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瑞丰 张学新
摘要:针对传统讲授法下学生被动学习的不足,在对分课堂的新型教学理念下,从讲授内容的不可替代性和呈现方式的灵活性、诠释材料的易接受性、课堂场景的多变性三个方面对课堂讲授进行优化。相应的教学实践表明,优化后的讲授,能够有效提升学生学习自主性,具有一定的推广价值。
关键词:对分课堂;讲授;自主性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8)43-0169-03
讲授法是一种被动的教学方法,无法适应学生自主发展和新时代创新型、个性化人才培养的需要。然而,任何课程教学,都离不开教师讲授。如何改革、优化讲授过程,激发学生积极主动的心理活动,使讲授成为学生与教师传递信息之间的积极交流、沟通过程?笔者自2015年秋季学期以来,实践对分课堂新型教学模式,不断优化课堂讲授,取得了一定效果,本文尝试做一些中介和提炼,以期引发更多实践探索。
一、满足学生学习自主性需要:优化对分课堂讲授的目标
当代大学生基本上是“95后”到“00后”,是计算机、互联网、手机、QQ、微信、游戏和科幻等新技术背景下成长起来的孩子,他们不仅不属于工业化时代,甚至也不属于托夫勒《第三次浪潮》中的信息时代,而是属于继农牧时代、工业时代之后的智能时代。他们“观”世界的方式不同于以往时代的人们,他们用改变的眼光看世界,而改变的动力源是作为主体的他们自己,他们在改变的世界中改变着自己和世界,他们期待在任何活动中是积极行动的主体。作为一种新型教学模式,对分课堂能够满足学生学习自主性的需要。
对分课堂由复旦大学张学新提出。该模式将课堂教学过程界分为前后启承、秩序不可颠倒的三个过程:讲授(Presentation)、内化吸收(Assimilation)和讨论(Discussion),也可简称为PAD课堂。对分课堂的核心理念是把一半课堂时间分配给教师进行讲授,另一半分配给学生以讨论的形式进行交互式学习。对分这个名称是指每次课的时间被对半分割,一半用于教师讲授,另一半用于吸收和讨论交流。
分配给学生一定的教学时间,实际上是為学生创设学习自主权,把学生学习自主性需要上升为权力,对分课堂教学流程的设置是保障学生学习自主权的实现。学习自主权的创设和保障把尊重学生从空洞的口号变成现实,让关心学生、理解学生、体贴学生的行为成为教师工作的必然流程和自然要求。正如张学新指出的:“对一个人最大的尊重是让这个人能够行使其应有的权力”。甚至可以认为,近百年来关于尊重学生主体性的呼吁流于形式,就是因为学生学习自主权始终还只是一种道德权利,没有得到实实在在的落实。
减少教师掌控的课堂教学时间,让教师主动释放不该拥有的权力,重新界定教师的权力,既保障了学生学习自主权的实现,实际上也减轻了教师的责任,使教师不再是学生学习成果的全部责任人。因为权力对应着责任,有权力就要承担责任,教师不应该、也没有能力为学生的成长承担全部责任。对分课堂教学模式下,教师可以回归到自己应该的位置,成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促进者、组织者和支持者,最大限度地保障学生学习自主权的实现,也最大限度地实现自己“师者为师”的价值,这也是对教师极大的尊重。
通过观察对分课堂讲授过程中学生情绪状况、精神状态的外在表现,以及对学生根据对分课堂讲授完成的作业的分析,“对分”理念涉及到哲学世界观的变革。基于“对分”理念的讲授,给予学生引导,也就是给予学生一片发展的天地,让学生自主地去发展,成为自我改变和成长的主体,契合了大学生“观”世界的方式。
比如,在讲授“发展”这一基本原理时,笔者播放了振华重工第四代集装箱自动化码头的一段视频,智能码头的。整个工作区域,不见一个人,只见装备自动地在行动。但学生看视频的时候,“观”到的却是人,感性的人的活动。当让他们写出对“发展”这一基本原理的理解的时候,132位同学给出了132个不同的观点。比如,有关于对发展的理解的:发展是内在否定,自我否定,在我眼中,发展也是有形状的,它显现出一种螺旋的样貌,里面隐藏着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喻示着新旧交替间的过程,中国在这交替变化中走过一个个社会……,如今踏上了新时代。有对发展的畅想的:新事物是在旧事物中孕育成熟的,现在的“滴滴打车”,未来可能会成为“飞滴”,现在问“师傅,文化中心去哇?”,未来会是“师傅,巴黎飞吗?”132位同学,没有一位写到振华重工案例。这132个出自学生内心的想法,显然满足了学生学习自主性需要。那么,如何优化对分课堂讲授呢?
