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高专思想政治课教学现状及实效性提升策略研究

2018-10-13 11:46覃凌
课程教育研究·学法教法研究 2018年24期
关键词:思想政治课高职高专教学现状

覃凌

【摘 要】高職高专思想政治课教学存在学生厌学厌课、课程内容乏味、课堂教学沉闷等现状和问题,而目前高职高专的学生面临着理想信念和是非观念的巨大冲击,又处在敏感、脆弱、易变的人生阶段,致使课堂教学实效性不高,依托导学案特点,本文从增强教学保障度、内容多样性、课堂趣味性和课程目的性方面探讨了借助导学案提升思政课教学实效性的策略。

【关键词】高职高专;思想政治课;教学现状;实效性;提升策略

【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8)24-0082-02

高职高专思想政治课主要包括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中国化的理论与实践成果、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等几个主要内容板块,均以公共必修课的形式在开设,是实现我国大学生“立社会主义德、树社会主义人”目的的主要基础性阵地,其课堂教学实效性高低直接关乎“立德树人”这个目标实现的过程顺利与否,效果好坏与否。

一、高职高专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现状

1.学生厌学厌课。

一方面,受高考强压释放后的影响,进入到高校后学生的升学压力消失,专业学习压力当头,就业压力未来到,于是开始自我放松,产生“放松型”的厌学厌课情绪,于是根据以往学习经历,可以通过临时背背获得过关的一些公共课成为“放松型”厌学厌课的首选,思政课成为首当其冲的课程选项。另一方面,受中学阶段学习经历的影响,进入高校后学生认为思想政治课,只不过是“划划重点,死记硬背,枯燥无聊等”的代名词,顶多只是以前初、高中政治课堂的升级版。而教学内容上缺乏紧贴社会变化和学生客观需求的时代性、针对性,教学方法上缺乏紧贴学情变化和课程教学目标的灵活性、有效性,导致学生对思政课的厌学厌课现象更是雪上加霜。

2.课程内容乏味。

近些年高职高专思政课程的内容主要集中在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三大板块。从宏观的角度看,课程内容具有一定的稳定性。然而从中观的角度来看每一板块的具体内容在不断发生变化,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在不断丰富中,从最初的毛泽东思想,到现在习近平新时期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至于从微观的角度来看,课程内容变化更加丰富,如关于人的法律意识内涵,随着我国每一部新颁布的法律出现或新的法律案修订,法律的具体内容就变得更加丰富完善,法律的导向性更为明确。课程内容无一不是事关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运用这些知识和能力适应和改造社会,推动个人健康成长、顺利成功与社会主义事业良好发展之间的完美结合,是知识丰富,实践性强的课程组成。然而限于教师专业知识、能力、态度、习惯、方法等因素及其他的影响,不愿深钻教材、科学处理教材内容、选择丰富教学资源、采取灵活有效的教学方法,导致课堂内容缺乏亲和力,不能满足学生需求、实现社会期待,进而使学生不愿参与,远离亲身体验。

3.课堂教学沉闷。

教学的理论和规律告诉我们,只有通过学生自身的学习活动才能达到教学目标,其他任何人都无法替代学生的情感体验和认知活动的教学规律[2],思想政治课也是一样,只有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性,积极主动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才可能使学习有味有效。而且随着社会与科技的进步,网络技术和设备应用已经深入到学生生活、学习的各个细节中,极大的改变了学生的思维方式、生活方式和学习方式,学生的独立性、自主性进一步增强。而教师却依然停留在过去教学认识上,不认真了解学情、不精细钻研课程变化,不清楚认识社会变迁,固守“唯教材教、唯习惯教、从一而教”的“灌教”、“说教”方式,使课堂教学沉闷、枯燥,学生也就宁愿用手机等移动设备去玩游戏、去网上猎猎奇、去朋友圈显显摆。

二、提升高校思政课堂教学实效性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1.网络对大学生的理想信念、是非观念带来了巨大冲击。

网络时代的来临,信息全球化、无界化使不同国家之间的文化传统、思想观念、宗教信仰、生活方式等方面的冲突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大国,极力向世界特别是中国进行意识形态的渗透,其意图西化和分化我国的战略从未改变。铺天盖地的西方文化内容在网上不断排斥着我们的民族文化,淡化青年一代的民族意识,造成了我国优良传统文化的扭曲和流失,导致青年一代对本民族文化的背弃,对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仰产生动摇。同时。网络信息中的“精神垃圾”极易腐蚀大学生的思想和意识。网上的信息鱼龙混杂,色情、暴力、凶杀、虚假信息泛滥,一些不负责任的舆论媒体为博眼球捏造、夸大、诱导式地报道使得大学生价值观念、是非观念受到了严重的影响和渗透。

