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保志
摘要:2017年,中国的网络文学理论研究继续迈向前进,在文本原典解读、读者心理考察、审美范式分析、产业运营研究等方面不断取得新的进步。然而,中国的网络文学理论研究和批评也存在着诸多不容忽视的问题,如理论研究的滞后或缺席、研究视角的狭窄、研究问题的单调与重复、研究成果的转化率低等。如何突破现有的研究困境,克服网络文学研究过程中出现的诸种问题,强化综合研究、科学研究、深度研究、未来研究,确实是摆在广大理论工作者面前的一项重大课题。
关键词:2017年;网络文学;理论研究;批评话语
2017年,中国的文艺事业沿着辉煌的历史足迹继续迈向前进。截至2017年12月底,中国网络文学作者接近1400万人,各类原创文学网站作品总量累计达1646万部,网络文学用户多达3.78亿,网络文学产业规模达127.6亿元①。伴随着网络文学与影视产业、视像游戏、APP阅读等衍生领域的深度结合,移动网络传播和泛娱文化矩阵持续发力,中国网络文学已全面进入移动互联与IP互通的新纪元。网络文学的理论研究、精品创作、媒介融合、IP经营等方面更是取得了一系列新的成就,但也面临着诸多问题。笔者对2017年中国网络文学理论研究情况进行梳理,认为当前中国网络文学存在研究无定性、无理论、无意义的局面。
一 理论之镜对现实景观的新透视
2017年,中国网络文学研究继续在困境中突围,日益迈向科学化、精准化、创新化的发展之途,网络文学研究已由早年的有无之辩、价值之争,转向如今的研究范式反思、评价体系构建、多元理论突围等方面,不断超越以往的研究理路,扩展出全新的研究视域,构筑起“互联网+”和“大数据”时代网络文学研究的新境地。据笔者对2017年中国网络文学研究成果的不完全统计,在科研成果方面,与“网络文学”相关的立项课题中有国家社科基金项目2项,教育部人文社科研究项目1项,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7项②;发表与“网络文学”主题相关的研究文献1160篇,其中期刊论文466篇,硕、博论文64篇,会议文章6篇,报纸文章461篇③;出版了多部网络文学研究专著,如吴长青的《网络文学创作与研究概论》、赖敏的《文化产业境域的网络文学研究》、邓树强的《网络文学及其影视改编研究》、周志雄主编的《中国网络文艺作品评论选·网络文学卷》等。
纵观2017年的中国网络文学研究成果,无论是网络文学作品解读、“文学大神”评判、受众阅读剖析,还是政策理论分析、产业运营策略、媒介融合研究等,均在继承原有学术成果的基础上,有不同程度的创新,呈现出万花筒般的灿烂景象。
1.系统化的网络文学研究。自网络文学诞生以来,围绕其定义归属、批评标准、美学症候、文化价值等,学界都展开过激烈的讨论。近年来,在继承原有研究成果和坚持学术共识的基础上,诸多学人开始步入网络文学研究的“深水区”,从哲学本体、媒介学尺度、生态链构建等角度,试图进一步总结和反思网络文学的存在意义和学理品性。吴长青的《网络文学创作与研究概论》就是一部系统化的网络文学研究专著。该书从网络文学的本质属性、产生的历史语境、艺术审美特色、社会影响及海外传播等几个方面出发,试图厘定网络文学作为文学学科与艺术学、传播学和叙事学等交叉学科的关系,并在这个基础上探讨网络文学的创作之道、传播路径和产业化趋势。在处理网络文学的创作与研究这两大核心命题时,吴长青既立足宏观上的媒介关系进行比较梳理,又设置微观上的具体文本作为观照对象;既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又将创作与研究并重,具有一定的代表性。针对当下网络文学评价的尺度和标准问题,学者陈定家在《探寻网络文学健康发展之路》中提出,“重建大数据时代‘微批评价值观的论题”④;单小曦在《网络文学评价标准问题反思及新探》中主张,“应建立契合网络文学批评需要的‘媒介存在论批评”⑤;周志雄在《中国网络文学评价体系的维度及构建路径》中认为,“应构建包括价值、理论、审美、文化、技术、接受、市场等维度的综合化的网络文学评价体系”⑥。