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介融合背景下《纽约时报》内容生产策略研究

2018-10-13 01:36:18郑晓迪
传媒 2018年18期
关键词:纽约时报虚拟现实社交

文/郑晓迪

纵观《纽约时报》160余年的发展历程,报纸、期刊的定位与高品质高价值的内容成为其保持其持续公信力、权威性和影响力的主要因素。在全球媒介变革的背景下,新兴媒体尤其是社交媒体成为公众获取新闻的重要渠道,传统媒体尤其是报纸的发行经营面临巨大冲击。以《纽约时报》为代表的美国大报在数字竞争对手的冲击下,积极探索报业生存和发展的合法化路径。继2014年发布《创新报告》强调“与商业网站的浏览量竞争”之后,2017年到2018年,《纽约时报》先后发布了两项重磅报告,分别是《做与众不同的新闻——2020年战略报告》和《<纽约时报>2018年报道策略》,回归对“优质内容”的强化和重视。前者在对自身进行全面评估的基础上,重新界定了内容创新的方向,并以机构和人才结构创新促进新媒体环境下新闻价值的回归路径,后者强化2018年《纽约时报》应在内容上打动读者,探求发掘用户需求,拟主打促进用户“发现并提升自我”的主题,采取将“内容为王”和“用户价值”紧密连接起来的报道策略。二者都强调新媒体形态是新闻呈现的必然趋势,在激烈的媒体竞争中,《纽约时报》在充分运用新媒体媒介表现形式的基础上,始终将深度专业高质的新闻报道,作为其存在与发展之根本。面对数字化背景下产业竞争的压力,以“内容为王”为依据,在内容生产策略方面《纽约时报》从新闻选题来源、新闻价值定位、虚假新闻治理、新闻内容呈现等方面进行探索,以保障其在数字化背景下以内容原创、深度与专业为立身之本的发展战略。

一、在新闻选题来源方面,重视社交媒体“分布式新闻”(Distributed news)信源

随着媒介化社会进程的发展,每个公众个体都可能成为信息的生成者、传递者、参与者和接受者,尤其是社交媒体的迅速崛起,使得用户生成信息(UGC)的“公民新闻”成为全球趋势。新闻的生成方式由原来的新闻机构的集中式新闻生产,逐步转向集中式新闻生成与公民新闻生产并存的局势。在新闻领域,对个体碎片化的新闻素材进行挖掘、处理、加工并使用,可以使得新闻事件的线索、追踪、报道等更具全面视角。随着大数据、云存储、云计算等技术的进步,对社交媒体中的信源进行汇聚与组织,依赖大量的公众个体进行去中心化的自组织的新闻协同生产,是新闻业面临的重大课题和挑战。“分布式新闻”(Distributed news)是借助计算机的分布式计算进行具体的分布式处理的一种有效技术,通过此类技术在社交媒体中实现多主体的自组织模式的话题报道,通过对新闻信源资源的发现和整合,实现多主体、多角度的协同报道。“分布式新闻”在国外传媒机构已经被作为新闻业务的重要内容进行实践,人工智能等技术的发展使“分布式新闻”呈现出更大的潜力和前景。