2.敏感、脆弱、易变是大学生逐步走向成熟阶段的重要特征。

大学生处在生理年龄的敏感期,情感丰富,情绪波动较大,他们似“成人”非“成人”,生理、心理矛盾较多;要求独立,但又不能脱离对别人的依赖;英雄感很强,崇拜英雄,蔑视平凡,但知识不足,思考欠缺理性,经常分不清英雄行为和鲁莽冲动界限;有强烈自尊心,要求和成人一样受到尊重,对于批评、指责极易反感;友谊感很强,却分不清“友谊”和“哥们儿义气”的根本区别;好奇心强,有强烈的求知欲,但喜好不稳定且易受到外界影响,对事物的认知往往既片面化又绝对化。如果没有教师的及时解惑和引导,就会导致他们逃避现实,把个人情感和虚荣心的满足寄托于互联网的虚拟状态。而一旦走出网络,现实的巨大反差,就会使得他们在心理上产生失落感,更加依赖和沉溺于网络,网络就成了他们的“精神鸦片”。而网络上肆无忌惮、不负责任的情绪宣泄也会造成部分学生的道德感、责任感弱化。

导学案是以凸显学生学习主体、突出教师导学主体,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领学生主动参与为价值取向的一种教学设计,利用导学案开展高职高专思想政治课教学,能够充分利用导学案对教师素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评价等方面的要求,提升高职高专思政可得亲和力与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需要和期待,促进高职高专思想政治课实效性的提升。

三、導学案提升高职高专思想政治课教学实效性的策略思考

1.利用导学案丰富教师专业素养,增强教学的保障度。

导学案在导学案设计时将教师定位于核心位置,需要更加深入全面的研究学生学情、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形式、教学程序等,而在导学案实施时将教师角色定位于主导,需要更加全面认识掌握教学主题的相关知识、教学活动的组织形式、教学评价作用的应用、教学程序的演进等,这对教师专业素养提出了更多的要求,思想政治课教学效果如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理论功底和教学方法。教师应不断加强专业学习,开阔视野,善于思考观察,努力提高课堂教学的艺术性。因此,导学案教学环境下,首先学生在变、教学内容在变、教学手段和方式在变,这些都需要教师不断增强专业理论知识和相关学课的科学文化知识水平。其次,教师要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思想,努力发挥学生的学习主体性、能动性和积极性,提高自身导学者身份下的教学实施能力。

2.利用导学案丰富课程教学资源,增强内容的多样性。

导学案教学在教学环节上设有学生自主预习的环节,这为在课堂学习中节约出了一部分时间,导学案也倡导合作学习,发挥了集体的力量提高的学习的效率,又节约了课堂教学中的时间,导学案还注重信息网络技术等新教学工具的应用,这也节约了课堂教学时间,同时在导学案内容环节上一般设置有教学资源提供这一栏目,可见时间上的结余和教学资源的提供,为导学案承载更多更丰富的教学资源提供了可能。这为学生开展课程学习提供了多种可能,如大一新生学习《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绪论时,让学生观看电影“三傻大闹宝莱坞”,通过主人公对大学如何“学”有着极富启发式的解释,加之自身恰到好处的表现力,使学生对大学思想政治课的“学”引发深思和共鸣。而在学习“在实践中化理想为现实”中提到个人理想和社会理想的统一,则提供两个事件主题名字,一是外交官退休后赴贵州山区支教,二是院长改行当校长,只为了改变一群特殊孩子的命运。让学生通过网络获取相关内容视频报道、社会各界人士评述等,让学生通过网络与现象接触、与社会观念碰撞,得以明辨真伪,获取正确思想认识和社会主流价值。

3.利用导学案丰富课堂教学形式,增强课堂的趣味性。

导学案设计可以师生共同参与,导学案内容强调教学与学习活动情景化、场景化、实践化、生活化,导学案环节注重学前学生预习、学中合作探究,学后联系社会生活实践进行知识理论内化。因此,采用导学案开展高职高专思想政治课教学,其教学形式可以丰富多样。

