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江
与冯胜飞的对话,他真实的个性与幽默的言语让记者印象颇深。对于科研,他由衷希望自己的科研成果能给予社会实实在在的贡献。对于人生价值,他始终认为一个人的价值是由其对社会贡献的大小决定的。
冯胜飞的世界鲜活而又真实。他专注严谨、脚踏实地;他喜欢接受新事物,喜欢与年轻人打成一片,喜欢接触世界发展的新潮流、新方向。他热爱科研,同时也热爱思考生活。
在青春最光亮的日子里,他选择了与科研为伴。前行路上,他一直在用勤奋与踏实谱写自己的科研梦想,用实干诠释科学研究者的情怀与担当。在与记者的言谈中,深耕微纳光学传感技术、双光子三维激光直写纳米技术研究的冯胜飞对于自己从事的科研工作充满自豪,“为社会做有用的科研”的理念诠释了他的学术精神与科研情怀。
缘起——此生决心与科研为伴
中学是一个充满“白日梦”的时期,大多数少男少女都会在自己心灵深处安放一尊自己的偶像,冯胜飞也不例外。一次偶然的机会,他在一本《中学生数理化》杂志上看到了一篇题为《探索的动机——爱因斯坦在普朗克60岁生日宴会上的讲话》的短文。从头到尾读完之后,他一下子被爱因斯坦在短文中描述的物理学殿堂迷住了。就好像少男少女们崇拜明星一样,物理学殿堂里的科学家们也成了冯胜飞的偶像。于是,“白日梦”里,他经常会幻想自己与这些偶像们在一起探索宇宙的奥秘。
偶像的力量是巨大的,他从内心深处把“最正确的”探索动机作为自己学习的动力,在学习中追求看到“宇宙和谐的美”。然而,这种试图看到“宇宙和谐的美”的学习方式很难在考试中取得高分,幸运的是,在高考时,冯胜飞刚好通过了河北师范大学物理系物理学教育专业的分数线,使得他的物理“白日梦”可以继續。
在这种“最正确的”探索的动机的驱使下,冯胜飞在4年的大学生活中,除了专业课学习外,读了大量的课外书籍。本科毕业后,虽然对于研究生究竟是什么脑子里没有明确的概念,但是,他觉得自己还没有找到心目中的“宇宙和谐的美”,应该去攻读研究生,以便继续寻找下去。于是,冯胜飞决定考研,2004年9月,他考入了北京工业大学应用数理学院,并在此攻读理论物理专业的硕士学位以及光学工程专业的博士学位。
一直以来,内心深处对“宇宙和谐的美”的渴望以及广泛的课外阅读,培养了冯胜飞良好的科研素质。实质上爱因斯坦在那篇文章中探讨的并不是学习方法,而是科研的优秀品质。因此,冯胜飞也在不知不觉中将对科研素质培养作为了自己的学习目标。10多年的“白日梦”没有白做,在攻读博士学位阶段,冯胜飞表现出了优异的科研能力,十分善于从基本原理层面上抓住问题的本质,擅长发现表面上看起来似乎不相关的事物之间的联系,并提出一针见血性的问题。
“纳米光学与技术”方向,是光学工程学科中材料学与现代纳米技术交叉融合形成的一个新兴、活跃的研究领域。这一研究领域的一个重要目标就是在纳米尺度上实现光波与物质的相互作用操控,开发纳米尺度的光学元器件。在导师张新平教授的指导下,冯胜飞以“波导耦合的金属和介电材料光子晶体光学特性的研究”作为博士研究课题,以开发实际的传感器件和光电子器件为目标,从3个方面开展了深入的研究,即探讨金属和介电材料光子结构中新的物理效应及揭示其中的物理机理,开发金属和介电材料光子结构的新型制备技术,开发金属和介电材料光子结构的新应用。博士期间,他在国际著名期刊Small、Applied Physics Letters等上发表SCI收录论文12篇,多次获得北京工业大学科技创新奖,科研优秀奖,2011年还获得了北京工业大学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奖。
笃行——做一生一事的科研人
冯胜飞曾说:“人生就是不断认识自己、认识环境及认识科研对象的过程。”如果一生能将一件事做好,那也是一种成功。“一生一事、一片匠心”,这种科学精神在冯胜飞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
2011年8月,冯胜飞加入首都师范大学物理系张岩教授的科研团队,在这里翻开了自己科研人生的新篇章。在科学研究中,他一直在寻觅摸索自己为之奋斗的研究对象,刚进入这一平台之初,他也在科学研究中走了很多弯路。在不断尝试并经历过失败之后,他最终找到了自己终身为之努力的科研方向——高性能微纳光学传感器件。
