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淑
【摘要】在新常态下,如何高效发展继续教育已成为党和国家在高等教育事业持续性发展方面关注的焦点问题,需要多层次创新高校继续教育目标价值实现路径,在实现继续教育目标中客观展现继续教育价值,全面推进各级继续教育稳步发展。
【关键词】新常态 我国 高校 继续教育 目标价值 实现路径 创新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8)34-0020-01
随着时代不断进步,我国社会经济建设发展步入“新常态”势在必行,而不同行业领域岗位面临新变化,各类专业人才培养中面临新要求。随之,我国高校继续教育迎来新挑战,需要站在新常态角度,采用多层面行之有效的创新路径,深化继续教育目标以及价值实现环节,充分展现继续教育在专业人才培养方面的重要作用,满足新常态下不同行业领域对人才的多元化需求,促进行业领域健康以及可持续发展。
一、明确继续教育思路,深化办学与管理机制
在教育事业发展过程中,我国需要深层次正确解读新常态内涵、特征与要点,全方位深层次把握继续教育发展过程中各方面面临的现实问题,结合新常态下继续教育新要求,在整合高校继续教育目标的基础上明确继续教育思路,促使新常态元素巧妙融入到继续教育各环节,多维度深层次探究继续教育发展方案、对策等,为继续教育打开全新的局面。在此过程中,我国要通过多种确切可行的路径,对高校进行系统化指导,高效探讨继续教育新思路,促使继续教育方向更加明确化,开展针对性继续教育工作,为实现继续教育目标价值提供有力支撑。此外,在创新继续教育目标价值实现路径中,高校办学以及管理机制深化是有效方法之一。高校需要站在新常态视角,重新定位自身在继续教育方面的具体目标,解读继续教育纲要内涵,遵循新时期继续教育发展规律,深化已构建的办学机制。高校要将新常态元素作用到已构建的办学机制中,科学调整机制内容,规范自身在学历教育、非学历教育方面办学行为,在整合各方面资源过程中制定可行的办学质量标准,和办学机制相互作用,将其穿插到继续教育人才培养战略目标实现具体环节,以社会市场为出发点,采用多种合理化手段,吸引社会力量的基础上拓宽办学渠道。高校要根据新常态继续教育新思路、新办学机制,深化继续教育管理机制,借助“上下联动”的过程中实现立体化管理,以办学和岗位人才需求为导向,构建全新的监管机制、考核机制等,全方位动态管控继续教育各环节,顺利实现继续教育目标价值。
二、整合各类学历继续教育,革新继续教育课程教学
在新常态下,高校要注重对各类学历继续教育科学整合,深化人才培养方案,优化专业学分制度,整合多层次资源,促使各类学历继续教育人才培养方案、教学考核内容等统一化,科学整合各层次以及各类型教学手段、教学模式等,借助资源优势,构建全新的学历继续教育框架体系,提高学历继续教育层次。同时,高校要根据继续教育发展要求,动态把握新常态下社会经济建设以及发展多元化人才需求,立足人才规划纲要以及自身人才培养现状,科学革新继续教育课程教学,科学编制校本教材,完善课程教学体系,整合课程教学资源等。高校要从新常态入手随时深入把握新常态下继续教育课程教学现状,进行深层次革新,实现高效继续教育专业教学,为继续教育目标价值实现奠定价值基础,充分展现继续教育魅力。
三、强调非学历教育培训市场拓展,加强信息化建设
在新常态下,高校需要利用自身在专业学科、师资、设备设施等方面优势,深化非学历教育相关环节,强调非学历教育培训市场拓展,在探索、利用多方面资源过程中展开具有特色的差异化非学历教育培训,优化人才培训模式,适当增加培训班数量以及种类,满足非学历教育培训市场拓展具体要求。在此过程中,高校需要从非学历教育角度入手,在拓展培训市场的基础上开展学分转换等工作,构建非学历教育网络体系,强化新常态下社会大众终身学习意识。此外,在新常态下,高校要注重继续教育中信息化建设工作开展,巧用社交化网络、移动终端设备等,构建基于继续教育的立体化学习系统,在线上、线下相互作用下,深层次革新继续教育教与学形式,促使学生在网络化平台实现网络学习、智慧学习等,提高继续教育水平的基础上实现继续教育目标价值。
四、结语
总而言之,在新常态下,我国需要重新审视高校继续教育发展现状,从理念、思路、体制、方法等多个角度入手引领高校革新继续教育目标与价值实现路径,深化继续教育各层次,不断注入活力的基础上构建基于继续教育的高层次专业人才培养阵地。促使高校更好地地适应现阶段社会经济建设发展新常态,更好地服务于地方经济持续性发展。
参考文献:
[1]王释云,侯龙真.新常态下我国成人高等继续教育的困境与对策[J].河北大学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15,(4):5-10.
[2]尚琳琳.转型期高校继续教育办学环境及发展路径探析——基于H高校的办学实践与探索[J].继续教育,2017,(7):23-26.
[3]陳长喜,陈茂春.高校继续教育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路径探析[J].继续教育研究,2017,(2):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