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红
【摘 要】《财政与金融》作为一门理论性、政策性较强的综合学科,由于缺少实务内容,因而学生学习兴趣不高。为了更好地提升《财政与金融》的教学效果,增强学生学习信心,经过长期的教学实践,提出了有效的教学改革措施。
【关键词】教学;存在问题;教学效果;思路
【中图分类号】G423.07【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8)24-0029-02
《财政与金融》是一门将一般经济理论与财政政策、金融制度联系起来的课程,其专业知识涉及国计民生,且与千家万户的利益息息相关。开设《财政与金融》课程的目的是旨在通过书本的学习,使学生能够了解到国家的基本财政政策、金融在市场中的作用以及运作方式,掌握财政学与金融学的基本概念、内容,从而能够具备从发现到解决经济金融发展过程中存在问题的能力,为更深层次的学习打下基础。为了教学效果的提升,仍然需要不断改进教学内容、方法及考核形式。
一、《财政与金融》课程教学中存在问题
1.教学内容更加偏向于理论学习。
课堂教学一直以来就是教学的核心,也是开展教学质量检查、学生学习效果评价参考的中心环节,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往往自然而然地强调理论学习的重要性,而忽视了在实践过程中应用,但这种“重理论轻实践”的思想不仅不能全方位地将教学内容呈现出来,而且由于理论学习比较枯燥,学生可能会出现学习热情不高、学习方法不当的情况。
《财政与金融》课程的主要内容大致包含了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财政部分,包含了財政的基础知识、财政收支、税收以及国家预算等;第二部分是金融部分,包含了货币、金融机构、金融市场、货币政策等。可以看到,《财政与金融》所涵盖的内容范围广、系统繁杂、理论性强,但又与实际问题相关,具有较强的应用性,特别是例如通货膨胀、税收、利率等内容,都与实际生活紧密相连。
2.教学方法缺乏创新性。
就目前来看,《财政与金融》课程的教学方式主要以课堂讲解为主,是通过教师的口头表达,将需要讲授的知识传递给学生,从而使学生进行知识的吸收。但在授课的过程中,教师往往唱“独角戏”,忽视与学生的互动,造成学生对接收到的知识一知半解,不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也无法很好地发挥其主观能动性,将所学知识进行深入研究。所以在整个知识接受的过程中,学生参与感欠缺,一直处于被动接受的状态中,容易形成“惰性思维”,对授课方式产生依赖,出现“上课记笔记,考前背笔记”的现象,虽然也有一部分课堂采用多媒体教学的方式,但是内容仅仅是将书本上清晰明了的概念搬上大屏幕,“教师念课件,学生抄课件”盛行,使课堂学习越来越乏味,双方的积极性都大大降低。
3.考核形式简单化。
对于《财政与金融》这门课程,大多数高职高专院校的考核形式仍然是闭卷笔试考试,很少有采用其他考核手段的,试卷的题型也比较传统,包括选择题、填空题、名词解释,论述题等,内容大多包括书本上存在的以及授课老师讲过的范围,注重的是对学生基本概念以及理论的考核,很少涉及实际经济金融问题的解决以及实践方面的考察,试卷也多是由授课教师本人出题、批改、打分,因此试卷能够检测的范围、试题的数量、评分的标准都带有很大的主观性。这样的考核形式具有很大程度的偶然性,可能一些学生依靠考前的临时抱佛脚就能够取得不错的成绩,无法很好地检验学生是否真正的学到了课程知识,难以评价教学效果的好坏,也不能很好地对学生的学习行为进行有效约束,无法形成良好的学习风气。
二、提升《财政与金融》教学效果的措施
1.选择合适的教材及教学内容,增强实践技能培养。
《财政与金融》的教材选择一般是根据课程需要来确定的,较少从学生的角度去考虑应当选用哪一种难易程度的教材。作为教学基础的书本,应当在综合考虑多种因素的情况下进行筛选,包括教师自身授课习惯、学生对课程的了解程度、课程要求等。就目前来看,教材版本虽然众多,内容各有其侧重点,但往往信息比较滞后,能够紧跟新的经济形势变化的教材并不多见,所以这也需要教师在确定教材后,根据新的财政政策、金融发展现状及时增加授课内容,保持与国家经济形势联系的紧密性,否则仅仅是根据教材陈旧的内容照本宣科,不但使学生兴趣全无,更无法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由于《财政与金融》有很强的应用性,所以在课堂上要将理论知识与实际经济政策及经济环境变化相联系,使学生能够在不断的学习深化中掌握财政金融基本知识,并且能够在日常生活中根据实际情况的变化加以思考。
