拜桂珍 马学忠
【摘 要】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就是说一个人一旦对某事物有了浓厚的兴趣,就会主动去求知、去探索、去实践,并在求知、探索、实践中产生愉快的情绪和体验,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很有必要注意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内在的学习动力,从而产生某种肯定的、积极的情感体验,以实现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目的。在我们实际的教学当中,我认为以下几点对于培养学生的兴趣有着很大的帮助:一、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习兴趣。二、运用各种途径,激发自学兴趣。三、指导课堂合作交流,培养合作兴趣。
【关键词】情境;游戏;合作
【中图分类号】G623.5【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8)24-0242-01
兴趣兴趣是一种无形的动力,当我们对某件事情或某项活动时,就会很投入,而且印象深刻。兴趣是一种带有情感色彩的认识倾向。它以认识和探索某种事物的需要为基础,是推动人去认识事物,探求真理的一种重要动机,是学生学习中最活跃的因素。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很有必要注意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内在的学习动力,从而产生某种肯定的、积极的情感体验,以实现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目的。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呢?
一、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心理学研究表明,恰当、适宜的环境能有效激发人们的热烈情绪,提高活动的质量和效果。在教学中,为学生的学习活动创设和营造一个良好的氛围,让他们的学习置于一种真实、优美、和谐的场景中,从而激发对学习的热情。首先,情境的创设可以使原有抽象、逻辑、符号化的学习内容变得生动、直观、真切,缩短时空距离,扫除学习障碍,有利于学生产生身临其境的感受,引起情感上的共鸣。
1.创设探索性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创设一个探索性的学习情境,引导学生从多种角度,各个侧面不同方向去深思理由,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2.创设竞争性情境,引发学习兴趣。
教师在课堂上引入竞争机制,教学中做到“低起点,突重点,散难点,重过程,慢半拍,多鼓励。”为学生创造展示自我,表现自我的机会,推动所有学生比、学、赶、超。
3.创设游戏性情境,提高学习兴趣。
设置游戏性情境,把新知识寓于游戏活动之中,通过游戏使学生产生对新知识的求知欲望,让学生的注意力处于高度集中状态,在游戏中得到知识,发展能力,提高学习兴趣。
4.创设故事性情境,唤起学习兴趣。
在数学教学中适当地给学生营造一个故事情境,不仅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并会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获得知识。
5.创设操作性情境,调动学习兴趣。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组织一些以学生活动为主,对一些实际理由通过自己动手测量、演示或操作,使学生通过动手动脑获得学习成效,既能巩固和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又能提高操作能力,培养创造精神。
二、运用各种途径,激发自学兴趣
学习兴趣和学习动机直接关系到自学的效果。“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数学来源于现实,也扎根于现实,并且广泛应用于现实。由现实生活抽象概括出数学知识,再把数学知识广泛应用于现实生活,必将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学生的学习兴趣不是与生俱来的,是在一定条件下培养起来的。只有学生有了浓厚的学习兴趣,才能积极主动地探求新知,培养和提高自学能力。
1.引导学生学会自学,教师应该教给学生自学的策略。
在自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和学生一起来读书。告诉学生什么时候应该动手画、圈知识要点,应该标记哪些知识;要求学生多问“为什么?”并反复强化以形成一种意识;同时教师应出示具有启发性的自学提示。长期坚持下去,学生就能形成一定的自学能力,也就可以将课堂上的自学转移到课前的自学,从而为探究新知做好已有知识经验准备,提供更充分的探究体验时间。
2.试着看懂例题,尝试告诉自己例题讲什么,或通过阅读知道了什么,弄不明白的地方注上记号或是做好记录,以备与同学交流或课堂发问。试做“做一做”。哪里有困难要做好记录,这样做起码让学生“依样画葫芦”,尽可能先对知识“知其然”,经由课堂,再达到“知其所以然”。
3.寻找生活数学,引导学生学习生活中的数学是数学教学的目标之一。因此,预习时必须让学生试着找找生活中的原型,拉近数学与生活的距离。如“循环小数”在预习时,可以布置学生找找生活中“循环”的现象,以帮助学生建立相应的概念。
三、指导课堂合作交流,培养合作兴趣
1.创设合作的机会。
课堂教学中有不少地方如果能适时引导,不仅有利于教学效果的提高,还可以培养学生合作的意识。因此,教师要寻找机会、创造机会激励学生合作。比如,教学“步测、目测”时,教师可以设置实践活动测量操场,学生在步测中既要保持步伐大小基本一致,又要数步数,如果测量效果不理想,教师可以布置两人一组,一人走一人数,给学生合作的机会。这些做法都可以激励学生合作的兴趣。
2.形成合作的习惯。
有了合作的需要,教师要适时引导学生建立合作小组。根据班级情况,通常是前后桌形成一个“四人小组”,部分人数不合适的,可建立若干个“六人小组”,这样分组便于学生进行合作、讨论。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再有意识地强化“小组”的集体荣誉感,组内就会出现“互帮互助,扶携共进”的良好氛围,达到合作的另一层作用——共同提高。
3.提高合作的效果。
教师必须明确,自己始终是小组合作学习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因此,对小组合作必须适时进行引导,讓合作“出成效,有作用”。如:给学生设计“合作学习记录表”,要求学生进行小组活动,必须做记录,每个学生轮流当小组长、轮流做记录员、轮流发言。合作学习开始阶段,教师经常性地回收“合作学习记录表”,对操作错误的及时给予纠正,对表现优秀的更要给予肯定,激励学生把合作学习的形式逐步完善。总之,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只要灵活地使用教材,在教学中采取多种策略来唤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善于把教学内容放在真实有趣的情境里,让学生在探索中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有助于培养学生对数学课的浓厚兴趣。
参考文献
[1]罗中琼.如何激发小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J].青海教育,2006(Z1).
[2]高向斌.课堂教学交流初论[J].教学与管理,2005(28).
[3]张灵静.培养小学生学习数学兴趣的几点做法[J].云南教育,2005(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