与此同时,唐小娟、王泽庆等人对如何确立“泛媒介时代的网络文学批评观”⑦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网络文学作为近20年来兴起的重要文学形态,它改变了传统的雅俗文学之争的理论范式,以及单一的线性文本叙事逻辑图式,继而颠覆了自“五四”以来建立起的以作家、批评家、读者三方互动为核心模式的文学话语体系。特别是近几年愈演愈烈的“IP文化”,在变革着传统的文学生产方式、文学制度安排和文学存在形态的同时,更进一步重置了文学的艺术和美学特征、文学的评价和欣赏标准乃至文学的功能和价值。回顾2017年,诸多学者就网络文学发展中出现的新的学理难题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如马季认为,“面对近年网络文学的新格局,我们必须实现理论的与时俱进,构建全新的网络文學理论批评体系”⑧;何平认为,“任何高估或贬低网络文学的行为都是有失偏颇的,网络文学就是网络文学而已”⑨;党圣元认为,“面对当下网络文学研究的诸般困境,我们应该更新思想观念,转变研究重心,重估理论体系,以实现网络文学研究的理论与批评创新”⑩。
2.网络文学的产业化研究。随着IP开发和泛媒介融合的不断推进,网络文学的产业化经营成为近年网络文学研究的重要课题。诸多科研项目聚焦于这一命题,诸多理论著作也围绕这一现象,试图破解网络文学在产业经济浪潮下的存在价值和审美价值。2017年,在科研立项方面,河南大学王志刚主持的“大数据时代网络文学版权运营与保护研究”获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资助;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李星儒主持的“媒介融合背景下的我国网络剧产业发展模式创新研究”获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资助;浙江理工大学屠玥主持的“新媒体经济下网络电影产业发展研究”获教育部人文社科研究规划基金青年项目资助。在研究专著出版方面,赖敏的《文化产业境域的网络文学研究》着重分析了网络文学发展的外部产业环境,并将之视为契合现实的“话语场”,并从这一“先在的”合理叙事为出发点,探研了网络文学内部难以忽视的诸多问题,如创作的自由与边界、情感的恣意宣泄与理性表达、写手·读者·编辑的博弈悖论、互文·抄袭·独创的码字逻辑等等,试图确立网络文学在文学创作与产业运作之间的发展理路;邓树强的《网络文学及其影视改编研究》以网络文学的生态文化背景为宏观场域,既着眼于网络文学形而上的本质探析和本体论证,又对当下泛媒介融合背景下的网络文学的市场遭遇和产业前景进行了深入的分析,特别是针对网络文学在影视剧改编过程中的症结与突破、境遇与前瞻等问题,以文本为依据,以案例作说明,作出了兼具学理性和现实性的深刻判断。在期刊论文发表方面,针对网络文学的产业化运营与发展,李华成、张敏、周凯、秦枫等学者分别就“网络文学IP改编的乱象与治理、泛娱乐境遇下的网络文学主流化策略、网络文学的数字化出版、网络文学IP影视开发路径”11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细致地分析与研究,得出了诸多有益的结论或启示。
当一个国家的文化产业繁荣之后,必然会走出国门,影响周边国家和地区。2017年,中国网络文学产业化最引人注目的现象当属大规模“走出去”的事实。欧阳友权认为,“中国的网络文学已经鹤立于世界文学之林……其文化品貌和影响力堪与好莱坞大片、日本动漫、韩剧相提并论”12。据笔者不完全统计,目前至少已有700部以上的中国网络文学作品被翻译成英文版,其中有:以《全职高手》《斩龙》等为代表的游戏竞技小说,以《微微一笑很倾城》《锦绣未央》等为代表的言情小说,以《颤栗世界》等为代表的科幻小说,以《一代军师》等为代表的架空历史小说……其题材涵盖之广,数量之多,不断刷新中国网络文学作品海外传播的新纪录。对此,何明星、吴长青、庄庸等学者,分别就“中国网络文学走向世界的策略与路径、中国网络文学海外传播的现状及对当下网络文学发展的启示、中国网络文学海外传播‘全球圈粉的变革轨迹”13等热点话题,作出了细致的研究与深刻的判断,许多观点颇具启发性。