为充分利用和发挥社交媒体资源的作用,《纽约时报》进行了编辑部门和工作机制的重构。寻求社交媒体上海量信息中的有价值信源成为编辑的重要职责,为此时报削减传统编辑职位,建立“社交媒体编辑项目组”,并与运营Facebook页面的SEO(Search Engine Optimization)团队保持强合作关系。《纽约时报》高级社交媒体编辑Michael Roston表示,《纽约时报》社交媒体编辑需要时刻关注Facebook、Twitter等各社交网站,通过多种技术监测手段,利用时事流量分析系统((Real Time Traffic Analysis)对热点事件进行锁定,来实现“分布式新闻”信源的搜集和跟踪。“分布式新闻”的关键是自组织模式的协作式新闻话题整合,编辑在操作《纽约时报》的官方账号之前,必须具备一系列专业、谨慎且成熟的技能,编辑会运用专门搜索的软件、搜索引擎网站自带工具等进行新闻信源的搜集和新闻线索的进一步追踪。如Geofeedia就是《纽约时报》编辑常用的社交平台监控软件,这是基于地图定位和信息搜索相结合的软件,帮助编辑在地图上定位感兴趣的地区,基于地理位置点击“拼贴”(Collage)按钮后,可以搜索这一区域内Twitter、Facebook, Instagram等社交媒体上的热门文章,由此寻找“新闻话题”“目击证人”和“意见领袖”,也可以根据感兴趣的话题搜索该地区的活跃用户,进行信源的进一步挖掘和确认,这为全面丰富的“分布式新闻”报道提供了条件。为便于从Twitter上获取信源,“《纽约时报》互动新闻”小组建立了一个名为“Twitter仪表盘”的产品,用于便捷地管理Twitter上的各类信息。另外,Tweet deck是由Twitter研发的一款新闻追踪性的客户端,其可为编辑提供搜索结果、分组成员以及新闻话题未分组的定制时间轴,并随事件进行而实时变化。这些分布式技术为编辑进行分布式新闻话题的挖掘和便捷地捕获完整新闻提供了支撑,并通过多主体的参与提升了分布式新闻报道的准确性、完整性和全面性。2017年,《纽约时报》曝光了好莱坞传奇人物温斯坦的性侵事件,并在社交媒体上发起“还有我”行动,多名受害者在社交媒体上的信息披露为编辑记者进行深入、持续、全面的报道提供了线索,该报道被评选为2018年普利策“公众利益服务奖”而备受瞩目。

二、在新闻价值定位方面,强化“用户中心”(User-centered value)价值取向

在《纽约时报》发布的2014年《创新报告》中,突出强调了对“浏览量”的担忧和进行“浏览量”竞赛以与新媒体竞争的理念。在《2020报告》中不再进行浏览量的竞赛和低价广告销售,而是回归新闻传播的本质,重新寻求新闻价值,将“为数百万愿意为之付费的订户提供更有价值的新闻”作为核心战略,以用户为中心,通过满足用户的新闻价值需求来赢取订户,促进其“付费墙”数字业务的增长。《纽约时报》已经制定了新闻价值的评价新体系,即以用户的停留之间、对用户的帮助、信息的用户评价等能够吸引和留住订阅用户的指标作为其新闻价值的评价标准,不再采取过去简单的浏览量和点击率等。《纽约时报》每天生产200余条新闻,在新闻报道中,那些“缺乏重大影响或读者”的新闻需要被剔除,语言老套、缺乏时效性、同质化程度高的新闻不能阐释重大主题,也难以形成有分量的新闻价值。2017年《纽约时报》副董事长麦克·高登在接受采访时强调,《纽约时报》的策略是“用户第一”(Audience-first)和“让新闻值得付费”。要在激烈的媒介环境中竞争,《纽约时报》以“用户中心”作为理念,对新闻价值进行了界定,对三类用户的新闻价值需求进行研究,主要从满足年轻用户新闻需求、满足用户的专业化新闻需求和满足全球公众新闻需求几个方面进行新闻价值的重新界定。

首先,满足年轻用户的新闻需求。《纽约时报》“付费墙”的订户呈现年轻化趋势,年轻用户是各媒体争夺的核心优质用户。在《纽约时报》的内容策略中,将年轻人的信息需求放在重要位置,并提出富有创意的,与年轻人对话的新闻理念来吸引年轻群体。据尼曼新闻实验室披露,2018年,《纽约时报》重点进行内容创新与策划,并提出“发现并提升自我”的主题,抓住读者内心自我提升的需求,进行与用户共同发现自身、发现信息并提升自身的定位,获得年轻群体的广泛认同感和归属感。

其次,满足用户的专业化新闻需求。专业化的新闻报道是《纽约时报》试图全面超越其他媒体的“撒手锏”,尤其是其重大题材的调查性报道屡获“普利策新闻奖”,而深入、全面、系统的调查性报道能够得以展开的前提是其创建的协调一致的团队,为新闻报道的高品质和专业性提供了条件。例如气候变化、医疗保健、社会保障等重点领域由多个不同部门组成专业化团队,多个部门的专业记者、编辑共同对该领域话题进行深入的、专业化报道,并邀请专业人员对新闻内容进行审核。《纽时时报》试图通过满足用户对专业性新闻的需求,与其他媒体进行区分,并取得独特性不可取代性的竞争优势。

