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新世中国人群下颌骨尺寸性别差异的时代比较❋

2018-10-11 06:51:48李海军徐瑾如戴成萍
解剖学杂志 2018年4期
关键词:新石器下颌骨性别差异

李海军 乌 兰 徐瑾如 戴成萍

(1 中央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 北京 100081; 2 现代古生物学和地层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 南京 10008)

近些年的研究显示,中国全新世颅骨仍在进化,从新石器时代经过青铜铁器时代到现代, 脑颅和面颅趋向缩小、鼻型趋向狭化、眶型趋向高窄化、颅型趋向圆隆化[1]。全新世人群下颌骨也在进化。从新石器时代经过青铜铁器时代到现代,下颌骨趋向于缩小,下颌体厚、高的变化主要发生在新石器时代至青铜铁器时代,下颌骨大体尺寸的变化,主要发生在青铜铁器时代至现代。下颌骨的演化主要是先变“瘦”(下颌体高度降低、厚度变薄)后变“小”(大体尺寸减小)的[2]。颅骨演化特点的对比显示,头面部下部比上部随时代变窄的比例大,头面部趋向于瓜子脸[3]。男女颅骨在测量性状上存在差异,一般男性较为粗壮,尺寸大于女性。这种性别差异在周口店直立人表现明显,现代人的性别差异较小[4]。全新世期间颅骨、下颌骨的尺寸都发生了变化,下颌骨大体尺寸的性别间差异程度是否也在随时代发生着变化?至今还没有学者进行过研究。本研究以全新世下颌骨为研究材料,对其进行了探讨。

1 材料和方法

1.1 材料

本研究主要选用中国北方地区全新世的下颌骨材料(现代人群中的华北女性标本很少,所以也选用了云南地区材料)为研究对象,测量时排除了老年、牙齿脱落较多、有变形、显著病理等变化的标本。标本来自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和吉林大学边疆考古研究中心,颅骨总数为520例。为减小不同测量者间的误差,标本都由本研究第1作者亲自测量(标本分布见表1)。

表1 本研究测量的全新世标本(n)

1.2 方法

本研究选取了30项测量性状进行对比分析(表2)。用SPSS 18.0软件进行同一时代内男女测量性状的比较,不同时代间测量性状的比较,并进行了独立样本t检验。同时计算了性别差异率、时代变化率。性别差异率、时代变化率的计算公式参考了文献[1]:

性别差异率=100×(X男-X女)/X女

时代变化率=100×(X2-X1)/X1

X1和X2分别代表时代较早和较晚的2个时期组同项测量值的平均值。

2 结果

2.1 下颌骨尺寸性别差异率的时代间比较(表2)

新石器时代、青铜铁器时代、现代人群的下颌角度性别差异率分别为-2.4%、-1.4%、-5.2%,数值均为负反映女性的下颌角度小于男性,下颌角度性别差异率在现代人群中最大。

新石器时代、青铜铁器时代、现代的下颌骨大体尺寸(长、宽、高)的性别差异率有些规律(表2),对比结果显示,新石器、青铜铁器时代、现代的测量项目性别差异率分别为髁突间宽(4.0%、5.4%、5.7%)、冠突间宽(4.2%、4.3%、5.8%)、下颌体长(3.5%、4.2%、2.8%)、下颌骨长(4.2%、3.9%、3.2%)、下颌支高(左)(9.6%、9.4%、12.6%)、下颌支高(右)(10.6%、9.1%、14.7%)、下颌支高△[5](9.2%、8.3%、13.7%)、冠突高(11.4%、10.3%、15.2%)、切迹高(12.2%、9.2%、16.5%)。下颌支高(左)、下颌支高(右)、下颌支高△[5]、冠突高、切迹高等的性别差异率明显大于髁突间宽、冠突间宽、下颌体长、下颌骨长等,说明下颌骨大体尺寸的测量项目中,高度方面的性别差异率大于长、宽方面的差异。同时这些数据还显示下颌骨高度方面(下颌支高、冠突高、切迹高、下颌体高)的性别差异中,现代人群的下颌高度差异率大于新石器时代与青铜铁器时代。

