空竹、面塑、京剧脸谱等文化资源也走进学校课程。9月28日新剑幼儿园举办20周年校庆暨非物质文化遗产示范学校揭牌活动,举行了上海市非遗名录(撕纸)收徒拜师活动,撕纸传承人华兴富老师在该园内多年任教的基础上,选出该幼儿园教师举办了庄重的拜师仪式,正式有了教师传承人,标志长宁区非遗进校园新模式“教师学非遗”的产生。该园出版了一本名为《指尖上的世界》的撕纸教学丛书,表明教师传承人在指导学生和组织该园非遗传承活动中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新剑幼儿园小朋友表演撕纸
2017年还有多项非遗保护项目走向全国和世界的舞台,多个传承人在全国和上海市比赛中取得较好成绩。海派画绣赴日本参加邀请展,以“戏曲龙袍制作技艺”制作的汉懿旗袍被法国时装周确定为高级定制旗袍。长宁非遗文化交流活动走向了阿联酋、埃及、台湾、香港等多个国家和地区。场馆内接待预约团队50个,17383人次,其中境外团队来自38个国家和地区。
在中国文化遗产日到来的前前后后,借助这个非遗保护成果展示的最佳契机,长宁区政府组织了规模浩大的非遗成果展示活动,联合上海市其他区县,向全国以及世界展示长宁区非遗保护的成果。
6月9日,以“共性与差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实施现状及愿景”为主题,由上海市创意产业协会主办,上海艺术礼品博物馆承办的第五届国际(上海)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论坛在上海工艺美术职业学院举行。奥地利、捷克、埃及、乌克兰、匈牙利、斯洛伐克等国参与。
6月10日在新虹桥中心花园举办了“丝竹韵·弦外音”2017民乐推广季民族器乐“江南丝竹”长宁邀请赛暨中国文化和自然遗产日上海长宁专场活动,全市25支江南丝竹团队同台展演,向市民展现传统音乐保护成果。演出结束后,应后赶来的记者、市民要求,两支有特色的丝竹行街团队冒雨在高架桥下再次为市民表演,市民们既感动又感到非常过瘾,很多人说,这虽然是上海的地域音乐,但还是第一次听到看见。本次活动指导单位是上海音乐家协会,主办单位有上海市群众艺术馆、上海市非遗保护中心。新一批长宁区非遗进校园示范学校4所和长宁区非遗优秀传承实践案例8项在同一天受到表彰,还推出了《长宁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优秀案例选》,此书浓缩了近10年长宁非遗保护实践过程中点滴经验,通过不同的项目、不同的案例展现传统文化在都市中的传承演绎。
2017年本次大赛,以新媒体形式报名参赛,采用微视频的参赛方式,大赛组委会收到了上千名参赛选手报送的500多部微视频作品。经过评选,有20部作品获奖。大赛得到了媒体的大力支持,“文化上海云”“乐直播”网站现场直播报道。决赛现场场内观众300人,网络观众13万人,创下群文活动单项活动参加人数之最。“上海话·上海情”沪语大赛已经走过了7个年头,得到了上海市文化广播影视局、上海市群艺馆、上海市民俗文化学会的大力支持,得到了长宁区各个街镇的支持,也得到了上海市民的积极响应和踊跃参与。
“上海话·上海情”沪语大赛形式多样,如“老上海、新上海、小上海的沪语比赛”、“阿拉屋里厢”音乐故事汇、“沪语保护研究工作者的高峰论坛”、“沪语”综艺演出等。在推广沪语的同时,展示了上海海纳百川、追求卓越、不断创新的城市精神,让更多的人喜欢上海、融入上海,体现城市的温度。
“生肖春节游园会”“长宁人民闹元宵”“曲水流觞三月三”“民俗风端午情”“爱在七夕”“月常满人长宁”“粥香情浓”7大传统节日活动,民俗中心坚持开展了13年。每个节日都设计了适合在都市开展的节俗活动,如元宵节做兔爷儿,立夏做蛋套,端午节旱龙舟、抛彩粽、制香囊等,这些活动成为中国人、外国友人亲身体验中国传统民俗文化最直接的途径。节庆是非遗活态传承的重要环节,今年在仙霞公园举办了为期3天的“非遗大世界”文化遗产日活动。为了把传统习俗记录下来,我们与华师大策划了“民俗节庆”短片的拍摄工作。民俗中心群文工作的追求是尊重传统,演绎当下,让从远古而来,带着农耕文明的民俗礼俗节俗,在现代都市高楼间坚硬水门汀地面上,平稳降落,活色生香,引领现代都市雅致生活。
2017年上海市和长宁区各地举办的非遗展示活动,民俗中心的非遗传承项目和民间艺术团队都有参加展演的活动。
