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传纯
摘要 本文在分析合肥市紫蓬山森林公园森林防火工作现状及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探讨了紫蓬山森林公园森林防火管理工作的必要性及措施,并分析了森林防火管理工作的效益,以期为森林防火工作的开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 森林防火;现状;问题;必要性;措施;效益;紫蓬山森林公园
中图分类号 S76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8)17-0149-02
紫蓬山森林公园已被划为森林火灾高风险区,是肥西县公共安全隐患单位之一。森林公园现有的火灾防范管理,主要依靠人工监测巡查。当前游客井喷式地增长,现有的管理手段很难适应新的复杂局面,亟须采取新的技术与管理手段提升管理水平与管理效率。肥西县紫蓬山旅游开发区管理会认真落实“预防为主、积极消灭”的森林防火方针,建立健全“双系三区”防控体系,全方位提高监测预警、基础保障、应急扑救和舆论引导“四种能力”,形成责任全面化、队伍装备专业化、管理常态化和信息化的工作格局,提升森林火灾科学防控水平,严防森林火灾事故发生,为新常态下紫蓬山开发区旅游转型升级发展、打造生态紫蓬保驾护航。
1 森林防火管理工作现状
目前,紫蓬山森林公园森林防火信息化建设比较滞后,尚未实现林火监测、灾情预警和指挥调度的信息化建设。对森林防火的观测、预警、处置主要依靠人工观测、人工上报等方式,不仅值班人员工作强度大、持续时间长,而且恶劣天气越来越多,包括长期干旱少雨或长期降雨致塌方树木倒伏、持续雾霾等,特别是防火期内雾霾天气持续增多,严重影响森林防火的前端人员瞭望观察。因此,提高紫蓬山森林公园森林防火工作管理水平迫在眉睫[1]。
2 存在的问题
2.1 火源管理难度较大
紫蓬山森林公园景区游客如织,林区内人员活动频繁,林区森林防火布局分散,火源管理难度较大。景区游客存在乱扔烟头的现象,这给森林防火工作带来安全隐患。
2.2 森林防火信息化建设滞后
覆盖山区的通讯设备设施不健全;制高点森林防火监控点建设空白;护林员等相关防火人员的管理缺乏信息化系统支持,配备达不到标准;在空间地理信息方面缺乏统一的GIS平台集中管理,在数据方面缺乏统一的数据管理平台。
3 森林防火管理工作的必要性
3.1 生态资源保护的需要
紫蓬山森林公园的植物资源已发展至逾142科396属842种;野生动物资源已发展至172种以上。据测定,负氧离子含量高峰值可达42 000个/cm3,是肥西县的绿色氧吧、资源瑰宝,具有重要的社会效益、生态环境效益,对建设生态文明、美丽肥西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紫蓬山顶有百年以上的古树千余株,而古银杏和“龙颈古榆”已有逾500年。此外,名木古树还有孔雀松、石板树、巨形紫藏等。如果发生森林火灾,不仅会造成人员和财产物质的损失,也会对整个生态体系造成不可逆的破坏。
3.2 森林防火形势的需要
3.2.1 可燃物多。紫蓬山森林公园植被多以落叶乔木为主,且林分已近成熟或过熟,多年来紫蓬山未发生过森林火灾,也未曾进行烧山防火,地下腐殖物厚实,森林可燃物聚积较厚,极大地增加了森林火灾的突发性与偶然性。
3.2.2 人流量大。紫蓬山森林公园年接待游客超700万人次,周边居住区、学校较多,登山不分季节、不分时段,24 h均有活动人群;且紫蓬山森林公园是敞开式景区,林间小路纵横交错,游客登山穿行随意性大,不易管控,人为因素隐患较大,增加了紫蓬山森林公园森林防火及安全工作的难度。
3.2.3 交叉协调难。驻山单位较多,区内有安徽外国语学院、文达信息技术职业学院、徽商学院等3所大学,有颇具规模的别墅区——观澜天下,有闻名省内外的堰湾山庄,有国家体育总局指定专用的山地自行车赛道等。涉及生产性和非生产性活动,加之景区内废旧建筑较多,因产权问题暂不能拆除,容易形成盲流人员活动点,交叉管理协调难、工作量大,致使森林火灾隐患增大。