在日常生活中,各类传感器十分普遍,烟雾报警器、酒精探测器、一氧化碳探测器等,这些器材为保障我们的生命安全、生活秩序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但是,这些传感器都是针对单一的问题而研发制造的,如果能有一种综合的气体感知仪器,应用到日常生活的各个层面,将给我们的生活提供更多的便利。”冯胜飞说。
目前,这些相关的报警器与探测器都是基于电学层面研发而来的,鲜少有人从光学层面来进行相关技术的研究,这一方向逐渐吸引了像冯胜飞一样的科研工作者投身其中,他们想尽全力从光学层面进行相关技术的研发,为我们的生活、医疗、交通等各个层面提供支持。冯胜飞以呼吸感知技术举了个例子:“设想一下,如果有一天这项技术可以应用到我们的生活中,比如将研究的成品植入到我们随身携带的手机中。通过口腔呼出的气体,就能随时随地对自己的身体状况进行检测,清晰了解到自己的身体健康方面的各项指标,做到对多种疾病的早期诊断与预警,更好地保护人们的健康。”对于自己的研究,冯胜飞在心中已勾勒出了美好的蓝图。
如今,国家对科研的投入力度显著加大,在这大好形势之下,冯胜飞认为,科研工作者更应该做出一些实事求是的成果。自始至终,冯胜飞都更重视科研质量。他认为只要自己选定的研究方向真的有价值,慢慢突破,取得成果将会是水到渠成的事情。只要每天都在进步,每天都在探索新事物,循序渐进产生一些科研成果,就是对社会的贡献。
教学——培养新生科研力量
科学研究是代代相传的接力赛,人才的培养十分重要。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者也。”一直以来,冯胜飞从未松懈对自己的要求,“作为一个大学教师,更应该用自身的学识和认知的高度来。征服学生,告诉他们站在讲台的老师不是低水平的。”冯胜飞说。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对自己产生信服感,更能接受自己所传授的知识。
冯胜飞不喜欢死板的教学,在教学时,他一直在营造轻松愉快的教学氛围,与学生们进行沟通交流,以此来调动学生们的积极性,使他们发散思维,畅所欲言。除此之外,他还十分注重教学语言的表达,抑扬顿挫的语言,更能使学生们掌握学习的关键点。在冯胜飞看来,教学是引领学生进行思维的碰撞,对于“唯分数论”,他一直表示强烈的反对。他认为,一门知识能编纂成书,能够流传多年供高校学子研读,就一定有其精华所在,有其潜在的价值,如果学生能将这些书中的精华吸收,将会比考试取得高分更具有实际意义。而这一作用,将会让学生在今后的10年、20年受益良多。尤其是对于做科研的人而言,因为前方面临的一片未知,是永远没有固定答案的,只有深入其中,究其精髓,才会有厚积薄发的表现,而这也是学习方法带来的科研思维的转变。
一直以来,冯胜飞所做的研究时刻跟随着时代的发展趋势。“中国梦的主旨是让人们过上美好的生活,将生活中的不便进行科学改进,这也是我想要通过科学研究传达的理念。”冯胜飞说。千百年来,人们一直在通过科技改变着世界,改变着人类的生活。杂交水稻、高铁、共享单车、移动支付,这些都是时代的创新。未来,高性能气体感知器,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是全世界人们都想攻克的难题,冯胜飞能深切感受到从事此类研究的意义,他决心将未来的几十年的科研时光都投入在这一科学研究中,来填补国家在呼吸传感系统研究中的空白。
“现在全世界的很多科学家都在致力于相关领域的研究,可能我们会在这项研究中走在世界的前列,也有可能会逐渐被创新大潮淹没。”冯胜飞说。但是,不管面临何种结果,都没有动摇他致力此项研究的决心。
“渺小的某颗尘土,它到底为什么、为什么不肯停驻,直到乌云散去、风雨落幕,它会带你找到光的来处。”这是冯胜飞最喜欢听的一首歌《无问》的歌词。无问西东,心向科研。冯胜飞带着自己的笃定与坚持,在实现科研梦想的道路上砥砺前行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