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视行业凛冬已至吗

2018-10-11 02:14邓宗南
法人 2018年10期
关键词:延禧影视剧卫视

文 邓宗南

据业内人士观察,“中国影视行业不差钱”的风光时刻已成往事。近期影视板块的上市公司连续深跌,市值几百亿沦为几十亿已经不是孤例。舆情前所未有地聒噪,聒噪之下则是深深的无力感。影视行业是否正在经历“大面积停摆”?

近日,影视行业动作颇多。政策调控上,中宣部、文旅部、国家税务总局联合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发“通知”整治行业天价片酬、“阴阳合同”、偷逃税等问题。制播范畴内,视频网站、影视公司、行业协会纷纷发出“联合声明”。市场和观众,一堆“大IP+流量明星”的剧在今年的播出效果惨不忍睹。

按理,整个行业应该由此焕然一新,欣欣向荣。但是,跟人们想象完全不同的是:跨界资本和文化基金纷纷离场,影视行业被评估为风险大、变数大、资金占用量大,却又利润率极低。已上市的综合型公司砍、裁、缩影视业务,大型影视公司面对上市难、开机难的窘境。影视城收入直线下滑,开机的多是小剧和网络大电影。

流量天价之痛:治标还待治本

影视剧的一些优质资源组合模式也开始屈服于“流量变现”的经营模式。操盘者未必相信,但鼓吹者认为流量不但可以代表观众,还可以代表传播价值和市场产业价值。这一商业模式下有个基本问题,人气流量如何估值?或者说,演员身份之外的明星和文本之外的大IP、流量和人气到底值多少钱?

虽然“大流量等于票房大片”的套路在电影圈很快宣告失败,但在电视剧市场,这一模式似乎屡试不爽,流量明星成为“行业天价”,最后恶化到市场问题只能用准行政手段“一限了之”。

那么,当下中国,有一个所谓的大IP作者有超过15万的“死忠活跃粉”吗?有一个所谓超人气明星有超过150万的“死忠活跃粉”吗?以鹿晗为例,他有5000万的微博粉丝,但粉丝后援会的微博关注数为105万,后援会贴吧关注数是40万。很显然,这两个问题的答案都是没有。所谓的流量明星,都有所谓的“核心粉丝”帮忙营销、可以炒热一个话题,但都撑不起一部剧、一部电影。

市场不买单,“天价”就会有价无市。市场以观众为基础,“粉丝”并没有那么多,为什么却依然是明星多于演员、IP多过作品? 这是因为在这一个TO B为主的市场,代表观众的收视率和播放量被“人为污染”了,好坏已经失去了客观标准。“数据造假”的问题如果不解决,行政手段其实解决不了那些问题。政策甚至可以一刀切到主演片酬不超过10%,但是,明星也可以成立制作公司,把剩下90%的制作费以全包的方式合法合理地拿走。

数据造假之痛:好坏标准已经完全颠倒

一般情况下,电影、电视剧属于大众文化产品,好坏需要有标准。这标准就只能是以大众评价和观看数据为主要标准。收视率和网络播放量正是大众观看数据的反映,所以说,严禁“收视率对赌”,关闭“前台播放量”显示,其实这种处理非常简单粗暴。观众当然不蠢,各种数据之所以出现劣币驱逐良币的乱象,包括“流量明星和大IP天价”等市场问题,根源是数据造假问题太严重,真假难辨就是好坏难分。

以卫视剧为例,据说收视造假市场规模已超过50亿元,而全国的卫视每年电视剧采购总额都不过200亿左右。造假方不只是吞噬了制作方和播出方的利润,还在将播出方和制作方“逼良为娼”,让文艺工作者无所适从,就像一个巨大的恶性肿瘤,正在逐步带着整个影视剧行业走向癌化。影视业要有所发展,最紧迫、最急需、最重要的事,就是“收视和播放量打假”。而且不应该只是总局行动,还应该中纪委、公安部联合国家广电总局重拳出击,因为这是违法犯罪。

