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翔
摘 要:从了解公司青年员工队伍现状入手,以团组织视角发现青年队伍中显现的特质、展现的优势和存在的问题,进而对影响青年员工职业发展的因素进行了问卷调查和非正式走访,深入了解青年员工在企业中的职业发展愿景和需求,分析这些因素产生的原因及可能导致的后果,并结合企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及不同岗位类别的青年特点,提出管理对策和建议,为公司进一步促进效率提升,增强企业软实力,深化青年队伍人力资源开发、优秀人才培养和盘活现有青年人力资源提供参考。
关键词:青年员工;团组织;人力资源
一、研究背景
人力资源是企业最重要的资源,青年人力资源是企业人才培养与人力资源开发的主要对象,是关乎企业发展的重要储备和中坚力量。因此企业青年人力资源是企业自我盘活、自我塑造、自我发展的希望,青年人才的职业发展和职业价值的实现也将同公司的重点工作、持续发展紧密相连。摸清和掌握青年的实际情况、成长规律和时代特点,发现目前青年员工队伍中存在的问题,为企业共青团组织更好的服务青年和发展青年提供有力的支撑,引导青年在当前形势下立足岗位,建功立业。
因此,对青年员工队伍现状进行专题研究至关重要。
二、分析调研
问卷从“岗位认知”、“薪酬福利”、“工作环境”和“个人发展”四个维度进行调研问卷的设计,并通过网络平台进行问卷调研,通过近一个月的网络问卷调研,共收回有效问卷210份,数据采用人工统计处理分析。
对结果分析后,我们总结目前公司青年员工队伍的主要特征有:
渴望尽快提升自身能力,以获得更多的职业发展机会;认为工作量与收入不匹配,薪酬激励不够,工作幸福感不强;职业发展路径不清晰,岗位认识不到位,需要正确引导。
三、对策措施
(一)公司层面
1、企业愿景鼓舞青年员工
通过把形势说清说透、管理者授课等方式,让青年员工真切地认识到今天所面临的前所未有的市场形势、竞争态势和生存压力,引领青年技术员工队伍信心不动摇,精神不懈怠,认清公司在行业中的位置以及当前面临的经营形势,同时也要看到企业的产品竞争优势,激发其爱岗敬业的工作热情,鼓舞士气,凝心聚力。
2、企业文化振奋青年员工
用良好的企业文化推动青年员工更好地投入公司的生产与建设,形成青年员工队伍的凝聚力和战斗力。一是党政工团联动,加强关心关怀,让青年员工感知到企业的人文优势,感受到做为公司一名成员的“幸福感”和“荣誉感”;二是用宝钢人的知与行规范青年员工,让其“内化”成为企业与青年员工共同秉持的信念,产生持久的规范力和推动力,激发青年员工队伍的主动性与创造性。
3、职业规划培养青年员工
进一步细化青年员工的培养规划:一是强化各区域青年人才队伍梯队建设,分类分族进行典型工作任务分解,建立能力素质成长模型,推进族群学习地图体系建设,指引员工能力提升;二是创新青年员工的培养机制,打造青年人才培养品牌;三是建立一个畅通的沟通平台,营造公平、公正、公开工作氛围。
4、绩效制度激励青年员工
一是根据各族类员工职业发展路径图,系统设计员工工作业绩评价体系,从多纬度进行评价;二是制定公司核心技术人才甄别、遴选、培养、使用和评价的标准。重点关注关键岗位和骨干员工的激励,对待专业族群(如营销人员、专业研究员等)进行个性化的岗位和绩效设计,让优秀的青年员工感知到企业的重视;三是建立员工技术负责制,完善技术决策体系,逐步提升员工的权威性;四是加大科技成果的奖励力度,体现用好人才,留住人才,鼓励科技人员多为公司技术创新努力工作。
(二)单位层面
1、绩效牵引,激发活力,凸显和弘扬技术价值
一是构建基层员工岗位相关、区域相关、职责相关的绩效指标体系,突出差异化、业绩优先的分配体系,将员工的绩效与产线、产品绩效捆绑,激发专业员工活力;二是弘扬专业员工标杆,发挥榜样的力量,搭建员工作用发挥、展示的宽阔舞台,通过发布评选、技术沙龙、技术专题讲座等形式、让员工的专长和业绩能充分“晒一晒”,凸显工作技术价值,保证年轻的员工成长途中有舞台、有掌声。
2、项目育人,技术研修,拓宽和提升专业能力
一是通过组织员工研讨确立技术重点攻关和拓展方向,并以项目为载体倒逼和强化青年员工专业技术的钻研和积累;二是搭建青年员工交流研修平台,针对技术重点、难点问题,组织员工研修、专题发布,交流攻关项目推进情况、前沿技术跟踪、工具方法应用等内容,提升技术业务能力;三是以“专家请进来、技术员走出去”的方式,创造兄弟单位先进技术考察学习的机会,重视过程,拓宽员工专业视野。
3、管理支撑,团队协作,保障和支撑技术工作的有效推进
一是组建技术攻关项目策划管理支撑团队,为青年创新工作、重难点问题的解决进行有力支撑,提供信息渠道、相关资源协调,支撑员工的工作有效推进;二是组建基层单位青年员工团队,组织青年员工参与专业技术领域性技术处理和分享的常态化,加强技术骨干树立提升自我的紧迫感,提升青年员工破解现场难题的效率。
(三)团组织层面
1、加强情感纽带作用,服务零距离,传递归属感,为青年员工打造具有服务能力的实践平台。