再次,时报还致力于满足全球用户的新闻需求。在数字化与全球化进程中,“地球村”中的信息流动变得更加便捷和通畅,作为世界顶级大报,数字化进程为其全球策略和全球野心提供了条件。2016年4月,《纽约时报》发布了重要新闻,将在未来三年内投资5000万用于国际扩张,用于吸引美国以外的国际订户,并组建了NYT“国际数字增长团队”(International Digital Growth team),关注全球新闻话题报道并在更广泛的国际市场范围内进行新闻报道并开拓市场。

三、在虚假新闻治理方面,探索“新闻事实核查”(Fact Checking)的多种路径

近年来,随着美国社交媒体的迅速发展,“后真相”新闻成为热点,这类新闻容易通过利用公众情绪的偏向性,传播虚假新闻,使得公众处于被情绪支配的蒙蔽状态下,掩盖了新闻事实的真相。随着数字化进程和社交媒体的迅速发展,各类信息鱼龙混杂,谣言的滋生传播和迅速蔓延成为破坏新闻业的毒瘤,虚假新闻的识别和防范成为新闻业面临的共同问题,对信息进行“新闻事实核查”(Fact Checking)是进行新闻话题规划和深入报道的前提。《纽约时报》在2003年设立了“公共编辑”(Public Editor)制度,由专业人士或资深媒体人担任,用来监督和检测新闻报道的真实、公正,以保证媒体的公信力和客观性。除此之外,《纽约时报》通过多种技术手段进行新闻事实核查,并组建一个最具警觉性及说服力的监督机构,通过“读者中心”直接回应公众的反馈提问、担忧、投诉及其他问题。《纽约时报》进行的“新闻事实核查”(Fact Checking)的种种努力是对新闻质量的追求和对信息传播本质的回归,以公众利益至上的公共精神和公共理念为引导,通过专业化的信息生成与传播,促进社会公共领域内权威、优质、深度的信息共享。防止因政治利益、商业利益、其他利益驱使而造成传播公共性的丧失,违背信息传播的本质,传播耸人听闻的虚假信息、有明显偏向性的信息、恶俗信息等。而《纽约时报》的公信力和权威性,能够对新闻进行深度采访、专业报道、权威评论等,及时纠正和澄清虚假信息,为有争议的新闻提供真实、权威、可信的信息,以正公众视听。

《纽约时报》与多个知名的新闻事实核查机构进行合作,以对新闻的真实性进行专业化核查,其中最著名的是PolitiFact。PolitiFact是波因特学院(Poynter Institute)在研究的新闻事实核查项目,其通过专业的技术手段对新闻进行真实性测量,发明了“真实性测量仪”(Truth-O-Meter)并将新闻区分为六个真实等级:一是真实(TRUE),即信息是真实准确且无遗漏的;二是基本真实(MOSTLY TRUE),即信息是基本准确,需要进一步信息补充支撑的;三是部分真实(HALF TRUE),即该言论中虽有信息是部分事实准确,不适用于所有情境;四是基本失实(MOSTLY FALSE),即信息仅包含了某些要素,没体现关键内容;五是失实(FALSE),即信息不是事实真相;六是荒谬(PANTS ON FIRE),即信息完全荒诞编造的。《纽约时报》也采用这一程序进行内容评定,配合这一机构的“一致性测量仪”(The Flip-O-Meter)和编辑小组人工内容审核,对信息的真实性进行最终评级,以测量信息的真实性和准确性,有效地进行新闻事实核查,保证《纽约时报》发布的信息的权威性、公信力。另外《纽约时报》也直接从新闻事实核查机构Storyful获取社交媒体突发新闻,Storyful创始人有资深媒体从业经历,深知社交媒体催化下媒体机构对事实真相的需求,认为媒体报道的方式发生重大变革,媒体需要专门机构对社交媒体信息进行核实。 Storyful通过四个步骤实现对信息进行核实,首先是通过监控软件Newswire对社交媒体上的新闻线索进行锁定,然后进行人工信息和技术的真实性识别,第三步Storyful向信息的原作者购买使用版权,最后Storyful向媒体分发核实后新闻源。《纽约时报》会定期向Storyful购买核实后的社交媒体突发新闻信息,并支付一定费用,这种专业化服务为时报及时、准确的新闻报道节约了人力物力。