二、提升学习自主性的三个维度:优化对分课堂讲授
笔者认为可以从下文中的三个方面优化对分课堂讲授。需要注意的是,这三个方面是作为一个整体发挥作用的。传统教学,虽然偶尔也有这些特点,但碎片化特点很明显,不够完整。
(一)讲授内容的不可替代性和呈现方式的灵活性
对分课堂的讲授主要是单向知识传递,教师基本不向学生提问,也不组织讨论,强调“先讲后学”,即不设置学生预习环节。对分课堂讲授反对陷入细节,提出给学生留白,并要求学生以作业(任务)的形式表现出来。对分课堂讲授是“精讲—留白式”讲授。这种讲授把学生对课程任务的完成划分为几个循序渐进的过程,继精讲过程之后,课后内化吸收既巩固了学生建构的知识框架,又把留白补充进去,让知识框架有血有肉、丰满起来,再通过全班交流,可以处理前两个过程的遗留问题。对分课堂讲授是按照建构主义思想设置的,强调认知结构的形成需要一个过程,课程任务的完成是学生渐进自主的建构过程。
对分课堂讲授的内容主要是课程的重点、难点等知识点构成的框架结构。框架结构所表达的内容具有不可替代性。对于全体学生来说,无论课程基础如何,学习方法和效率如何,对分课堂讲授的内容都是他们展开课程学习必须要学习和掌握的,是教师对学科知识的高度聚焦和浓缩,既体现了教师对学科的精准把握,也体现了课程的学科深度和广度,没有教师的讲授,任何学生凭借自己的自学都不可能得到这个框架结构。所以,对分课堂讲授对于学生来说,是掌握学科内容、达到此重境界的最佳路径,是“珍稀品”。
由于教師讲授的是“珍稀品”,非常能够激发学生积极主动的心理活动,他们总是表现出新鲜好奇、聚精会神、认真听课,思想不溜号,眼睛不看手机,课堂井然有序,生机勃勃,课堂真正成为每一位学生的课堂。讲授过程中,学生会形成自己初步的认知结构。这个“未完成结构”开启了学生的思维流程,启发着“完成结构”。“完成结构”是什么?怎么去完成?“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学生对“完成结构”有着强烈的激情和冲动,推动着课堂教学进程自然进入下一个过程。
此外,从学科的视角看,课程所要传授的框架结构是特定的,但是,具体从这个结构的哪一个点切入,则是不特定的,具有灵活性,既要适合学生,又要适合教师,还非常具有课堂场景转换的实时性,即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要自然切入。对分课堂教学模式下,每一次课,教师讲授承接的是上次课的讨论,笔者往往是以讨论的最后聚焦点作为下一个框架结构的切入点,自然导出课堂讲授。
(二)诠释材料的易接受性
一般来说,对分课堂讲授要传递给学生的框架结构是学科共同体长期集体智慧的结晶,具有高度抽象性,这个框架结构的直接呈现是学生不可能轻易理解的,即使费力理解了,一般情况下,也只能作为纯粹的知识存储在大脑里,难以用来在专业实践和生活实践中,改造现实世界,将之再展开为具体的过程和事件,使现实世界按照人的需要的方向发展,彰显框架结构的物质力量和实践魅力。这样,对于学生来说,学习不仅无趣、无意义,失去可持续性,死知识的淤塞,还使生命丧失了灵性。因此,对分课堂讲授的框架结构需要用感性材料来诠释,学生才能明白。
诠释材料的易接受性,是指对于全体学生来说,无论有无相关的感性经验,教师用以诠释课程框架结构的材料都具有可理解性、直接相关性。学生能够接受材料,就能够感知、理解、领会其中的框架结构,还能够把材料链接进自己过往的生活,把直接经验融入进课堂,有效地运用记忆、识别、选择、分类、联想、抽象等心理过程对新框架进行加工。从情感和意志层面来说,易接受材料和直接经验使学生处于积极的情感状态,发现意义,形成价值信念,找到自我效能感,更愿意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参与到框架结构的建构,深层次地影响到学生对课堂规范的遵守,影响到学生的听课态度和听课中的自控,这样,学生内在的心理态度也就推演为外显的客观行为。从外表上看,我们说学生具有强烈的自主学习的动机和调控能力。
因为学生建构框架结构的材料源于自己对生活的感知、抽象和加工,所以,在学生的思想意识里,框架结构和生活原型是密切联系在一起的,当框架结构就是生活本身的时候,生活本身也就是框架结构,学生就容易将知识转化为具体的物。比如,在讲授“货币演进史及货币的等价特征”时,教材详细解释了直接等价、一般等价物等价、金属货币等价和纸币等价的物物交换。笔者在讲授这一内容的时候,给学生讲了股票最初的创意,突出强调了“等价”的含义。1602年,荷兰为了解决资金短缺问题,向国民融资,国民只需在一个本子上登记下借出多少钱,就可以像持有股票一样得到分红。但是,股东却连续10年没有得到分红。原来,荷兰又创立了世界上第一个股票交易所,只要股东们愿意,他们随时可以将手中的股票变成现金。然后,笔者简单地勾勒下“货币演进史”。当让学生写出对课程的理解时,132位学生不仅给出了132种理解,给出的货币种类和支付方式都超过132种,因为有些学生写出了好几种货币和支付方式。关于支付方式,比如,可以用“龙”这个字来支付,就像微信扫码一样;未来虹膜支付将成为新潮流,眼睛一眨就完成付款;未来人本身就代表价值,报出自己的姓名,就完成支付;未来地球人和火星人之间,电波可以作为支付方式,等等。显然,学生真正理解了“等价”,并把“等价”转换成了他们心目中的各种具体物。