3月31日大世界时隔13年再度开业,长宁民俗文化中心连续3天在大世界舞台进行了“百年大世界再现非遗魅力·长宁民俗行街舞动传统风采”的展演,荡湖船、蚌壳精、大头娃娃、舞龙队等多个具有民间特色的行街表演,共同为“大世界”的重新开业助兴,同时也激发了群众对传统民俗文化的热爱。
6-7月,上海市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活动主会场设在“大世界传艺中心”。面塑、西郊农民画、木牛流马制作技艺在大世界向市民朋友进行了生动的交互式展演。
长宁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优秀案例有8项:古陶瓷修复技艺、沪剧、撕纸、西郊农民画、石雕、木牛流马制作技艺、面塑等,其中4项入选上海市级优秀保护案例。
由上海市文化广播影视管理局、上海市非遗保护中心主办的2017“九九重阳·颛桥糕会”在田园公园、北桥邻里中心、颛桥法治主题公园同时举行,西郊农民画参与展演。
借助于2017上海书展的东风,民俗中心组织了3天七场演出,还将国粹京剧、越剧与国内最权威的教育戏剧出版物及与之联动的体验式课程同时推出,让更多人了解及体验到教育戏剧的魅力。
8月初长宁区台办、长宁区文化局在台北举办“雅致生活”长宁区传统文化展示交流活动,展示长宁区非遗保护工作优秀成果,扩大两岸市民相互交往和了解,提升两岸市民对传统民俗高雅生活情趣保护意识和文化认同。“雅致生活”长宁区传统文化展示,再现了上海中心城区生动活泼的生活场景,中国人传统文人雅士以茶会友、依香铭志、赏花吟诗、踏歌起舞、祈愿美好的场面再造给当地市民留下了深刻印象。在展示交流中,香事文化知识普及、包装手艺教学、两岸创新茶品交流,吸引了众多当地市民的积极参与。
10月19日市群艺馆举办“一带一路多国家文化交流活动”,长宁皮影戏《闹龙宫》在群艺馆3楼报告厅为来访团演出。
10月27日上海市城市建设规划展览在民俗中心开幕,为了使这个现代城市建设展所显示的传统文化意味更为浓烈,我们还创排了滑稽皮影戏《侬当心勿要怪高》。我馆青年职工成功创排新型皮影音乐剧《孔门弟子》以其新颖独特的表现手法受到好评。
中国申报的“二十四节气——中国人通过观察太阳周年运动而形成的时间知识体系及其实践”列入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长宁区非遗名录“江南传统文人香事”传承人吴清所著《廿四香笺》作为长宁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系列丛书顺势推出,很快就告售罄。这本书不仅作为长宁区代表礼品,还作为外交部的礼品赠送给各国领导人。
首次由职工创办少儿手工艺学习班,标志着主动服务意识增强。墨韵申城书画大赛成功举办,显示出阵地服务服务水平上了新台阶。“西郊画吧”创作美丽生活农民画18幅,创世神话作品24幅,应邵乐的《水满金山寺》《黄庭经》、林靖蓉的《后羿射日》荣获“我心中的中华神话故事”——第四届“大师从这里起步”上海少儿美术书法大赛入围奖。
公共文化社会化服务通告每月按时将馆活动预告上墙,并将馆内活动提前在微信推送,以新形式和方法吸粉,以确保各方面群众能提前预知馆内各类活动,利用户外大屏幕宣传非遗工作及各类实时重要动态,确保与时俱进。
博乐展厅和精品乐精舍全年举办展览17次、讲座23次,涵盖了海派书画、文人香事、年味摄影、旗袍、民家书法、五彩陶瓷、内画扇面、结婚证等展览。
通过对2017年工作的细致梳理,明确了2018年工作中需要着力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1)长宁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体验中心分中心——虹桥公园香事博物馆建设,要提高办馆标准,注重从工作细节入手,细微处彰显精品城区的文化品质和魅力,努力让人们在长宁民俗文化中心感受到浓厚的传统文化气息,增强来馆群众文化自信;(2)规范馆内宣传栏、《民俗风》内部刊物等工作;(3)做好民俗文化微信公众号,提高新媒体平台为群众服务的水平;(4)完成民俗节庆书籍等非遗丛书出版;(5)加大长宁区非遗保护力度;(6)提高我馆公共文化服务社会化、专业化水平,完善实施文化馆理事会制度,为建成全国公共文化服务示范区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