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小组合作策略探究

2018-10-13 10:24白光昕
课程教育研究·学法教法研究 2018年31期
关键词:小组合作小学数学课堂教学

白光昕

【摘 要】通过小组合作,数学教师能让小组成员自主探讨、相互配合,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与主动性,帮助学生打下更坚实的数学学习基础,在小学数学课堂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意义重大。接下来就从小组合作对小学数学课堂的意义着手,探讨让配合填满小学数学课堂的几点策略。

【关键词】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小组合作;配合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8)31-0187-02

数学课程标准提出学习的主体是学生,提倡学生参与学习的全过程,积极在学习中思考,在解决问题中不断提升。学生不仅要接受学习,还要动手实践、自主探究、合作交流,这些都是很重要的学习方式,因而小学数学教师要积极改进课堂教学方式,注重开展小组合作学习,让配合填满课堂,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自主探究能力等,让学生快乐学习。

一、小组合作对小学数学课堂的意义

在新课改下,开展小学合作学习,让配合填满小学数学课堂,这对优化课堂教学方式、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一是小组合作有助于培养学生合作精神与集体意识。在小学数学课堂上,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習,每一个小组的成员相互配合,积极和他人交流、讨论,顺利完成学习任务,同时锻炼沟通技巧,逐渐形成合作精神与集体意识。二是小组合作有助于体现学生在课堂的主体地位。小学数学的传统教学模式主要是学生听教师讲,严重制约学生在课堂的自由发挥,通告小组合作,教师就将课堂主动权还给学生,自己只是发挥引导作用,鼓励学生积极发散思维,和成员相互配合学习,在调动学生兴趣的同时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展现主体地位。三是小组合作有助于教师提高学生综合能力。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充分配合、相互交流,一起完成任务,不但锻炼沟通能力与思维能力,还提高动手能力和合作能力,对小学生提高综合能力与素质有重要作用。

二、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小组合作策略

1.创设小组合作情境,激发学生配合兴趣。

提高学生配合的兴趣与热情,这是学生积极参与小组合作、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前提,学生只有对小组合作感兴趣,才能确保顺利开展课堂教学活动。因此,教师在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活动之前要创设相应情境,让学生对配合学习产生兴趣与欲望。教师要先熟悉教学内容,科学创设小组合作情境,引导学生体验,激发学生配合热情。

例如:当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习三角形知识时,就可先通过提问的方式创设情境,让学生自主探究三角形是什么,生活中的哪些东西是三角形,之后让学生拍摄自己眼里的三角形,并搜集学生拍摄的图片,在课堂上统一播放。通过创设该小组合作情境,教师成功激发学生配合兴趣。教师在课堂上展示学生拍摄的图片,大大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加上小学生天性活泼,展示他们的素材能让他们产生成就感,通过图片直观认识三角形。紧接着教师再创设小组合作情境,让学生相互配合,用材料造房子,学生们都跃跃欲试,想给各自的小组造出漂亮的房子。该情境创设充分激发学生的配合完成任务的兴趣与积极性,且教师在学生们操作的环节给予适当的指导,在学生完成操作活动后进行评比,总结出三角形的事物较为牢固,不容易变形。最后教师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生活里的哪些物品利用了三角形的稳定性,学生们在热烈的讨论中积极发言,这样的情境创设对学生有效配合、快乐学习意义重大,促使学生保持对数学课堂的兴趣。

2.利用小组合作资源,提高学生配合效率。

在小组合作中,小学数学教师要尽量开放课堂,让学生能最大限度发挥自身主体作用,持续提升学生对问题的探索和解决等能力。数学学科的逻辑性是非常强的,需要学生在大量的练习与不断的总结中形成主动思考、自主学习的习惯,提高学习数学的主观能动性。这就需要教师基于数学教学的特殊性,充分利用小组合作学习资源,优选教学工具,增加数学课堂教学的趣味性,提高学生的配合效率,从而提高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

例如:当教师在引导学生认识角时,就可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资源,有机结合三角形、长方形、正方形与交通标志,通过形象具体的事物展示出不同多边形的特征,并在展示环节让学生分小组讨论,理解并掌握和角有关的知识,潜移默化深化对角的理解,掌握各种知识,提高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中的配合效率。同时,教师立足学生的兴趣点,选择学生感兴趣的话题设计小组合作学习活动,把它带进数学课堂,让学生充分认识在课堂中配合对于学习数学知识的重要性,从而不管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与创新能力,充分发挥出小组合作的价值。

3.优化小组合作内容,巩固学生配合成效。

小学数学课堂的小组合作学习要求学生学会配合、表达与倾听,所以教师应优化小组合作内容,提高合作学习的合理性与科学性,满足小学生学习需要。在小组合作中,教师不能不给任何启示与引导就让小学生自行配合、学习、讨论。教师可在小学数学课堂上设计开放性、挑战性的问题,激发出小学生合作学习、配合探究的热情,巩固学习成效。

例如:当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习常见数量关系的知识时,就可在课堂上设计小组合作题目,即每一斤橘子卖2元,每一斤香蕉卖3元,现在给你20元钱,要求你全部用完,你可以如何买?学生在小组合作探究中得到四种方案:一是用20元钱买10斤橘子;二是用20元钱买7斤橘子和2斤香蕉;三是用20元钱买各买4斤橘子和香蕉;四是用20元钱买1斤橘子和6斤香蕉。这一道开放题的解法是多种多样的,对爱动脑筋的小学生具有强大吸引力,同时让小学生獲得展示自己的良好平台,更深刻地理解数学知识,巩固配合学习成效。

三、结语

小组合作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需要教师把握好时机创设小组合作情境,并充分利用资源,优化小组合作内容,提高学生在数学课堂配合的兴趣与效率,巩固数学学习成效,从而显著提高小学数学课堂小组合作的有效性,提高教学质量。在今后的实践中,小学数学教师依旧要持续探索小组合作的新思路、新方法,让配合真正填满课堂,把小学生变成课堂真正的主人,让全体学生都在小组合作中有效学习、快乐学习,提高综合能力。

参考文献

[1]王秀波.小组合作学习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J].现代交际,2016(22):218-219.

[2]王小清.提高小学数学小组合作学习有效性的技巧[J].新课程(小学),2015(12):98-99.

[3]蔡淑玲.新课程背景下小学数学小组合作学习的误区与对策[J].科教文汇(上旬刊),2016(05):94-95.

猜你喜欢
小组合作小学数学课堂教学
且行且思,让批注式阅读融入课堂教学
把“三个倡导”融入课堂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