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德建重庆市万盛经济开发区人民医院神经内科,重庆 400800
脑梗死是临床上十分常见的一种脑血管疾病,具有较高的致残率及病死率,同时极易复发[1]。而临床研究表明,脑梗死病患易合并有无症状心肌缺血,而具此合并症的患者瘁死率较高[2],因此临床治疗中要寻找出现脑梗死合并无症状心肌缺血的诱因,并进行风险预防,同时给予积极有效的治疗措施,减少病死率。该研究以2016年1月—2017年6月收治的146例脑梗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来分析探讨脑梗死患者合并无症状心肌缺血的临床发生情况及临床治疗效果,现报道如下。
将收治的146例脑梗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其中合并无症状心肌缺血的患者作为观察组,将其中未合并无症状心肌缺血的患者作为对照组。该研究经院伦理委员会批准。所有患者临床症状及实验检查结果均符合脑梗死的临床诊断标准[3],无其他重大脏器及系统的严重疾病,所有患者及其家属均对该研究知情且同意,并签署知情同意书。研究对象中男77例,女69 例,年龄为 43~69 岁,平均年龄为(54.42±4.15)岁,发病时间为 1~6 d,平均发病时间为(2.9±0.3)d,脑梗死病变部位分别为:皮层55例、皮基底节区33例、丘脑26例、脑干28例、小脑4例。
为146例脑梗死患者进行MRI或者CT扫描检查,确证为首次发病,然后进行常规体检,排除原发性心脏病情况后进行心电图检查,并进行血常规、心脏B超以及心肌酶四项等临床检查[4]。
无症状心肌缺血的临床诊断标准[5]为:患者有心电图检查结果异常,ST段水平向下移东、下斜型移动或者抬高且移动幅度>1.0 mV,以及T波倒置、低平等明显的心肌缺血客观指标;同时患者没有表现出心绞痛、心前区疼痛以及心律失常等临床不适体征。
检查并记录脑梗死患者中出现无症状心肌缺血的情况,将合并无症状心肌缺血的患者作为观察组,未合并无症状心肌缺血的患者作为对照组,记录并分析无症状心肌缺血和脑梗死病变部位的关系,观察、记录并分析两组患者的预后情况。
用SPSS 20.0统计学软件对研究所得数据进行分析,计数资料用百分率(%)表示,进行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经临床症状及心电图检查结果显示,在146例脑梗死患者中有87例出现无症状心肌缺血,该研究中脑梗死合并无症状心肌缺血的发病率为59.59%(87/146)。
研究结果显示,不同病变部位无症状心肌缺血的发生率分别为:脑干71.43%(20/28)、皮层58.18%(32/55)、丘脑 57.69%(15/26)、基底节 60.61%(20/33)、小脑 0.00%(0/4),数据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脑梗死合并无症状心肌缺血与脑梗死病变部位的关系情况
在87例观察组合并无症状心肌缺血的患者中,8例死于肺部感染和多脏器衰竭,4例死于脑疝,余下75例患者经过积极治疗后均治愈并康复出院,观察组的病死率为13.79%(12/87)。在59例对照组未合并无症状心肌缺血的脑梗死患者接受治疗后均恢复良好,无病死情况,对照组患者的病死率为0.00%(0/59)。观察组患者的病死率和对照组相比显著较高,且数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493,P=0.001 <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预后情况比对
脑梗死作为一种常见的脑血管疾病,其通常是由于患者脑动脉粥状硬化,进而导致血管内膜受损,减小脑动脉管腔,而造成局部血栓,最终使脑组织缺氧、缺血而坏死的神经功能障碍性疾病[6-7]。无症状心肌缺血是临床中患者具有心肌缺血的客观证据而不具有胸痛或者心肌缺血的临床症状的一种疾病[8]。很大一部分的脑梗死患者会合并有无症状心肌缺血,而此患者者病死率较高,在临床中需引起重视[9]。
该研究对146例脑梗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分析脑梗死合并无症状心肌缺血的临床情况探析后发现:脑梗死合并无症状心肌缺血的发病率为59.59%,不同病变部位无症状心肌缺血的发生率分别为:脑干71.43%、皮层58.18%、丘脑57.69%、基底节60.61%、小脑 0.00%,数据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病死率为13.79%,和对照组0.00%的病死率相比显著较高,且数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陈芳等人[10]的相关研究中显示,120例脑梗死患者中有71例患者合并了无症状心肌缺血,合并症发生率为59.17%,且发生合并症和脑部组织发生脑梗死的具体部位无显著相关性(P<0.05),和该研究结论一致。
综上所述,脑梗死患者易出现无症状心肌缺血情况,而此合并症的出现和脑梗死病变部位没有显著的相关性,合并无症状心肌缺血的脑梗死患者预后较差,病死率较高,在临床治疗中应予以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