3.3 安全防范的需要
紫蓬山森林公园是周边居民户外活动的重要区域,日均游客过万人次,游客量大,游客通行工具多样,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因此,加强主要活动区域的安防工作尤为重要。
3.4 安全、防火知识教育及信息服务的需要
依据紫蓬山森林公园的特点,提供一套行之有效的管理手段,将平时的安全、防火知识教育与旅游、健身业发展紧密结合,实现二者的有机统一,使游客在游览紫蓬山森林公园美景的同时得到安全、防火知识教育,既锻炼了身体,也保护了森林。根据《中国旅游业“十三五”发展规划》的要求,现代旅游业需要信息技术的支撑,有必要为公众提供更丰富、更生动的服务信息[2]。
4 森林防火工作管理措施
4.1 建立“双系三区”的防火责任体系
“双系”即专业防火体系和政群防控体系。专业防火体系重在预警、巡控、应急扑救等,要求严控死防并作快速反应;由县专业防护队和村级防护队组成,日常监护中2支队伍各就其位、各司其职,分区个防与联片协防相结合,救火应急中2支队伍接受管委会和就地村(社区)领导的统一调度。政群防控体系重在日常监护、属地管控、就近支援,为全面强化责任和加密防控网格的重要力量;由村(社区)两委成员、村民组长、党员和广大群众组成,管委会干部实行分工责任包联。“三区”即将管委会管辖范围内的森林防火区域划分为专业防火区、干部责任区和群众防护区,3个区域独立分层,交叉覆盖,责任无缝对接。“双系三区”防控体系在管委会森林防火指挥部的统一指挥下调度运行,由指挥部办公室组织日常监管,在防火工作中实现责任包保、分工協作,相互支援,全民参与。
4.2 健全专群结合的防火预警机制
一是健全专业预警机制。切实做到及时预警、分级设防,综合利用人防和技防手段,建立全覆盖、全天候监测的森林防火信息体系。强化县专业防护队和村级防护队的火情巡查,保持24 h人员在岗在位、通讯畅通、日志完备。防火指挥部办公室通过共享县林业局的GPS人员定位和上级卫星火情监测信息,实现火情即时发现和岗位即时监控。县专业防护队要加强对重点林区的巡查,制止和查处野外违规用火行为;风景区管理处要加大火源火种检查和管控力度,杜绝火种进入核心景区。二是建立群防预警机制。提高群众防火意识和法制观念,林业站、风景区管理处要会同有关单位利用各种媒体、各种形式开展森林防火宣传教育活动;在各村(社区)和森林公园、宾馆饭店、道路周边、旅游专线客车等处挂设宣传、预警的标牌、标语;加强对农村、林区、中小学校的宣传力度。带动群众主动参与防火,各村(社区)要广泛动员村民组长和党员,以村民组为单位,带动广大群众积极参与火情监控,做到自觉防火、主动报警,筑牢全民防线[3]。
4.3 提升联防联控的应急响应能力
一要建设专兼结合的应急队伍。建立规模适度、专兼结合的森林防护队伍,防火指挥部办公室要严格按岗位要求重新组建30名县级专业防护队员和36名村级防护队员,将全区重点防火区域划分为四大片,根据任务大小,分小组、连大片,由各队员分组包干、分片包联,由防火指挥部统一调度应急。二要做好全方位的装备保障。防火指挥部办公室要按规定配齐县专业防护队、村级防护队的专业化扑火器械、装备,备足油料,安排专人管护,给各村(社区)备齐防火服、应急手电等保障物资。三要强化实战性培训演练。防火指挥部办公室要定期邀请专家对专业队伍和各村(社区)开展防火知识培训,组织专业队伍进行扑火技能演练,增强队伍的综合反应能力。四要提高科学化的应急处置能力。制定森林火灾应急预案,科学开展防火指挥部成员单位应急演练,完善森林防火应急指挥体系,普及扑火安全和紧急避险技能,提高火情处置能力。对森林火灾实行三级响应处置:一般响应适用一般较小火灾,由发生地责任片的县专业防护队和村级防护队就地就近自主扑救;对一般响应无法处置的火灾升级为初级响应,根据火情,由防火指挥部办公室主任现场调度组织全区范围专业防护队员和村(社区)力量扑救;对初级响应无法处置的火灾将升级为应急响应,由防火指挥部负责人现场成立前指,组织全区力量扑救处置[4]。