3.热门网络作家与重要作品研究。在学术著作方面,周志雄主编的《中国网络文艺作品评论选·网络文学卷》选取阿耐的《欢乐颂》、常书欣的《余罪》、张嘉佳的《从你的全世界路过》、文雨的《请你原谅我》、风御九秋的《紫阳》、猫腻的《将夜》等经典性作品进行切入,用文本细读的方式,挖掘提炼网络文学的核心设定、快感机制和审美特性,并以选取的作品为中心线索,既深入作品肌理,又考究现象背后的文化密码,试图透析出网络文学作品中出现的社会文化原因和大众审美心理变迁。邵燕君主编的《2017中国年度网络文学》分为“男频”和“女频”两卷,选收了2017年完结或已连载主体部分并有更新的作品。该书不仅遴选了具有较高文学价值乃至“经典性”指向的作品,而且将“大神红文”“新新网文”“新潮流作品”等作为研究的原始范本,精准剖析作品内涵,把脉粉丝审美心态,深挖社会文化意义,试图还原新媒介革命视域下网络文学的生产与发展之道,以及经典网络文学作品存在的理由和未来的趋势。与此同时,许多学者在报刊撰文,将话题引向热门“网文作品”的美学特色研究,评述“网文大神”的创作经验,总结网络文学的创作、欣赏、传播和批评规律等。如黄群英的《网络文学的人文精神建构研究——以〈琅琊榜〉为例》,葛娟的《网络文学审美范式之建构——兼谈网络小说〈琅琊榜〉》,王玉玊的《以游戏经验重审现实:游戏化的网络文学——以颜凉雨〈鬼服兵团〉为例》,闫伟的《网络文学IP转化策略探析——以〈微微一笑很倾城〉为例》等。
二 梦想在路上:年度网络文学研究活动追踪
20年来,中国网络文学从无到有、从弱到强、从国内走向国外,已成为中国史无前例、世界罕见的文化现象。2017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强调:“加强互联网内容建设,建立网络综合治理体系,营造清朗的网络空间……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在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中进行无愧于时代的文艺创造。”142017年,社会各界围绕网络文学召开的专题研讨会、学术会议、论坛峰会等不断出现在各大媒体的醒目位置,新设立的网络文学研究机构、创作基地等强烈地吸引着人们关注的目光,针对网络文学推出的政策文件、研究报告、媒介指数、专业学刊等相继发布或问世,让2017年的中国网络文学与网络文学研究呈现出繁荣发展的新气象。
1.网络文学研究论坛与峰会。2017年,全国各地举办了多场丰富多彩、各具特色的网络文学论坛与峰会。总体看来,可分成三类:一是“网络文学+主旋律”会议,主题以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艺工作的重要讲话精神为指导,围绕国家文艺工作的大政方针用“网文之笔”绘就新时代的主旋律。如4月,在江苏南京召开的“第三届中国网络文学论坛”,主题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坚定文化自信,推动网络文学健康发展”;5月,在甘肃兰州召开的“中国网络文学论坛”,主题为“‘一带一路与中国网络文学发展前景”等。二是创作经验交流与分享会,通常邀请知名网络作家与听众分享“网文创作”和“网文阅读”心得。如1月,福建八闽书院举办以“‘文学的春天为主题的网络文学创作座谈会”;12月,在山西太原召开的“新时代网络文学的发展与繁荣——山西网络文学创作座谈会”等。三是少数民族网络文学论坛,通常选在少数民族地区举办,会议主题往往围绕少数民族的网络文学发展,少数民族文学如何适应网络文学异军突起的形势,如何壮大中国少数民族网络文学队伍,建立独具特色的中国少数民族网络文学传播、交流、评价体系等问题展开。如7月,在贵州贵阳召开的“大数据背景下少数民族网络文学高层论坛”;8月,在内蒙古呼伦贝尔召开的“中国少数民族网络文学会议——2017中國少数民族当代文学论坛”等。