(三)课堂场景的多变性
对分课堂讲授过程中,要注意尽量把课堂切换为几个不同的场景。最常见的课堂场景是教师通过简明、生动的口头语言,以讲述、讲解和讲演等“讲”的形式,系统、连贯地向学生传授知识、表达情感和价值观念,课堂场景是学生和教师之间的多维度交流。而如果教师讲述的是一个榜样故事,课堂场景实际上就转换为学生与榜样人物之间的思想、情感和意志交流。如果以展示一个事件的视频作为诠释材料,则课堂场景就转换为学生和视频呈现的活动之间的多维度交流。所以,课堂场景的多变性,实际上是围绕课程目标,学生进行思想、情感和意志交流的对象的多变性。
课堂场景的多变性有效提升了学生对框架结构的建构效率。一段特定的时间里,比如45分钟,学生能够有效地吸收多少知识?这个是有一定的规律可循的。根据托尼·博赞的《全脑思考》,大学生理解性倾听能够持续90分钟,吸收性倾听则只能持续20分钟。对分课堂讲授的设置方法,就有效利用了这个建构规律。对分课堂讲授过程中,教师可以观察学生的听课状况,随时调整讲授方法,将课堂场景截取为若干个不同的片段,引导并保持学生的注意。从对分课堂教学实际来看,几乎不存在一个片段会超过20分钟的情况。同时,教师的有意识设置,也能够督促学生自觉地调整自己内部心理过程,保持积极主动的听课状态,提升注意程度、延长注意时间。
当然,课堂是千变万化的,提升学生学习自主性远远不止这三个方面,实践中,笔者也感受到优化对分课堂讲授有很大潜力。不过,基本原则是不变的,即必须重新分配和保障师生权力与责任,按照学习规律优化课堂讲授过程,激发学生自我实现的成就动机,使学生愿意学习。
三、结语
如何重构讲授法,使讲授法满足学生学习自主性需要,20世纪初以来,全世界相关的教学改革已经走过了百年历程,遗憾的是,不仅没有找到合适的方法,而讲授法也处于越来越尴尬的境地。对分课堂讲授之所以能够超越百年探索,可能找到突破的路径,在于它契合学生需要和时代发展,第一次提出了“权责对分”的理念,重新分配教师和学生的权力与责任,重构教学流程,全方位、彻底地改革了传统教学模式。对分课堂讲授作为“权责对分”理念下的讲授,是全新的教学模式的一个过程。比如,对分课堂讲授意味着教师权力的减少。相应地,第一,教师责任减少,第二,学生权力增加,第三,学生责任增加,第四,学生权力和责任的增加有规范化的时间和课堂教学流程给予切实保障。以往强调讲授少而精的教学改革之所以失败,是因为教师权力减少了,却仍然对教学结果承担全部责任或主要责任,学生的学习自主性也没有教学时间和流程上的保障。所以,依据“权责对分”理念,按照心理学设置教学流程,师生才能构成真正的“学习共同体”,最终才能达到最理想的境界。当然,对分课堂讲授的优化还只是刚刚开始,随着对分课堂实践的逐步深入,将会出现更多的实践成果。
参考文献:
[1]张学新.对分课堂:中国教育的新智慧[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6.
[2]张学新.对分课堂:大学课堂教学改革的新探索[J].复旦教育论坛,2014,(5).
[3]杜艳飞,张学新.“对分课堂”:高校课堂教学模式改革实践与思考[J].继续教育研究,2016,(3).
Abstract:To solve the deficiency of students' passive learning under the traditional teaching method,optimize teaching from three aspects of the irreplaceable content of teaching and flexibility in presentation,the acceptability of interpretation materials,variability of classroom scenes under the new teaching idea in PAD Class.The corresponding teaching practice shows that optimized teaching can effectively enhance students' learning autonomy and has certain popularizing value.
Key words:PAD Class;teaching;autonom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