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清泉(中国工程院院士、香港工程科学院院士)
中国是全球汽车消费大国,也是世界上第一个提出把电动汽车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国家。把新能源汽车产业提到了如此高的层面,这是别的国家所没有的。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加大研发力度,认真研究市场,用好用活政策,开发适应各种需求的产品。这表明发展新能源汽车必须依靠核心技术和市场需求。
今后10年我国的汽车销量会平稳增长,尤其是在二三线城市和广大农村地区。从这个角度讲,中国对新能源汽车的需求是非常大的,这为国产新能源汽车创造了良好的发展环境。但前提是,我们要有足够的实力,一定要有自己的核心技术,一定不要照抄照搬,要有领军人物,这样才能依靠技术在市场上取胜,才能真正把握住发展的机遇。
此外,企业要对国情有充分的了解,知道中国的广大老百姓需要什么,中国的国民车需要什么。首先开发能满足消费者基本需求的电动汽车,让他们能用平民化的价格买到安全、轻量、智能的汽车。其次是开发高端的电动汽车,但这也不意味着我们要以特斯拉为榜样来做电动汽车。我们要自己定义中国的高端电动汽车,要有中国元素,要有我们自己的标准。
总之,未来新能源汽车产业要想健康发展,我认为需要做到4点:利用创新驱动,开发国民车、高端车、专用车等;需要政策加市场的双轮驱动;要有好的产品、好的基础设施、好的商业模式;做到交通网、能源网、信息网、人文网四网融合。
王礼恒(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科技委主任)
航天是国家意志和战略利益的重要体现,是大国战略博弈和利益争夺的战略高地。全球47个国家、地区或组织拥有自己的卫星,12个国家或组织具备发射卫星的能力,170多个国家使用空间服务,近30个国家制定了航天法规,航天国际竞争加剧,国际合作也在拓展。
我认为,世界航天已进入创新发展的“快车道”,发展模式不断创新,商业航天迅速兴起。空间技术快速发展,跨界融合已成趋势,人类探索宇宙的步伐正迈向更远的深空。空间应用的广度和深度不断拓展,服务国家安全、经济社会发展、惠及民生,空间经济将成新兴经济业态。空间科学正孕育着重大发现,人类对宇宙的认识将有重大突破。
为此,中国应做好建设航天强国的顶层设计,制定并发布《建设航天强国发展战略纲要》,开展航天政策法规体系的设计与建设,逐步形成完备、配套的政策法规体系。与此同时,瞄准航天强国目标,启动长周期项目,比如重型运载火箭、重复使用的运载工具等,统筹推进深空探测项目,做到无人与有人协调发展,合理配置资源;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提升我国航天的国际地位与影响力。
谭铁牛(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研究员)
人工智能的春天刚刚开始!未来10年,人工智能将是最具变革性的技术。
在我看来,实现从专用人工智能(弱人工智能,具备单一领域智能)向通用人工智能(强人工智能,具备多领域智能)的跨越式发展,既是下一代人工智能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国际研究与应用领域面临的挑战性问题。同时,从机器智能到人机混合智能、从人工智能到自主智能系统的转变,也将成为未来人工智能研究的主流方向。在这个过程中,学科交叉则是创新源泉和必然趋势。
比如,脑科学研究与类脑智能研究交叉,前者为后者提供生理学原理与数据,开启全新计算模式。后者为前者提供仿真模拟手段、系统与平台,支持科学假设的验证。两者相互支撑、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在我看来,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进一步成熟以及政府和产业界投入的日益增长,全球人工智能产业规模在未来十年将进入高速增长期。“人工智能+X”的创新模式将随着技术和产业的发展日趋成熟,将人类带入普惠型智能社会。与此同时,人工智能将成为更多国家的战略选择,人工智能教育将会全面普及,相关法律法规也将更为健全。
邬江兴(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数字交换系统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
当今世界,在全球化的发展进程中,高新技术实际上是一个“我中有你、你中有我”的态势,尤其在信息技术领域,没有一个国家能够“包打天下”。
所谓“我中有你”,是要开辟新领域、开拓新方向,是在坚持全球化和开放的条件下,以我为主,来主导新方向和新领域;而“你中有我”,则是在保持跟踪的总趋势下,在不可或缺的关键环节寻求压强突破,做成垄断性的世界第一,形成反遏制能力。
与此同时,高技术领域的对抗和角逐绝不是短期过程,而是一个长期、艰苦的博弈。我认为,对于一些技术发展的必争领域,需要实行“集中兵力打歼灭战”的战略,要有特殊的投入、特殊的政策、特殊的环境,鼓励和支持科研人员能够長期、稳定地进行研究和工作。
他还强调,科研人员要有“板凳要坐十年冷”的心态,一流的技术买不来,短期内也做不出来,需要运用系统工程的思维方式,在技术抵消战略上下工夫,争取实现用二三流或代差性的技术或工艺基础达成一流功能、性能目标。
(本栏目资料来源于科学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