2.网络文学理论研讨会。2017年中国网络文学理论研讨会聚焦的主题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继续关注网络文学概念和评价问题、网络文学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网络文学与新媒体的关系等传统的话题,以此深挖并总结网络文学的批评、创作和发展规律。如5月,由光明网、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中心主办的“网络文艺发展与新型智库建设研讨会”;10月,在广西贺州召开的“中国文艺理论学会网络文学研究会第四届学术年会暨网络文学批评与中国文学传统学术研讨会”等。二是对IP开发与网络文学互通、网络文学如何走向世界等新兴话题表现出了极大的兴趣,就中国网络文学的世界传播之路、全球化语境与中国网络文学经验、媒介革命与中国文学转型、网络文学与地域文化等问题进行了研讨。如3月,在鲁迅文学院召开的“网络文学在世界文化视野中的价值发现——网络文学‘重写-再造神话研讨会”;4月,在西南科技大学召开的“网络文学的中国书写与中国经验暨《当代文坛》2017年学术年会”等。
3.网络文学研究媒介和报告。2017年6月,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发布《网络文学出版服务单位社会效益评估试行办法》,为引导网络文学出版服务单位不断推出思想性、艺术性和可读性有机统一的优秀作品提供了政策依据。回顾2017年的中国网络文学研究媒介,最引人瞩目的当属学术期刊《网络文学评论》的创办。《网络文学评论》是中国第一家面向当代网络文学现场、网络文学创作及其衍生产品的理论学术期刊,刊发文章的内容涉及网络文学创作、研究、评论、成果转化等。与此同时,各学术机构还发布了多份关于网络文学出版业态、国民网络阅读习惯等方面的研究成果。如5月,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在北京发布《中国文情报告(2016—2017)》,报告指出“以网络文学为核心IP来源的文学产业生态正在形成”;9月,艾瑞咨询发布《2017年中国网络文学出海白皮书》,对中国网络文学海外传播的发展历程、海外网络文学的发展现状及网络文学出海发展趋势等进行了深入探讨。
4.网络文学研究与管理团体。随着网络阅读的普及、网络写作水平的提高以及网络作品与“泛媒娱乐”的深度结合,中国的网络文学已成为一种不可忽视的文学现象,日益改变着人们的思维习惯、行为范式乃至精神面貌。为紧跟时代潮流,把握网络文学发展的丝丝脉动,提高网络文学创作、研究的整体水平,2017年中国各地成立了种类繁多的网络文学研究与管理团体。总体来看,可分为三类:一是专业性的网络文学研究与创作机构。如4月,首个网络文学研究基地“中国作协网络文学研究院”在杭州成立,重点对网络文学前沿发展态势和创作现象展开研究。二是网络文学创作研修班。如鲁迅文学院在2017年共举办了三期“网络文学作家高级研修班”,邀请知名网络作家或网络文学研究方面的专家为学员授课,旨在加大对网络文学创作人才队伍的培养,推进网络文学繁荣健康发展。三是网络文学管理组织的建立。如12月,“中国作家协会网络文学中心”成立,主要负责中国网络作家的联络服务,开展网络文学的研究评论和引导管理等工作。
三 网络文学研究的局限与超越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指出:“互联网技术和新媒体改变了文艺形态,催生了一大批新的文艺类型,也带来文艺观念和文艺实践的深刻变化……我们要扩大工作覆盖面,延伸联系手臂,用全新的眼光看待他们。”152017年,中国网络文学研究沿着辉煌的历史足迹继续向纵深发展,在文本原典解读、读者心理考察、审美范式分析、产业运营研究等方面不断取得新的进步。与此同时,中国网络文学研究也存在着诸多不容忽视的问题,如理论研究的滞后或缺席、研究视角的狭窄、研究问题的单调与重复、研究成果的转化率低等等。如何突破现有的研究困境,克服网络文学研究过程中出现的诸多问题,不断强化综合研究、科学研究、深度研究、未来研究,确实是摆在广大网络文学研究者面前的重大课题。
