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财经大学珠江学院 苏佳玉
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大背景对新时期商务英语人才提出了全新的要求。笔者以天津财经大学珠江学院为例,针对高校在英语人才培养方面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革新策略,希望有助于高校培养出具有国际视野、符合发展需求的复合型英语人才。
如今,世界经济发展存在全球化、区域一体化两大主要发展趋势。在此影响下,我国顺应形势陆续开发了长三角、珠三角两大经济圈。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概念首次提出于1986年,但是一直处于设想阶段,直到2004年才真正提到区域经济合作发展的高度。在“十二五”规划中,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概念再次被提出并上升为国家战略,旨在“打造首都经济圈”,让京津冀经济圈成为我国继长三角经济圈、珠三角经济圈之后的第三大经济引擎。
京津冀区域主要指北京、天津两个直辖市以及河北省。按照《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等文件精神,三个行政区域分别被赋予了不同的功能,其中,天津被定位为“全国先进制造研发基地、北方国际航运核心区、金融创新运营示范区、改革开放先行区”。在新的战略定位中,天津市对商务英语人才的需求在数量和质量上均大幅增长,而传统英语教育模式已很难培养出符合新时期要求的复合型人才,所以,各大高校对于英语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迫在眉睫。
随着京津冀协同发展的不断推进和深入,天津吸引大量外资企业进入市场,带来大量外贸业务,然而传统的仅具有语言优势的商务英语毕业生已很难满足外资企业及人才市场的需求。如今,很多企业要求员工不单单是翻译,除了必须具备最基本的听、说、读、写、译等能力外,还要求员工了解一定的国际商务知识,能够独立与客户就商品、服务等专业问题进行交流沟通。这意味着新型商务英语人才是复合型人才,除了要拥有极为扎实的语言功底外,还需熟知并能够运用国际商务相关知识,具备较强的跨国商务交际素质。也就是说,只有复合型人才才能够真正满足天津市场需求。
20世纪末到21世纪初,作为热门专业的英语专业一度得到众多考生和家长的追捧。近年来,只增不减的招生模式、与社会脱节的培养模式,却让英语专业毕业生不得不面对高失业风险的挑战,而英语专业也自2010年起多次被《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亮出“红牌”,就业形势不容乐观。这种情况的出现并不是因为市场不需要英语人才,恰恰相反,市场对复合型商务英语人才的需求一直在增长。可是,传统教育模式培养出来的英语专业毕业生无法应对市场的新变化,难以满足市场的新需求,凸显了现有人才培养模式的不足。为此,笔者以天津财经大学珠江学院为例,针对英语专业(商务方向)展开调查,发现存在以下几方面问题:
1.课程设置欠合理。
笔者在调查中发现,该专业学生的课程设置偏重对英语语言及文化基础素质的培养,忽略了商务方向的专业教育。专业设置方面,虽然有商务英语视听说、商务英语谈判等课程,但是重点还是放在了单词、句型等语言知识上,弱化了对商务知识的教授。
2.教学方法较传统。
教学方式方法仍以传统手段为主。传统的教学手段是以教师为中心,师生缺少互动,导致学生的积极性差,不能主动参与到课堂中来。这种教学手法最直观的缺点是教师不能及时了解学生的听课效果,同时也忽视了对学生口语技能的训练,进而导致学生的英语口语表达能力较差,无法满足与客户顺畅交流这一要求。
3.双师型教师匮乏。
兼具英语、商务知识的双师型教师数量较少,大部分教师仅仅拥有优秀的英语背景,却欠缺国际商务、对外贸易等方面的知识背景。由于种种原因,学校也未能为教师们提供足够的商务培训,这导致教师授课时不能真正将语言知识与商务知识有机结合起来。
在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大背景下,针对高校商务英语人才培养方面的问题,笔者提出以下几点应对措施,希望能够提高商务英语人才培养质量,以满足市场需求。
1.根据人才培养目标完善课程体系。
在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大背景下,高校英语课程设置应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做到有针对性地培养人才。以对英语专业商务方向的学生培养为例,笔者认为除了继续加强传统英语语言素养课程外,还需要根据当下企业对毕业生的要求,加大教授国际商务基础理论知识的比例,让毕业生一方面具备过硬的英语专业知识,另一方面掌握国际商务、对外贸易等专业知识,使其成为顺应市场需求的复合型商务英语人才。
2.革新教学手段。
革新的重点在于提高学生的兴趣,从而加强其自主学习的能力。学者温世仁在其专著《教育的未来》中指出:“教师可以使用各种比单纯讲课更精彩的多媒体来协助教学,让学生不至于因为枯燥的上课方式而减低学习兴趣。”所以,教师应借助现代化教育手段加强对学生的实训力度。
此外,为了适应新的人才培养计划及课程体系,教师应引进多元化的教学手段,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从而提高教学质量。教师可以根据不同学生、不同教学目标采取不同教学手段,包括翻转课堂、任务驱动、小组分析、案例分析等。这些区别于传统的教学方法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参与度,同时也有助于学生学习和吸收新知识。
3.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教师是课堂的主导,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也是培养复合型商务英语人才的重中之重。新的人才培养目标要求英语教师不仅需具备过硬的英语语言功底,还需掌握一定的国际商务、对外贸易等专业知识。结合本校实际情况,笔者认为可以通过两个手段培养符合这一要求的双师型教师。第一,经济类专业为本校特色专业,这些专业自设置以来都开设有专业双语课,与英语系不同的是,专业双语课的重点放在经济知识本身而不是语言层面,所以,英语专业也可以引进相同的课程,让拥有留学背景的经济类专业教师教授相关课程。第二,学校应定期组织教师实践、培训,以提高英语专业教师的其他专业素养。
此外,笔者认为,学校还可聘请相关企业高管为兼职教师,让其结合自身经验定期向学生传授一些实用性强的技能,以真正实现理论结合实际。
在区域经济合作不断推进的背景下,京津冀协同发展必将长期影响市场对复合型商务英语人才的需求,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已经落伍,难以满足与时俱进的人才需求。这就要求高校顺应发展趋势,抓住机遇,迎接挑战,最终实现专业设置、培养模式与经济发展协调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