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华?卢广华
摘 要:紧密结合小学高年级学生的身心特征,科学合理引导学生进行班级自主管理,一方面可以提升学生的自主管理能力,另一方面还有助于优良班风与学风的形成。基于此,本文拟以小学高年级为例,首先分析小学高年级班级自主管理的必要性,其次探讨当前小学高年级班级自主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最后提出小学高年级班级自主管理的具体策略。
关键词:小学高年级;班级自主管理;学生;策略
班级自主管理指的是让学生积极主动参与班级管理活动,即通过学生对本群体的自主化管理,实现班级管理实效性的现代化班级管理模式。在新课改大力实施的背景下,我国多数学校都将改革重点投放在了课程方面,对于班级管理模式改革的重视程度则相对薄弱。因此,针对小学高年级班级自主管理的研究十分必要。
一、小学高年级班级自主管理研究的必要性
(一)“以人为本”新课改理念的要求
近年来,我国着力推进“科教兴国”发展战略,坚持“育人为本”的基本要求。新课改理念下的教育突破了以往为教而教的现象,开始将“人”作为教育的出发点与归宿,学生的可持续、全面发展被视为教育的根本与核心。班级活动作为学生参与最多的实践性活动,通过引导其开展自主管理,可以最大程度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更好地践行“以人为本”的新课改教学理念,满足新时代我国素质教育的相关要求。
(二)提升班级管理实效性的要求
长期以来,我国多数小学高年级班级管理均以班主任管理模式为主。这种传统的班级管理模式具有特定的优势,但也存在不容忽视的弊端与局限性,具体表现如下:任务繁重的班主任能够分配到班级管理中的精力十分有限,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小学高年级班级管理的优化与创新;学生在以班主任为中心的班级管理模式中处于被动地位,学生的自主性难以得到有效发挥,同时也极容易助长学生的依赖性,即教师在纪律在、教师走纪律无的现象等。[1]班级自主管理的出现,在很大程度上弥补了传统班主任管理模式的不足,能够进一步提升小学高年级班级自主管理的实效性,强化学生的纪律性与自我约束性,有利于学生综合能力的锻炼与提升。
(三)尊重学生学习主体性的要求
在应试教育思想的影响下,相当一部分班主任在小学高年级班级管理中处于绝对“权威”的地位,扮演着领导者的角色,学生一般都是服从者,没有多少发言权或自主权。这种以教师为主、学生为辅的状况,从根本上违背了教学的基本原则与最终目标,尤其与当前我国提倡的新课改、素质教育等相背离。班级自主管理模式的提出,不仅仅为教师所扮演的角色指明了方向,而且明确了学生的学习主体性,充分尊重了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
二、当前小学高年级班级自主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班主任的角色定位不够科学合理
当前我国大部分小学高年级的班主任对自身在班级管理中的角色定位还不够合理,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方面定位“管理者”,很多班主任对自身的知识与经验比较自信,对学生的现有水平缺乏足够的信任,因而常把自己放置到班级管理的领导地位或权威地位,无论任何事都亲自“操刀”,不放心让学生去做,担心班级的评分受到影响;另一方面定位“旁观者”,部分班主任过度信任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与班级自主管理的功能,加之片面认为所谓的班级自主管理就是让学生管理班级的一切大小事务,故而完全撒手让学生自己进行班级管理,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放任型”管理。
(二)学生的班级自主管理意识较为淡薄
由于应试教育的长期影响,导致大多数学生误认为自己的任务就是好好学习,考取优异的成绩,在学校就要听教师的话,按照教师的意思做事,班级管理也是教师的工作与任务,自己没有权利参与或干涉等等。[2]这种片面的认识直接影响着学生班级自主管理意识的养成,也极大地限制了学生的综合素养提升。所以,如何从根本上纠正学生对班级自主管理的认识与看法,逐步培养其积极主动的自主管理意识,已成为当前小学高年级自主管理研究的重中之重。
(三)班级自主管理制度有待进一步完善
制度是规范行为的重要保障。小学高年级班级自主管理也是如此,学生对班级进行自主管理离不开健全制度的引导与约束。然而,目前我国相当一部分小学高年级并未制定相对完善的班级自主管理制度,如班干部的选拔大多以成绩为基准,班级事务管理依然由教师说了算等等。从中可以看出,小学高年级中的班级自主管理制度还未得到有效的建立与完善,学生与教师的权责也没有予以明确划分,学生的班级自主管理并没有真正的予以贯彻与执行。因此,建立健全班级自主管理制度是我国小学高年级必须予以解决的关键问题之一。
三、小学高年级班级自主管理的具体策略
(一)班主任需要科学定位自身角色
新课改背景下的班主任虽然一改传统的“管理者”角色,但其在整个教育教学过程中的重要地位依然不可或缺。然而,怎样定位自己所扮演的角色,才最有助于班级自主管理,这是每位小学高年级班主任都应认真思虑的问题。[3]具体来讲,在班级自主管理中,班主任应积极发挥引导者的角色,密切观察学生的行为,对于积极的行为要及时给予鼓励,对于消极的行为则要迅速予以制止,并给予科学的引导,争取实现班级自主管理效果的最大化。
(二)强化学生的班级自主管理意识
学生是小学高年级班级自主管理活动的主体,因而强化其班级自主管理意识,直接决定着管理的实际效果。具体包括:一是定期开展讲座,向广大学生讲解学生的学习权利与义务,让学生明确班级自主管理是自身义不容辞的责任;二是舉办“比学赶超”竞赛,对班级自主管理能力强的学生进行评比与表扬,营造浓厚的氛围,对学生的认识进行熏陶;三是组织多种多样的团体活动,培养与锻炼学生的集体合作能力,帮助其养成团结一致的良好习惯。
(三)完善班级自主管理制度
健全的制度是实现班级自主管理效果最大化的基础与前提,具体可从以下三点着手:一是明确师生在班级自主管理中的职责与权力,教师充当引导者与监督者的角色,对学生的自主管理行为进行及时的指导,学生则是具体事务的操作者与处理者,在制度允许范围内最大程度发挥自主管理能力;二是制定有效的奖惩激励制度,对班级自主管理能力强的学生及时给予奖励,树立榜样,激发学生班级自主管理过程中的“正能量”;三是实施多样化的考评制度,采用教师评价、生生互评等多种班级自主管理评价模式,切实提升小学高年级班级自主管理的质量与成效。
总而言之,在小学高年级中开展班级自主管理活动,可以有效避免教师强制管理对学生创新能力的束缚,有助于锻炼学生的自主性与独立性,能够提升学生的人际协调与矛盾处理能力。同时,在班级自主管理过程中,学生可以对自我有更好的了解与认知,与其他同学建立更加友好的伙伴或合作关系,进而为其初步认识社会奠定基础,促使其德智体美劳的全方位发展。
参考文献:
[1]倪绍兵.目前我国小学班级管理中的突出问题及相关对策探究[J].教育教学研究,2012(12):124-125.
[2]黄文军.论泰勒“科学管理理论”在学校管理中的运用[J].教育教学研究,2008(02):76-77.
[3]朱梦倩.浅议小学高年级班主任如何引导学生进行自主管理[J].学生之友,2012(05):75-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