(1)注重学生学习活动案例社会生活实践化。

学习活动是导学案开展学习的重要载体,设计学习活动时一要紧扣时政要闻,二要要关注社会热点,三要紧跟学生兴趣、四要紧贴学生生活、五要重视学生疑点。大学生思想正处于发展成熟期,他们思维活跃,富于思考,关心时政,好奇心强。在学习“爱祖国的灿烂文化”的内容时,用一则“新婚夫妇拍汉服婚纱照却被国人骂穿和服照相是卖国贼”的热点新闻作为话题引发讨论,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事情?我们对自己的传统文化了解多少?你所知道的有哪些?等等。充分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认同感,课堂效果较为明显。

(2)采用课堂辩论的方式开展学习合作交流。

合作学习是导学案倡导的一种非常重要的学习形式,同时这种交流由于一般采用分组开展的方式,因此,在合作学习的基础上进行学习情况和结果的交流也显得非常重要,交流的方式一般来讲可以是汇报的形式,当然也可以是辩论等其他形式。通过开展课堂辩论,鼓励学生勇敢地把自己的观点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不仅可以相互交流观点,还可以培养学生自信心。同时,通过课堂学生辩论也可以活跃课堂气氛,积极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使每一分组的每一个学生都参与到学习中来,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公。

(3)倡导学生从教室走进社会开展教学实践。

导学案教学既重视实践教学,倡导学习活动案例来源于社会生活实践,也重视教学实践,倡导学习活动走进社会实践场景,这也切合思想政治理论课强调的理论联系实际,在学习了基本理论知识以后,可以尝试带领学生走出常规的教室课堂,走出校园,走入生活、走进社会,让理论和生活实际紧密结合,更加有助于学生理解抽象空洞的理论知识。如在学习“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时,鼓励学生自主或专门安排时间带领带学生去到学校附近的烈士公墓瞻等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让学生在基地讲解员的讲解下、自己的观察学习下了解先烈或前辈们不畏牺牲以保卫家国的英勇事迹,创设情境,让学生沉浸其中感受先烈和前辈们的爱国情怀,获取对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的不一样感受和理解。

(4)重视师生课外交流平台对课程学习作用。

导学案教学重视师生交流、课后交流,通过交流可以帮助学生导学,可以帮助学生内化知识,提升能力,更好的达成课程立德树人的目的。如网络时代的到来给我们思想观念、生活方式等各方面带来的变化和冲击,虽有担忧,但我们也可以利用这样的变化,为我们的教育教学带来新的模式。教师可开通自己专门的微博账号或者微信公众号,学生可关注。当我们身边发生时政热点事件、引发热议的社会事件、正能量的社会新闻等教师都可甄别转发或评论,学生可参与交流讨论,教师留言互动,将思想政治课学习延伸至课外,同时也可及时观察学生思想动态的变化,积极解惑、引导,有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判断和是非观念。

四、利用导学案丰富教学评价手段,增强课程的目的性

导学案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主动的参与、亲身体验,说明采用导学案教学,既重视学生主体作用,又重视学生参与,三要重视学习过程。而传统的思想政治课教学评价方式是只看分数,较为单一、片面。这也导致学生不在乎真正学到了什么,掌握了什么,领会了什么,践行了什么,只是用死记硬背考取高分数。而教师、学校衡量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也只是看分数高低,这显然不够客观、科学。对此,采用导学案开展思想政治课教学,一是可以在评价主体上重视发挥教师、学生甚至社区人士的作用,评价的阶段对过程与结果并重,评价形式可以是教师单独评价、学生自我评价、学生互相评价、社区三方人士评价,评价的标准既可以用分数衡量,也可以采用等级判断,还可采用主观评价。如学生理论知识的学习可以采用考试分数评价的方式、学生学习态度等可以采用学生相互评价的方式、学生教学实践的情况可以请社区三方人士评价。用改革评价方式让学生转变关注的重点,尊重每一位学生的尊严和价值,关心每一位学生的学习、生活和人格养成,进而更好地落实思想政治课的教学实效性。

参考文献

[1]徐建军.高校思政课课堂教学现状及模式分析[J].晋城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8,11(04):54-56.

[2]曲铁华,周晓红.教师学与教学论[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223.

[3]董晓明,刘学燕.学案导学模式的特征与教学反思[J].教学与管理,2017,(12):8-10.

猜你喜欢
思想政治课高职高专教学现状
高中与高校思政课衔接的问题所在
初中思想政治课的教学有效性研究
高职高专基础会计实践教学模式的创新研究
云南省高职高专校园体育文化现状调查及对策研究
武汉市部分高职高专院校足球课的开展现状及制约因素
论思想政治课在思想道德教育中的作用
初中语文教学现状与改进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