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新课改的教育硕士《课程与教学论》课程内容体系改革探讨

2018-10-13 10:23张晓华
课程教育研究 2018年34期
关键词:教育硕士新课改改革

【摘要】长期以来,受学术型硕士学位的影响,教育硕士《课程与教学论》课程内容偏离基础教育新课改实际。基于新课改的理念和实践,在分析新课程改革对教育硕士课程带来影响的背景下,指出了现有《课程与教学论》课程内容体系存在的问题,最后按照新课程改革的理念对《课程与教学论》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评价进行了重构。

【关键词】课程与教学论 课程内容体系 新课改 改革 教育硕士

【基金项目】陕西理工大学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SLGYJG1614)。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8)34-0226-02

长期以来,受学术型硕士学位的影响,教育硕士《课程与教学论》课程内容偏离基础教育新课改实际。因此,基于新课改的理念,对《课程与教学论》课程大胆进行科学、合理的调整和整合是非常重要的。

一、新课程改革对教育硕士课程带来的影响

2001年6月,教育部颁布《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将新课程作为推进素质教育的突破口,提出了转变课程功能、调整课程结构、课程内容的改革、改革课程评价等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具体目标。同时,对于培养基础教育教学和管理工作需要的高层次人才的教育硕士的课程设置也提出了挑战。

第一,作为为基础教育培养学科骨干的教育硕士专业学位教育,应主动适应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树立以儿童为本的现代教育观,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树立正确的学生观,树立正确的质量观等,是教育硕士课程所面临的重要挑战。

第二,课程内容的改革要求教育硕士课程深入研究课程内容的知识范畴和逻辑层次,正确处理好经典内容与更新内容的关系,构建合理的教学内容体系。

第三,新课程评价改革同样对教育硕士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要求对教育硕士课程本身要建立发展性评价体系,应使评价在其学习过程中实现,以使其得以更好的发展。

二、现有《课程与教学论》课程内容体系存在的问题

(一)课程目标偏离职业性定位

在实际的《课程与教学论》课程设计中,存在着将教育硕士培养成为“教育学者”、“教书匠”与学术型学位相等同的多种目标。课程目标定位的不准确,以教育学硕士的标准来构建《课程与教学论》课程,偏离了教育硕士的职业性目标定位。

(二)课程内容学问中心化

原有《课程与教学论》课程,在内容上仍遵循着学术学位教育的轨迹,关注“是什么”和“为什么”的陈述性知识,教学以理论知识的传授为主,理论泛化,内容多,重点不突出,忽略了学生对职业发展内在动力的实践性知识建构。

(三)课程评价方式单一

《课程与教学论》课程评价方式主要是考试这种形式,评价主体只有教师本人,课程评价方式单一。这种终结性的评价方式这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难以体现专业学位的职业特征,也难以真正实现课程评估的优化作用。

三、《课程与教学论》课程内容体系改革研究

面对新课程改革对教育硕士课程提出的新要求,结合现有《课程与教学论》存在问题,对《课程与教学论》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评价进行重构。

(一)重构《课程与教学论》课程目标

作为专业基础必修课,依据现代卓越教师培养目标,从教育硕士成长出发,而不是单纯从学科知识发展出发,体现现代课程与教学思想,遵循科学性、先进性的原则和教育教学的规律,努力将经典知识与新课程改革的内容整合起来,使课程内容具有显著的实践性、基础性、研究性,使教育硕士对课程与教学论有一个最基本的理论认识,把握课程与教学的规律,剖析我国课程与教学实践中存在的种种问题,树立正确的课程观、教学观;通过实践设计,重点培养教育硕士对课程与教学论的理解和感悟,提升其课程与教学意识,拓宽教育硕士对课程与教学的整体把握,初步形成创新性地发现和解决实际课程与教学问题的基本能力,增强参与课程及教学改革的愿望和能力。

(二)重构《课程与教学论》课程内容体系

1.整合知识,融入新课改的内容,突出少而精的特点

这一内容改革具体涉及四个方面:①在继承《课程与教学论》已有知识体系优势的基础上,根据时代的要求,删掉非常理论化的知识及论述,精选课程与教学知识,例如删掉关于课程与教学的学科分析,课程与教学的价值的内容,课程管理和教学艺术只在具体章节中介绍;②按照新课改的要求,加强课程与教学内容整合和前后内容的联系,突出核心内容,例如,把课程目标与教学目标、课程内容与课程结构、教学设计与教学方法整合在一起;③从新课改实际出发,选择与新课改紧密相关的内容,并将学科前沿知识、课程改革和教育研究最新成果充实到教学内容中,例如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新课改课程内容选择、校本课程开发与教学设计、高效教学、发展性课程与教学评价体系等;④把教育观、课程观、教学观、学生观融入具体章节内容中,并结合地方教育的事实,强调师德教育,深化育人性,强化教育硕士科学教育思想和理念的形成。

2.设计从理论到实践的内容体系,强化教育硕士的体验和反思

这种设计具体涉及四个方面:①关注教育实践,从课程与教学问题入手,注重问题导向,通过教育问题的讨论来引入理论解决,把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②设置案例分析和视频观摩,采用融合式案例教学,强化教育硕士从不同角度和情境进行反思和建构,帮助他们能够充分意识到在以后从教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难题及应对策略;③从服务地方教育的实际出发,注重课程与教学实践,设置课内教学内容的实践环节,进行模拟训练,强化师范生体验,核心训练教育硕士课程内容选择的能力、课程开发和校本课程开发的能力、教学设计能力、教学方法运用的能力、课程与教學评价的能力;④设置课外实践环节,布置实践任务和作业,让教育硕士到中小学进行实际参观、调查、专题研究,使教育硕士接触、了解教育现实,培养他们分析、解决教育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重构《课程与教学论》课程评价

《课程与教学论》课程评价要从教育硕士有效发展出发,积极发展多元化评价方式,提高课程质量,具体涉及三个方面的内容:①重视诊断性评价的作用。在学习课程之前,进行学前考测,了解学生对《课程与教学论》课程内容的兴趣、爱好、期望、已有知识水平、技能程度等,然后对课程做出必要的调整决策;②将形成性评价与总结性评价结合起来,加大过程性评价的力度。将师范生日常课程学习纳入评价,通过信息反馈完善《课程与教学论》课程并改进课程运作的方式方法,加强对学生学习课程过程的管理和监督;③改革课程评价的内容和具体方式,关注教育硕士的课程与教学行为、情感和实践表现,注重平时发展性评价,采用灵活的口试、小论文、讨论记录、课程改革建议、教学设计作品、案例反思、实践练习、模拟教学、实践调查等方式,引导教育硕士把学习的《课程与教学论》目标从简单提高课业成绩转向教育实践和实际能力的提升。

参考文献:

[1]张传燧.本土课程与教学论:内涵、体系及其特色[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14(1):36-40.

[2]陈芬萍.大学课堂教师应具备的四种意识——以“课程与教学论”教学为例[J].中国大学教育,2013(7):55-53.

[3]孔维宏.面向教育硕士的现代教育技术课程设计[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4(4):47-49.

作者简介:

张晓华(1979-),男,陕西理工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副教授,硕士,主要从事教育理论及教育改革研究。

猜你喜欢
教育硕士新课改改革
改革之路
改革备忘
基于参与式工作坊的模式:实践取向小学教育专业教育硕士培养的探索与研究
新课改下的幼儿教育策略初探
《微课设计、开发与应用》课程案例库的构建研究
改革创新(二)
瞧,那些改革推手
新课改对立德树人的思考与实践
也谈新课改下的课外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