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江源,刘有理,黄志刚,王光明
(宣城市人民医院消化内科,安徽 宣城 242000 )
结直肠息肉是指从患者结直肠黏膜表面突出到肠腔的一种息肉状病变,在未确定其病变组织的病理性质前将其统称为息肉。目前,临床上对结直肠息肉患者进行治疗的首选手段是进行息肉切除术。术后迟发性出血是接受息肉切除术的结直肠息肉患者常见的并发症[1]。为了分析导致接受息肉切除术的结直肠息肉患者发生术后迟发性出血的影响因素,笔者的团队对在宣城市人民医院接受息肉切除术后发生迟发性出血的600例结直肠息肉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了回顾性研究。现报告如下。
本文的研究对象为2013年1月至2018年1月期间在宣城市人民医院接受息肉切除术后发生迟发性出血的600例结直肠息肉患者。在这600例患者中,有男350例,女250例;其年龄为45~76岁,平均年龄为(58.4±3.2)岁。本次研究对象的纳入标准:1)患者的病情经实验室病理学检查得到确诊。2)患者均接受了息肉切除术。3)患者均签署了自愿参与本次研究的知情同意书。
通过电子病历系统检索患者的电子版病历并查阅患者的纸质版病历,采用自制的表格记录以下资料:患者的一般资料、基础疾病、进行病理学检查的结果和临床结局等。对患者的上述临床资料进行比较分析,从中找出导致其发生术后迟发性出血的影响因素。
将本次研究中的数据录入到SPSS21.0软件中进行分析处理,计量资料用()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表示,采用χ²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在这600例患者中,女性患者术后迟发性出血的发生率高于男性患者,合并高血压的患者术后迟发性出血的发生率高于未合并高血压的患者,有蒂息肉的患者术后迟发性出血的发生率高于亚蒂息肉的患者和无蒂息肉的患者,息肉直径>2 cm的患者术后迟发性出血的发生率高于息肉直径为0.5~2 cm的患者和息肉直径<0.5 cm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情见表1。
表1 对这600例患者发生术后迟发性出血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的结果
相关的研究结果表明,患者的性别、患者是否合并高血压、患者息肉的形态和直径等均是导致接受息肉切除术的结直肠息肉患者发生术后迟发性出血的影响因素[2]。接受息肉切除术的结直肠息肉患者发生术后迟发性出血的主要原因是:1)高血压患者的血管长期处于充盈的状态,导致其血管的收缩性差,故在其接受息肉切除术后其血管不易愈合,进而容易发生术后迟发性出血。2)息肉形态复杂的患者,其息肉处的血供丰富且血液流动的波动性大,血流对其血管的冲击力大,进而容易发生术后迟发性出血。3)息肉直径较大的患者,其息肉处血液的波动性大,术中易出现钛夹脱落或止血困难的情况,进而容易发生术后迟发性出血[3]。4)女性患者凝血系统的功能比男性差且其气血运行的速度快,进而容易发生术后迟发性出血。在本次研究中,女性患者术后迟发性出血的发生率高于男性患者。但有研究指出,患者的性别不能作为接受息肉切除术的结直肠息肉患者发生术后迟发性出血的独立影响因素[4]。因此,需在今后在此项研究中进一步扩大研究样本,从而验证患者的性别与接受息肉切除术后发生迟发性出血的关系。
综上所述,患者的性别、患者是否合并高血压、患者息肉的形态和直径等均是导致接受息肉切除术的结直肠息肉患者发生术后迟发性出血的影响因素。临床医生在对有上述影响因素的患者进行手术时应对其予以重点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