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星
深圳市宝安区中心医院放射科(深圳,518102)
临床上将股骨头坏死也称之为股骨头缺血性坏死,根据不同的病因可划分为非创伤性和创伤性两类;非创伤性股骨头坏死的诱因具有一定的多样性,包括自身血液系统疾病、长期酗酒及长期应用激素等因素有关[1-4]。从临床治疗而言,外科手术是股骨头坏死的首选治疗方案,而当股骨头坏死发展至晚期患者仅能接受股骨头置换治疗,因此早期临床诊断对于改善患者预后意义重大。在诊断环节,常用的检测手段包括CT与MRI两种。为探讨两种方法的临床诊断价值,将我院收治的120例股骨头坏死患者资料进行研究,汇报如下。
将2016年8月~2017年12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120例股骨头坏死患者展开研究,两组对象均符合股骨头坏死的临床诊断标准,排除肝肾功能疾病的患者。其中男性76例、女性44例,年龄36~71岁,平均年龄(57.8±6.1)岁,病程6~19年,平均病程(10.5±3.9)年。研究经医院伦理会审核,120例研究对象均自愿参与本次研究。
①CT检测:选取美国GE公司生产的Light Speed 16排螺旋CT诊断仪进行监测,将患者置于常规仰卧位,合理调适扫描参数,并将层距及层厚设定为3mm,并对病灶部位进行加层扫描。
②MRI检测:选用美国GE公司1.5T超导MRI机,将患者置于常规仰卧位,设置扫描参数并选取体位圈,层距2 mm,层厚3~5 mm;对患者的病灶部位行冠状位、横断面扫描,选取自旋回波(SE)序列T1W1、快速自旋回波(PSE)序列T2W1、T2短时反转恢复脂肪移植(STIR)序列。
I期:X线、CT结果提示正常,MRI提示异常;II期:X线结果提示正常,CT、MRI提示异常;III期:X线提示半月征改变;IV期:患者出现关节破坏、髋臼变化、关节间隙变窄。
资料统计显示,本研究所选取的120例股骨头坏死患者共累及146个髋关节,CT诊断检出率为84.25%(123/146),MRI诊断检出率为97.95%(143/146);两数据组间比较有统计学差异(x2=11.5745,P=0.0006)。
资料统计显示,CT检查结果确诊股骨头坏死123处,I期26处,II期49处,III期23处,IV期25处。MRI检查结果确诊股骨头坏死143处,I期35处,II期55处,III期34处,IV期19处。
股骨头坏死是临床上极为常见的一类病症,发生部位主要集中在大腿近侧及髋关节,少数患者可放射至膝盖部位[5-6],患者多会出现不同程度的持续性疼痛,疾病不仅会对患者的正常生活造成影响,严重时可导致患者无法行走。从临床治疗的角度而言,早发现早治疗不仅能够预防疾病,同时还能有效延缓疾病进程,进而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CT与MRI均是现阶段临床上诊断股骨头坏死的常用检测方法。结合过往临床经验来看,CT在股骨头坏死诊断中的优势可归结为以下几点:(1)高分辨率螺旋CT可做到多层面连续扫描[7];(2)股骨头内骨小梁增粗是CT的特异性表现,临床研究证实该特征可准确显示股骨头是否存在破坏或增生的情况[8];(3)CT检查可全方位观察患者关节是否存在脱位的情况。MRI方法则是现阶段临床上诊断股骨头坏死最敏感的诊断手段,其优势包括:(1)无辐射,对被检查者造成的损伤较小[9];(2)MRI实现了多技术连用,进而能够获取更多的参数信息,病变显示及定性更为准确[10-11];(3)MRI结果能够提供患者相关的病理及生化方面信息[12];其次,相对于X线和CT而言MRI具备早期检测的能力,经过分析我们认为:MRI具有多样信号的改变,能够更为清晰的反映出不同层面病变组织的代谢水平[13-14],这也从侧面提示了该方法在骨组织多种病变诊断中的临床价值;另一方面,随着MRI技术的价值被不断发掘和认可,该技术的图像技术也得到了大幅度的提升,分辨率较之过往有了一定的提高,这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疾病分级的准确性[15]。但需要提到的一点是,相对于CT检测,MRI的操作难度更大且相关费用更高,尤其是在经济及医疗基础薄弱的地区,MRI还无法完全替代CT的应用。
从本次研究结果的数据对比来看,CT诊断检出率为84.25%(123/146),MRI诊断检出率为97.95%(143/146);两数据组间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且在疾病分级上MRI也明显优于CT,提示了MRI检测技术在股骨头坏死诊断中的临床价值。
综上所述,我们归纳出结论:早发现早治疗是提升股骨头坏死治疗效果的关键,在诊断中MRI与CT均有一定临床价值及相应优势,但就整体应用效果而言MRI优于CT,临床上可将该方法作为股骨头坏死诊断的首先检测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