1.“无定性的研究”。网络文学自诞生以来,一直游走在俗文学与纯文学之间。从表面上看,网络文学好像是被压抑心理的个性化宣泄,抑或是金钱名利驱动下的码字比赛游戏,难入主流文学行列,但纵观近些年中国网络文学发展的势态,网络文学作为一种新的文学现象正在或已经改变了精英文学想象与传统叙事的单一图式,成为时代发展、科技变革与“文艺革命”综合交融下的产物。检索2017年中国知网发布的关于网络文学的理论文章,许多学者依然纠缠于网络文学的概貌特征、网络文学与传统文学的优劣之比、网络文学的价值兴衰等话题。笔者不反对厘定网络文学的基本范式,但过分地纠结于此,会在一定程度上遮蔽对当下网络文学发展新面貌的研究,拒斥新理论的诞生,失去引领文论发展的某种可能性,从而置换了理论与现象本末关系的逻辑符式。
2.“无理论的研究”。当前学界许多人对网络文学的研究依然沉溺于“中西章法”的理论窠臼中。一些老派研究人员习惯性地套用传统的文论术语、固有的美学思维和单一的文学批评模式去衡量网络文学这一新兴事物,正如陈定家指出,“传统文论在网络文学面前往往如‘前朝古剑,作为礼器固然不失威严,作为兵器则不堪一击”16。一些受西方后现代理论影响较深的新派学者则抱着西方“先进理论”的“紧箍咒”去横加点评中国网络文学独特的文艺业态和文本样式,更有些新派学者面对大部头的“网文作品”,在还未通读的情况下便喜欢“拿来”超文本、后现代、解构主义等理论词语,大而化之地对“网文作品”作出符合自己心意的批评文章。事实上,在西方文化传统中特有的概念往往在中国找不到相应的对象,而中国文艺中特殊的现象在西方也大相径庭。如果盲目地用西方文学理论穿凿附会中国的文本,结果一定是非驴非马,徒增笑柄。一些长期“混迹”于网络文学网站的“原住民”对网络文学作品的评点,依靠个人喜好或主观臆想,其专业视野狭窄,学术素养淡薄,谈不上什么理论可言。受此影响,多数中国网络文学理论研究成果常常不能全面、准确地把脉“网文现象”,而理论的纷争或迷失将直接导致网络写手的无所适从和网络文学的野蛮生长。
3.“无意义的研究”。 2017年,中国网络文学研究成果的发表不计其数,但真正有价值、有分量、有思考的文章并不多见。大多数文章流于表面,浅尝辄止;流于狭隘,视野片面;流于单调,毫无新意;流于眼下,目光短浅。这种“无意义的研究”不仅无助于网络文学的健康发展,还制造了大量的学术垃圾。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其一,研究面的狭窄。当前网络文学研究大多集中在文学领域,在艺术学、媒介学、心理学等领域的探索明显滞后,对网络文学进行跨学科与交叉学科式的研究更是少之又少。其二,研究的肤浅化。许多网络文学研究文章停留在大而化之的简单评说上,表现为蜻蜓点水式的“点到为止”,堆砌文字式的复制粘贴,隔靴搔痒式的对“网”弹琴,并无太多的理论建树。正如网络作家陆显钊所说:“我们写作需要正能量的指引,需要敢于讲真话、有深度的批评来引导,不然很容易在网络空間中迷失自我,作品也很难留得下”17。其三,研究的盲目化。许多理论文章往往被市场“牵着鼻子走”,被收视率和粉丝效应“握住笔杆写”,而对网络文学的价值本体、媒介视域、美学阐释等真正关乎网络文学健康、长远发展的理论研究却并不多见。如,一部网络文学改编的电视剧火了,有些学者就跟风去解读这部文本,评论这部电视剧;一种新的网络文学现象或“网文类型”出现了,有些学者就畅谈什么“新文体”“新理论”;某位网文作家封“神”入“榜”了,其作者或有些学者就写些花拳绣腿式的创作经验谈或作家评点。
要破解当前中国网络文学研究无定性、无理论、无意义的局面,笔者认为不是凭单个人的一己之力就能改变,也不是一日之功,而需要社会各界,特别是学界的群策群力、长久为之。为此,须从三个方面入手:首先,推进网络文学批评的良性健康发展必须打破理论的中西门户之别。无论是传统的文艺学、传播学的研究范式,还是跨越学科、汇通中西式的综合化研究,都可以成为选择,使之成为网络文学研究的合理“理论内核”。其次,以学科平等对话的精神和视角转换的形式拓宽“网文研究”的思维。网络文学研究者不仅要推进传统研究与前沿研究、文本研究与现实研究、学术研究与产业研究的互通与对话,还要打破唯市场文本是举、唯媒介热点是举、唯西方理论是举等狭隘的、单线的研究范式,取各理论之长,研究真问题,解决新情况,以此推进网络文学研究迈上新台阶。