4.4 建立智能识别报警和烟火红外智能识别系统
智能识别报警系统实现动态实时监测各路林火视频及热红外成像信息,基于可见光像素比对与红外多光谱双模红外智能识别烟火,并同步定位热点,实时火情报警。系统识别火情后,基于同一操控平台,与巡护人员及火情预案设定,将火情信息第一时间推送给最近的巡护人员以及各级相关责任人。
系统采用视频探测系统对前端采集的视频信号进行实时分析。公共安防监控对景区各点情况进行实时监控,可对进出人群人数进行自动统计;林火监测则白天监测烟雾晚上监测火焰,一旦发生火情,将向控制主机发出报警信号[5]。
烟火红外智能识别系统通过对可见光和红外2个通道对火焰、烟雾等火灾特征信息进行智能分析,确定火灾发生方位与距离,发出报警信号。本系统包含以下功能:在森林火灾中,林火燃烧初期往往处于阴燃状态,可见光通道视频探测对此不敏感,采用红外热成像仪则可以更早地发现林火;当火灾发生的烟雾很大时,会遮盖真正的着火点以及火灾蔓延趋势,红外热像仪有很强的穿透烟雾能力,可更准确地发现着火点,探测火灾的蔓延趋势。在地面火被扑灭的情况下,往往还存在地下火的情况。红外热像仪可通过监控火灾后森林地表的温度,及时发现地表温度的异常,确定地下火可能存在的地点。并且由于红外热成像系统是被动接受目标自身的红外热辐射,与气候条件无关,因而无论白天黑夜均可正常工作。在雨、雪、雾等恶劣的气候条件下,工作在8~14 μm的红外热像仪克服雨、雪、雾的能力较高,因而仍可以在较远的距离上正常观测目标[6]。
5 森林防火管理工作效益
5.1 生态效益
加强森林防火工作管理后,可有效提高紫蓬山森林公园森林防火的综合控制能力,最大限度地减少森林火灾的发生和森林火灾损失,有效保护现有森林资源,使其持续发挥净化空气、固碳制氧、调节气候、提供公众栖息、维护生物多样性等多种生态功能。
5.2 社会效益
紫蓬山森林公园作为肥西县境内一座4A级森林公园,在合肥市森林城市建设、生态环境改善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由于所处地理位置的特殊性,其生态系统极为脆弱,一旦遭遇大的森林火灾,将极难恢复。因此,加强森林防火管理工作对维护森林景观、社区稳定、群众生产生活安全以及促进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5.3 经济效益
加强森林防火管理工作后,减少了森林资源灾害损失,保障了森林资源安全,保护了生态建设成果,产生了良好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
6 参考文献
[1] 张会可.基于STM32的森林防火监测终端的设计与开发[J].西安科技大學学报,2017(4):42-43.
[2] 高宏伟.基于MAPGIS平台的森林资源管理信息系统开发与研究[J].内蒙古农业大学,2009(1):33-35.
[3] 戴寿连,徐爱俊.森林火险评价与防火资源配置系统设计与实现[J].林业资源管理,2011(6):43-45.
[4] 朱颖芳.广州数字林业多系统集成研究[J].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2012(3):53-56.
[5] 宋亚军.近期林火科学研究文献计量分析[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2013(2):56-58.
[6] 文东新.林火生态管理信息系统研究[J].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2010(4):23-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