四、在新闻内容呈现方面,重点研发和使用“沉浸式新闻”(Immersive journalism)叙事技术

图 《纽约时报》发布的第一个V R纪录片:《流离失所》

美国社会学家柯林斯的“互动仪式链”理论认为,新闻传播的本质是在仪式化的互动中进行信息交换,在这一过程中群体身份被强化,个体追求自身情感能量,从而创造了一种“共同的想象现实”。他认为,新闻产品的接收过程是受众进行情感性和主体性的双向达成过程,而技术的发展促进了这种主体性和情感性的信息接收过程更加便捷、高效。随着数字化进程的发展,公众对信息的接收发生变化,文字不再是新闻唯一的传播方式,新媒体技术的发展促进图片、视频、动画等可视化新闻成为新闻报道的热点。近年来,《纽约时报》在发展策略中强化用视觉元素构建故事的重要性,随着数字媒体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在视频叙事之后,以增强现实(Augmented Reality)、虚拟现实(Virtual Reality)和混合现实(Synthetic Reality)为技术支撑的“沉浸式新闻”(Immersive journalism)成为热点。“沉浸式新闻”是允许新闻报道以第一人称的视角描述事件和情境,并通过技术实现真实的临场感以让公众由旁观者变为故事主体参与者。这类新闻以其场景化、生动性、全景性特征成为《纽约时报》花重力开发和使用的新闻呈现方式,业内对《纽约时报》虚拟现实、增强现实和混合现实技术上的投资前景看好。

《纽约时报》于2015年将虚拟现实技术应用于新闻报道中,启动了V R虚拟现实的制作项目NYT VR,并推出了首条V R新闻《流离失所》(The Displaced),向百万订户寄送了谷歌纸版虚拟眼镜(Google Cardboard)以方便订户体验全新“沉浸式新闻”产品。该作品以高度逼真的临场感,以不同角度和场景让公众“身临其境”地体验到叙利亚战争中儿童的流离失所。2016年《纽约时报》V R团队独立制作的“寻找冥王之星的冰冻之心”虚拟现实视频,标志着时报V R技术的成熟。《纽约时报》主要通过APP软件“NYT VR”进行虚拟现实视频的发布和传播,谷歌为其虚拟现实新闻提供设备、技术等支持,用户可以声音、角度等以增加体验性、可视性和场景性。虚拟现实技术创造了全新的故事讲述方式,《纽约时报》这款NYT VR也备受业界的关注,其制作的沉浸式互动短片获得2015年戛纳国际创意节“移动类”和“娱乐类”全场大奖。2016年,《纽约时报》将V R技术应用于世界瞩目的美国总统大选中,沉浸式呈现了总统候选人的现场表现,观众可以通过虚拟现实设备来选择不同视角进行沉浸式观看,以场景化、临场感的感受体验总统竞选气氛。随着技术的进一步发展,沉浸式新闻的制作质量、数量和普及度会进一步提升,以虚拟现实、增强现实和混合现实为技术支撑的各类新闻呈现方式会使得公众的情感性和主体性进一步增强,这与“用户中心”的新闻价值理念是一致的。

随着媒体竞争环境的变化,作为美国传统大报的《纽约时报》从内容创新策略入手,在新闻内容的选题规划、新闻价值的界定、新闻呈现方式、新闻真实性核查等方面进行创新,以高质内容作为其在媒体竞争中取胜的根基,以深度、全面、专业的报道来源吸引订户为内容付费。公众对优质、专业、权威新闻内容需求需要得到满足,而《纽约时报》的目标是吸引公众愿意为之付费。《2020报告》发布后,《纽约时报》对新闻内容的界定更加清晰,报纸的功能不仅是资讯的传递和事件的呈现,应回归新闻的本质,满足公众对优质信息的根本需求,坚持“内容为王”的新闻本质,坚守新闻质量也是传统报业与网络媒体平台进行竞争的“撒手锏”。

猜你喜欢
纽约时报虚拟现实社交
社交之城
英语世界(2023年6期)2023-06-30 06:28:28
社交牛人症该怎么治
意林彩版(2022年2期)2022-05-03 10:25:08
社交距离
第一财经(2020年4期)2020-04-14 04:38:56
你回避社交,真不是因为内向
文苑(2018年17期)2018-11-09 01:29:28
风口上的虚拟现实
商周刊(2017年24期)2017-02-02 01:42:55
虚拟现实技术向科幻小说借灵感
海外星云(2016年7期)2016-12-01 04:18:00
HTC斥资千万美元入股虚拟现实设备商WEVR
IT时代周刊(2015年8期)2015-11-11 05:50:37
浅谈虚拟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