最后,建立中国化的网络文学研究话语。中国的网络文学已经成为世界文化之林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可与好莱坞大片、日韩流行文化等比肩,但我们的理论研究却远远滞后于网络文学创作发展的现实。在理论研究方面,当下许多学者一会儿借用西方后现代话语体系、法兰克福学派等西方的批评理论,一会儿又抱出中国古代原典,找寻理论的“救命稻草”,唯独缺乏一整套科学合理的中国网络文学理论研究体系。要想真正让中国的网络文学研究被世人认可、被学界接纳、被后世继承,这套“中国化的话语体系”必须建立在融汇中西、贯通古今、兼顾现实的基础上,由此提出带有中国特色的网络文学研究理论。笔者希望这一套理论不会是幻想,这一天终究要实现。
注释:
①数据来源:第41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http://www.cnnic.net.cn/。
②数据来源: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http://www.npopss-cn.gov.cn/;教育部社科司,http://www.moe.edu.cn/s78/A13/;中国知网科研项目数据库,http://projects.cnki.net/;2018年3月15日查询。
③数据来源:中国知网数据库,http://cnki.net/;2018年3月15日查询。
④陈定家:《探寻网络文学健康发展之路》,《创作与评论》2017年第12期。
⑤单小曦:《网络文学评价标准问题反思及新探》,《文学评论》2017年第2期。
⑥周志雄:《中国网络文学评价体系的维度及构建路径》,《中国文艺评论》2017年第1期。
⑦参见唐小娟:《浅析在线式网络文学批评》,《中国文学研究》2017年第1期;王泽庆:《网络文学批评的三个关键词》,《长江文艺评论》2017年第4期。
⑧马季:《网络文学的传承与变革》,《名作欣赏》2017年第4期。
⑨何平:《网络文学就是网络文学》,《文艺争鸣》2017年第6期。
⑩党圣元:《网络文学研究的当下困境与理论突围》,《江西社会科学》2017年第6期。
11参见李华成:《网络文学IP改编的“乱”与“治”》,《科技与出版》2017年第3期;张敏:《泛娱乐语境下的网络文学发展》,《广西社会科学》2017年第5期;周凯、张燕:《数字出版背景下的网络文学产业化发展路径》,《出版发行研究》2017年第11期;秦枫、周荣庭:《网络文学IP运营与影视产业发展》,《科技与出版》2017年第3期。
12欧阳友权:《中国网络文学缘何领先世界?》,《人民日报(海外版)》2017年3月29日。
13参见何明星:《网络文学怎样走向世界》,《出版参考》2017年第7期;吴长青:《中国网络文学的社會影响力及海外传播》,《世界华文文学论坛》2017年第2期;庄庸、安晓良:《中国网络文学海外传播:“全球圈粉”亦可成文化战略》,《东岳论丛》2017年第9期。
14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人民日报》2017年10月28日。
15习近平:《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15年10月15日。
16陈定家:《网络文学理论与批评现存问题及其应对策略》,《阅江学刊》2016年第6期。
17李惠:《网络文学批评不能缺位》,《人民日报》2018年1月4日。
(作者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本文系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网络文学价值取向研究”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14FZW054)
责任编辑:童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