进一步把握青年员工不同阶段的特质,针对不同时期的需求和困难,不断提升发挥团组织的桥梁纽带作用,吸引和凝聚青年员工,让青年在积极向上、充满浓情的文化氛围中健康成长。一是在市场经济形势严峻和钢铁行业寒冬的情况下,运用传统和新媒体相结合的方式,真实地传达企业面临的严峻形势,传递紧迫感,同时强调青年人才在企业的重要性,树立信心,提升青年员工的使命感;二是优化基层服务型团组织建设,为公司青年文化注入新內涵,通过“宝宝秀”、“约伴-绿色出行”、“大型相亲交友”、“暖心”、“‘团GO”、“单宿文化节”等特色服务,提供“周到便利的服务”,缓解生活与工作压力,传递企业的关心与温暖,提升青年员工幸福感。
注重平台搭建,关注“平凡”青年,加强骨干培养,为全体青年员工群体搭建展示才华的舞台。
团组织聚焦现场,为青年员工搭建培育和展示舞台,加强对骨干与“平凡”青年员工的关注和培育工作,提升青年专业技术能力,激发青年内在活力。
针对“平凡”青年员工:一是进一步推进导师带徒带教工作,探索和创新更有效的工作方法和内容,做好过程跟踪验证,加速新员工技能的提升和培养;二是结合大学生优秀见习生、岗位成才奖、优秀青年、优秀团员等表彰评审工作,鼓励青年员工走上讲台,展示学习成果和岗位业绩,让青年员工既感受到专业提升的成就感又有崭露头角的机会;三是定期举行岗位练兵竞赛、网络技能练兵活动,调动青年员工学习业务知识、提升解决、处理问题的能力;四是结合团员民主教育评议自下而上地开展“最”主题讲述活动,营造“每个岗位都有价值,每个团员都有闪光点”的氛围,引导每一位团员青年争当“青年最佳实践者”。
针对骨干潜质青年员工:一是重点推进公司高层次“传帮带”、“专家招徒”活动,采用首席师和高潜青年“双向选择”结对的方式,以三年为期限,力争能在技术业务岗位上通过评估晋升一级,着力培养和打造高潜质技术人才后备队伍;二是重点打造“青年岗位能手”、创新“梅花奖”等品牌评审活动,聚焦岗位钻研、技能精湛、贡献突出的优秀青年和创新骨干,引导青年岗位成才。同时,发挥团组织的视角和距离优势,丰富和前移公司选拔优秀人才的视点,积极与人力资源部沟通,做好优秀青年的举荐工作,适时建立公司青年人才库。三是重点推进公司青年科研项目。采用项目化的运作方式,通过项目“招揭领”招募青年项目负责人,结合专家招徒和潜力青年带教工作,给潜力青年员工出课题、压担子,启迪青年思路,锻炼和提升青年的技术创新能力,逐渐成长为企业的主要骨干力量。
参与基础管理,鼓励技术创新,培养工匠精神,为全体青年员工构筑创新实践的平台。
安全、标准、效益是企业的生命线,团组织怎样引导青年员工清楚认识自己的岗位价值,立足岗位,鼓励青年员工“关注现场、关注基础”积极参与到现场的基层基础管理,调动青年员工的专研创新热情和责任意识,培育工匠精神和良好职业行为习惯,为促进公司走出困境作贡献。一是深入开展青年“安全&标准化”安全月主题活动。通过互查互纠行动、安全&标准化主题论坛、青安岗岗长培训等安全月主题系列活动,发动青年员工积极参与到公司安全管理和标准化的推进中,提升青年安全意识,培养标准化作业行为,从而为公司促进基层作业区安全管理、标准化作业的“强化执行”和“自我完善”贡献力量;二是深入开展青年创新主题活动。进一步丰富青年创新论坛活动展示内容,扩大青年创新工作品牌效应和活动覆盖面,充分发掘优秀创新创效青年和青年创新成果,引导青年在创新中发展;三是深入开展青年科技月主题活动。广泛集中青年员工队伍中蕴藏的智慧,激发公司青年员工不断探索科技的勇气和决心。通过“技术交流”、“名家讲坛”、“80后创新”等系列活动,帮助青年员工立足岗位,围绕企业持续发展的关键问题,学会用科学的方法去解决和处理专业技术难题,同时,帮助青年了解高端技术和前沿信息,拓宽青年知识面;四是深入开展质量月主题活动。通过质量“金点子”评选、优秀科技论文评选、专业技术沙龙、“产销研运”青年集结号等举措,在全体青年员工中强化质量一贯意识,发动全体青年员工参与质量管理,为公司产品质量提升、节能降耗、降低成本做贡献。
倾听真实诉求,引导珍惜岗位,职业引路导航,促进青年员工与企业共命运同发展。
目前严峻的钢铁行业危机对青年员工队伍影响比较大,可能会造成员工队伍的不稳定,团组织在这个时期更需要发挥纽带作用,倾听青年员工真实需求,同时传递企业对广大青年的重视和认可,增强青年投身企业的信心和热情。一是“发现基层之美”团组织“非正式”走访。各级团组织从学习环境和氛围上为青年人才培养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和工作氛围,深入把握青年青年员工特点,开展形式任务教育,引导青年员工“我的岗位我珍惜”,看到自己的岗位价值,并运用“非正式”的沟通载体,倾听青年心声,发现各类青年实际需求和困难并向相关管理者和部门反馈;二是深入开展“心声有约”零距离沟通。搭建各级管理者与青年之间的交流平台,畅通一对一坦诚互动的沟通渠道,特别是拉近直接管理者与组织范围内青年的距离,倡导基层青年管理者是青年人才发展的直接責任者,加强与青年人才的沟通,及时了解他们的真实想法和需求,团组织定期对青年人才的发展情况进行跟踪并反馈,增进管理者和青年之间的理解与信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