新石器、青铜铁器时代的下颌体厚度有显著的性别差异(表2),但现代人群的下颌体厚度性别差异不显著(P3、M1、颏孔处的下颌体厚度性别差异不显著,P>0.05)。

2.2 下颌骨尺寸时代变化率的性别间比较(表3)

时代变化率的性别间比较(表3): 从新石器时代至现代下颌骨的测量性状中,下颌体长、下颌骨长、颏孔间弧、下颌体厚(P3、M1、颏孔),这6项的女性变化率小于男性;髁突间宽、冠突间宽、下颌角间宽、下颌小舌间宽、下颌骨弧、颏孔间宽、下颌联合高、下颌联合弧、下颌体高(P3、M1、颏孔)、切迹宽、切迹深、下颌支最大宽、下颌支最小宽、下颌角,这16项的女性变化率大于男性。总的来说,新石器时代至现代,女性下颌骨尺寸的变化率(主要体现为缩小率)大于男性。

新石器与青铜铁器时代相比,下颌骨很多测量性状变化率为“—”,显示下颌骨在此时段的变化不大,下颌骨的变化(缩小)主要发生在“青铜铁器时代-现代”,男女变化特点较一致。

女性下颌体厚的变化(变薄)主要发生在“新石器-青铜铁器时代”,男性下颌体厚度在不同时代间持续变薄,变薄的程度(时代差异率)大于女性。

男性下颌体高度(P3、M1、颏孔)的变化主要发生在“新石器-青铜铁器时代”,而女性下颌体高度的变化主要发生在“青铜铁器时代-现代”。

3 讨论

3.1 性别差异的变化及原因

下颌角度性别差异率在现代人群中最大,表3的数据显示女性的下颌角度在“新石器时代-现代”中增大而男性变化不显著,使得性别差异率较大。下颌角的变化与咀嚼功能密切相关[6-10],下颌角度大则咬力小,反之亦然[11]。下颌角的变化可能反映了食物变化的影响。一般认为,从新石器-现代,生活方式发生了很大变化,人类生活趋于稳定,食物变软,所需的咀嚼力降低,致使下颌角度变大(下颌角度为钝角,角度变大则更远离直角)。

表3 下颌骨尺寸时代变化率的性别间比较(%)[3]

“-” indicates no statistical significance (percentage were not computed)

性别差异率的时代间比较显示,下颌骨高度方面的性别差异率大于下颌骨长、宽方面的差异率,提示下颌骨尺寸的性别差异主要体现在高度方面。相比新石器时代与青铜铁器时代,下颌高度方面的差异在现代人群中表现最明显。

时代变化率的性别间比较显示,新石器-现代,女性的变化(主要体现为尺寸缩小)幅度大于男性。头颅测量性状性别差异的时代变化可能与生活方式、社会分工的发展变化有密切关系。全新世以来,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分工的变化,女性所从事的劳动强度可能比男性降低得更加明显,劳动强度的减小可能使得其骨骼的粗壮程度降低。

3.2 本研究的不足

一些标本的性别判定中参考了颅骨、下颌骨的整体粗壮程度,难以完全准确,这可能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性别差异的结果。有学者认为依据颅骨(包括下颌骨)和骨盆,性别判断的准确率可达95%以上[12],只依据颅骨(包括下颌骨)的准确率为77%~92%[12-14]。基于此,笔者认为性别差异的对比分析还是可信的。另外,现代人群中女性标本主要来自云南,而男性标本以华北为主,现代人性别差异中可能混杂有一定的地区差异。希冀未来有更好的现代人群材料来进一步探讨。

猜你喜欢
新石器下颌骨性别差异
鹰形陶鼎
大连地区新石器至青铜时代积石冢研究
下颌管在下颌骨内解剖结构的锥形束CT测量
新石器时代割体葬研究
草原文物(2020年1期)2020-04-13 00:48:44
新石器时代的俄罗斯人过着什么样的生活
数字化技术在下颌骨重建中的应用与展望
重建钛板修复下颌骨缺损术后32例失败的临床分析
钛钢板内固定术治疗下颌骨折的临床应用
性别差异对TWA的影响
中国缺血性脑卒中急性期抑郁障碍的性别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