虽然《财政与金融》这门课程更多的涉及到理论部分,但是也不能忽视其中包含的实务操作内容,例如票据贴现方法、银行存贷款利息率的计算、不同金融工具的操作程序等,教师应当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积极学习掌握相关业务操作规程,在提高自身实践能力的基础上,不断调动学生实践积极性,从更加实际的角度去教授这门课程,也使学生能够关注最新的经济动态,增强学科实用性。
2.创新教学方法。
教师的教学理念能够从教学方法上得以体现,根据不同的内容,灵活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为了使课堂上的“教”与“学”更加有效协调,就要求教师要善于教,学生才乐于学,才能形成一个良性循环,教学相长。
(1)案例教学法。
案例教学的方法是由师生双方共同参与,对选取的案例进行讨论一种方法。在一些和实际联系比较紧密的章节,利用案例来进行教学,不仅可以将晦涩的书面理论变得通俗起来,而且调动了学生参与的兴趣。在此过程中,教师作为理论与案例结合的引入者,应当统领整个案例的分析过程,形成“从单个案例到普遍现象”的完整讨论模式,同时应当注意:案例的选取需要真实性与研究性并存;根据案例设计出来的问题要有具思考性,最好有递进关系的问题组合有效引导学生展开讨论;过程中给与学生在大限度的讨论自由,有效控制,使学生能够充分利用机会发表自己的见解;在对学生的讨论以及发言进行总结的过程中,回归书本,提升到教学的层面上来。
(2)互动教学法。
知识点的讲授可以结合当前经济形势、国际热点及现实问题,在教学方案中加入适当的事件悬念达到吸引学生注意力的目的,根据学生的反应做出适当的引导,在拓展学生思路的基础上,抓住其兴趣点进行提问,通过问答的形式对问题进行探讨,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拉近教师与学生的关系,使师生得到充分的交流,提高了学生对课程感兴趣的程度。互动交流不应当仅仅出现在课堂上,学生如果发现了新的问题或者是有新的想法,在课下也可以和教师通过邮件、短信、电话的形式进行探讨,无形之中弥补了课堂上时间的限制,拓宽了知识传递的渠道。
(3)多媒体及新媒体教学法。
運用多媒体设备来展现抽象原理以及理论,能够减少概念的枯燥性,使其能够更加直观地呈现在学生面前。通过计算机模拟、动画配合演示财政与金融理论的发展过程,将课程内容装饰得比较活泼风趣;运用互联网、投影仪、小短片等媒体形式,通过动态交互将单一的文字概念转换成了图、文、声相结合的多维度立体形式,能够给学生留下更加深刻的印象。采用多媒体来强化对感官的刺激,增加了一定时间内信息传输的数量,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率。微博作为新生的网络平台,近年来飞速发展,利用微博进行辅助教学,可通过教师挑选与教学内容相契合的近期财政与金融热点事件进行微博群带话题讨论,利用课堂知识,解答现实问题,真正做到学以致用。
3.改革考核形式。
《财政与金融》的课程目标是要通过系统学习相关基础理论,培养学生分析及解决实际生活中出现经济金融问题的能力,所以,在课程考核的形式上不应当仅仅局限于传统的考核模式——闭卷笔试形式,而应当采取更加灵活多样的考核形式。第一,期末考试的试卷设计要合理,不仅要考察学生对理论的掌握和实践能力,还要注重考察其分析以及解决具体问题的能力,通过增加主观题的分数比例,让学生能够在财政金融理论的基础上发挥主观能动性,期末考试的卷面成绩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百分比的换算;第二,加大平时考核的力度,可以通过小组讨论、课上提问、论文等形式进行,教师给与打分及记录,计入平时成绩,这样一来,在减轻学生考试压力的同时,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考前死记硬背的现象,能够使学生真正去学习这门课程;第三,鼓励学生参加职业资格的考试,给出参加职业资格考试成绩来评定综合成绩的标准。
参考文献
[1]陈设.高职财政与金融课程教学改革实践探究[J].林区教学,2014(3):15-16.
[2]唐振国.对增强财政与金融课程教学有效性的思考[J].中国外资:下半月,2012(8):33-35.
[3]胡建明.高职院校《财政与金融》课程教学改革探索——以河南机电高等专科学校财会专业为例[J].河南机电高等专科学校学报[J].2015(1):84-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