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教育渗透的思考

2018-10-13 10:24莫彩虹
课程教育研究·学法教法研究 2018年31期
关键词:路径分析

莫彩虹

【摘 要】语文学科属于高中课程体系中的重要内容,在培养学生语文学科素养上发挥着显著作用,因此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高中语文教育得到了重视。就高中语文学科的教学内容和学科特点来说,在高中语文课堂教学活动中渗透传统文化教育具有很大优势和便利,为了強化高中生的语文核心素养培养效果,合理渗透传统文化教育更利于学生全面发展和语文学科作用发挥。基于此,本研究将集中分析传统文化在高中语文教学活动中的渗透路径,仅供参考。

【关键词】高中语文教育;传统文化渗透;路径分析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8)31-0081-01

引言

我国的传统文化历经漫长的发展历史,其中很多内容体现了我们的民族精神内核,如果在学科教学中合理渗透传统文化则可以为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扬起到助推作用,也是促进学生文化素养提升的有效途径之一。当前的高中语文教育活动中,部分教师对传统文化教育还不够重视,导致高中生对传统文化缺乏了解,这样的教学模式下高中生的文化素养培养效果不佳,因此需要我们进一步深化教育改革工作,提升语文学科教学有效性。

一、立足教学,科学设计

促进高中语文教育和传统文化的契合要求教师从教学设计环节就要注意诸多问题,首先教师在设计教学方案的过程中一定要注意结合教材内容,找准渗透传统文化的自契机,培养高中生传统文化素养。第一,教师要细致掌握教材内容,并关注学生的知识学习效果和动态,然后以此为依据进行教学设计,促进教学目标设计的科学性和合理性。第二,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选择上应该以教学目标为基准,保证教学目标可以达成,并且要传递正确的价值观,培养学生正面的、具有积极性的情感态度[1]。如,《荆轲刺秦王》的课文教学中,我让学生自主分析和研究荆轲刺秦王的原因以及秦朝政治统治的特点,学生观点各不相同,有的学生认为秦始皇暴政统治不得民心,荆轲刺秦王为了平民愤,还有的学生说是因为秦始皇统一六国的壮举让亡国之人心怀不满,因此要刺杀秦王,还有学生作出总结说明,虽然秦王暴政不可取,但是秦统一六国是历史发展的必然,其秦始皇的这一壮举推动了历史进步,我们在历史学习过程中也不能否定秦始皇的历史功绩。学生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可以踊跃发言、各抒己见是很好的现象,这说明学生具有自主思考的意识和能力,这样的教学设计更利于学生找到历史文化和语文知识之间的契合点,并有效实现对学生视野扩展,是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的重要路径之一。

二、创设人文教学环境

实现传统文化渗透教育要求高中语文教师可以注重对客观教育环境的营造,我们在渗透传统文化教育过程中,一般会选择经典文学作品,但是高中生学习任务繁重,他们的课外阅读时间不充裕,在传统文化了解和学习上还是需要教师的引导,针对这一问题高中语文教师要积极进行反思,探讨在语文教学中适度进行传统文化渗透的路径,保证高中语文教育有效性,突出语文学科的作用和魅力。语文学科内容是传统文化的载体,我们在实际教学活动中不仅仅要将传统文化和课文内容结合起来,还要进一步实施延展,使传统文化教育既要依托于教材也要更加全面,提升的高中生的文化底蕴[2]。例如,朱自清的《荷塘月色》文章教学过程中,我就依据文章内容引导学生进行扩展阅读,我引用为文言文《爱莲说》和古诗《莲花》,借助它们对荷花描写的共同点实现扩展教学,引导学生体会荷花美景以及作者寄托在荷花身上的意志品质追求,让学生体会传统文化的意象美,这也是进行传统文化渗透的重要一方面。

三、突出汉语思维方式

汉语是汉民族的共同语,因此在高中语文教学活动中进行传统文化渗透应该突出汉语思维方式,为学生的传统文化的深入理解奠定重要的基础、提供重要的方法[3]。如苏洵的《六国论》一文,文章首尾都体现出了“弊在赂秦”这一核心内容,反映了作文时首尾照应的传统思维方式。高中语文教师在教学时,必须对学生强调文章的这种整体思维方式。又如,古典文学作品中有大量的对偶句式,这反映出我国传统文化中力求对称、均衡的思维方式,如苏轼的《前赤壁赋》、王勃的《滕王阁序》等。针对上述内容,高中语文教师在课文讲解过程中应该强调汉语思维方式,突出汉语表达背后的传统文化思想。

四、在对课外实践活动的丰富中进行传统文化的渗透

课外实践活动也是语文教学中进行传统文化渗透的重要途径之一,其常见的形式主要是进行经典诗词、古文的背诵以及对国学经典的诵读[4]。前者大多是教师引导学生进行的课前活动,通常不超过5分钟,例如,让学生以课时为单位进行轮流的诗词、美文的推荐、赏析,促进学生的文学素材的积累,提升学生的文化底蕴。后者通常为教师对于学生的学期阅读书目的引导和规定,在文本的选择上尽量与教材相关联,培养学生品读经典的能力,以提升学生的综合文化素养[4]。例如,教师在进行《孔雀东南飞》的课文教学中,教师可以安排学生以课文内容为依据进行情景剧的分组表演,一方面加深学生对于角色特点的理解,另一方面让学生融入到历史情境中去体会时代背景对个体生存的影响,对学生的表演能力也是一种提升。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学校可以组织学生对文人故居以及更多人文景点进行参观。通过不同内容、不同层次的课外实践活动体验,学生对于传统文化的内在魅力会有更深的体会。

结论

综上,在高中语文教育活动中渗透传统文化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以及高中生的个体素质提升都具有积极影响,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化,借助学科教学活动契机培养提升学生的学科素养是现代教育对教学工作者提出的基本要求。高中语文教学活动中部分教师还缺乏传统文化渗透意识,教师在指导教学活动的过中片面重视知识内容灌输,忽视了教学内容中的文化要素,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教学素材的浪费。因此,教师要运用合理的教学方式与策略,将传统文化全面地融入语文课堂教学中。

参考文献

[1]张晓鸾.试论高中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的渗透[J].教育,2016(09):93-93.

[2]王敏.高中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的有效途径探索[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5(04):104.

[3]陈佳新,张伟井.高中语文教学与传统文化的契合[J].文学教育(中),2011,(03):85.

[4]胡凌.论高中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的渗透[J].语文教学通讯.D刊(学术刊),2015(1):59-60.

猜你喜欢
路径分析
劳动保障监察、劳动争议仲裁、法院判决途径的劳动者讨薪维权成本研究
高职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路径探析
构建协同资助育人模式的路径分析
农村留守儿童良好性格养成路径分析
警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路径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