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广晗
摘要 赤眼蜂是一种卵寄生蜂,能寄生于多种害虫卵内,致使害虫卵不能发育孵化。利用赤眼蜂防治农林害虫,方法简单,易于繁殖,便于掌握,成本低、效果好、无毒害,其是植物保护中的一支天然劲旅,是生物防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为了落实赤眼蜂的繁殖计划,满足林间放蜂需要,本文对赤眼蜂的冬季、夏季(春秋季)积累与保存技术进行总结,以期为赤眼蜂的生态保护提供借鉴。
关键词 赤眼蜂;积累;保存
中图分类号 S892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8)16-0220-01
赤眼蜂是一种卵寄生蜂,能寄生于多种害虫卵内,成虫身体仅为黄蚂蚁1/2大小,有翅能飞,由于其1对复眼和3只单眼均为红色,故名赤眼蜂。赤眼蜂成虫在田间飞翔活动,寻找害虫卵,产卵寄生,并以害虫卵内物质提供其子代发育成长,致使害虫卵不能发育孵化。利用赤眼蜂防治农林害虫,方法简单,易于繁殖,便于掌握,成本低、效果好、无毒害,其是植物保护中的一支天然劲旅,是生物防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赤眼蜂对害虫寄生率的高低,与卵的新鲜程度关系密切。赤眼蜂世代历期短,成虫寿命短,要想有效地防治林间害虫,必须在切实做好繁蜂计划的前提下,繁殖积累一定数量的优质蜂群,并使蜂的羽化时间与林间害虫产卵时间相吻合。因而,做好赤眼蜂的积累、保存工作,是落实繁殖计划、满足林间放蜂需要的重要措施[1-3]。现将赤眼蜂的积累与保存技术总结如下。
1 冬季赤眼蜂的积累与保存
在自然界中,赤眼蜂的蜂口密度以秋季为最大,因而秋季也是最易获得蜂种的季节。在通常情况下,辽东地区每年8—9月大量采集蜂种,繁殖4~5代后即可积累大批量的赤眼蜂蜂种进行越冬,以备次年春季继续连代繁育,供林间放蜂应用。
自然界赤眼蜂于10月上旬前后(平均气温15~17 ℃)寄生于越冬寄主,个体发育比较迟缓,11月下旬至12月上旬(平均气温5~8 ℃)发育预蛹而冬眠。人工繁殖条件下,由于室内连代繁殖打破了蜂的自然越冬规律,经多次试验证明,10月接种后及时放在自然气温下,赤眼蜂的个体仍迅速发育,不能越过冬季,11月接种才能越冬。因此,为尽量仿照赤眼蜂的自然越冬特性,11月下旬至12月上旬加温接种(室温控制在18~23 ℃之间,相对湿度为75%~85%),个体发育至幼虫期,宜移放在接近自然的环境中。如此接种的赤眼蜂恰好和自然越冬赤眼蜂一样,个体发育至预蛹而冬眠,来年的羽化时间也基本一致。因此,在進行赤眼蜂的人工越冬保种时,应在每年11月下旬至12月,在室内加温接种。为提高寄生率、羽化率及蜂的生活力,应用新鲜寄主卵接种,待赤眼蜂发育至幼虫期,及时移放在接近自然的环境中(百叶箱内或草棚等处)越冬。
在赤眼蜂人工越冬保种前后,有时会出现蜂种数量多、寄生卵不足或蜂种数量少、计划放蜂面积大的情况。若遇到前一种情况,可将发育至幼虫期的蜂种放进冰箱或冷库内(4~5 ℃)保存,11月中旬取出置于常温下发育,11月下旬或12月上旬,加温接种进行越冬。若遇到后一种情况,可从10月起连续加温繁育至12月上旬再进行越冬。若种蜂仍不足,次年3月仍可再加温繁殖。
2 夏季赤眼蜂的积累与保存
夏季(春秋季与夏季基本相同)繁殖利用赤眼蜂的过程中,有时会遇到繁蜂、放蜂、寄主三者互相配合不上的矛盾,如大量繁殖时,寄主一时供应不上;或蜂繁殖出来后,林间害虫仍未发生等。这就要求设法保存和积累蜂种,做到适时适量放蜂。根据赤眼蜂温度高发育快、温度低发育慢的特性,可酌情采取低温方式控制其发育。实践证明,夏季自然气温高,若放置于低温下,与自然温度温差较大,骤冷骤热和较长时间的低温保存易使蜂体变弱,羽化率低,这给保存积累蜂种造成一定的困难。一般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做好赤眼蜂的积累与保存工作。
一是做好繁、放计划。大量收集保存寄主卵,有计划地分期、分批繁蜂和分期、分批放蜂。二是接种后立即将蜂箔移放井内(距水面66.7 cm以上)或其他温度较低处保存,经常检查个体发育情况,当赤眼蜂即将羽化时取出,既可适当延长世代发育周期,又不影响蜂的生长发育。
如上述方法仍不能满足需要,可将蜂种(以幼虫中期为好,后期亦可)逐渐降温冷藏,即将蜂箔每10张左右包成卷,注明蜂种名称、接种时间和冷藏日期,先放在冰箱下层(8~10 ℃),1 d后再移至箱的中层(5 ℃左右)保存[4-5]。但应注意蜂箔不要挤压,保持箱内空气流通,并尽量缩短冷藏时间,切忌久藏。取出时应提前逐渐提升温度(移放冰箱下层),取出后最好先放在15~20 ℃的环境中过渡数小时,然后再放置常温下保存[6]。
3 参考文献
[1] 李德伟,邓艳,常明山,等.赤眼蜂防治红树林害虫的释放技术研究[J].中国森林病虫,2016(4):34-35.
[2] 韩冰,卢洪斌,葛迎春,等.松毛虫赤眼蜂的人工繁育技术[J].防护林科技,2014(2):116-117.
[3] 陈鹏,王凤珍,李春成,等.榆紫叶甲赤眼蜂寄生功能反应对梯度恒温的响应[J].东北林业大学学报,2015(1):114-116.
[4] 陈梅珠,朱洁,杨运萍,等.湛江蔗区赤眼蜂米蛾卵繁殖技术及应用现状[J].甘蔗糖业,2017(3):54-57.
[5] 孙伟.辽宁省赤眼蜂防治农业害虫技术研究[J].农业科技与装备,2017(4):8-10.
[6] 胡振尉,徐企尧.赤眼蜂寄主卵冷冻保鲜简讯[J].环境昆虫学报,1984(3):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