只有在播出数据不被污染的前提下,才有讨论其他的意义。例如讨论数据的准确性,几万样本户能否代表13亿中国人。例如讨论多维度的评价标准,而不是只有索福瑞一个维度。但在“打假”有突破之前,这些讨论都没有意义,例如视频网站就是海量大数据,统计标准也不是被垄断,但网络播放量因为刷数据的成本和技术门槛最低,问题更严重。

行业回报之痛:全方位加税后,利润比纸薄

奔向资本市场的路被堵之后,其实不管有没有税收优惠政策,大量资本逃离都是必然之势。这个行业上要关心国家大事、外交风云,下要编剧、导演、主演的私生活都了如指掌,才能让一个项目在最大限度上避免各种意外。

影视剧是典型的资金占用量大,几千万成本只能算小投入,大剧2亿起,最高投资国产剧据说号称10亿。周期长,创作剧本到拍摄制作再到播出回款肯定要两三年,却不保值,积压两年基本上就完了。利润低,各地税收优惠政策正被逐渐取消。风险高,不管电影还是电视剧,目前亏损率超过7成。变数大,其他行业例如房地产也经常被调控,但政策是从未来某一天开始不追溯以往,但影视剧领域经常不是这样。

在目前的政策管控和行业挤压形势之下,中小影视公司“死一片”在所难免,但资源组合型的影视公司也会越来越难生存。这个本就利润微薄、又资金占有量大且周期长的行业,资本纷纷逃离,税负加重,制作方和编、导、演博弈含税价还是税后价,可能就是盈利亏损的关键。

任何事都要有平衡点,完全没有外界之水源,文化业变成了打肿脸充体面的自娱自乐,结局很可能是死水一潭。

内容制播之痛:捆住电视台,现实主义其实不好碰

从审查标准来说,一向是图书大于电影再大于电视剧,原因很简单,文艺图书出版市场是小众市场,电影是类型观众市场,电视剧是大众市场。而在影视剧行业,网剧市场又大于电视剧市场。分析原因也很简单,过去卫视才是全国头号大众媒体,所以黄金档包括剧场必然是调控第一重点,审查尺度最严。但到了今天,三大视频网站不管广告收入、观众规模还是影视剧采购力和影响力,都远远超过五大一线卫视之总和,且导向正确作为底线,本就应该不问台网,但台网审查标准依然不一样,依然是台严网松。

越来越多的卫视台正处于“半死不活”、渴望回归体制内被“包养”的状态。一方面被要求自收自支;另一方面承担节点播剧等宣传任务之外,在播市场剧时段,依然要被审查政策捆住手脚去与视频网站竞争。

这一战肯定没法打,今年影视剧市场,无论爆款的《延禧攻略》,还是小爆款的《北京女子图鉴》《镇魂》都出在视频网站。传统卫视今年没有产出过一部有影响力的大剧,这并非偶然。

相对被“捆住”的卫视来说,许多制作公司则属于被“活闷”的状态。《延禧攻略》和《如懿传》之争,曾是媒体话题。《延禧攻略》当然更火,但实际上,《延禧攻略》并没有那么好,渐入佳境的《如懿传》也并没有那么差。如果能如期上星播出,或者不是因为对上星抱有期望以致播出一推再推,《如懿传》的火爆程度可能不会低《延禧攻略》多少。政策倡导内容创作的方向是现实主义。但从商业竞争来说,差异化、非重复的创新性竞争才是王道,大家都急着跟风去做,就意味这是一个坑。

其一,竞争更激烈,市场更饱和,市场需求量却不会猛增,有能力创作现实主义精品的编剧、导演,也不会因为政策一夜之间就大量成熟一批。还是那几个以前就一直在坚持的老师傅,可是创作环境却更浮躁了。因此,商业上可能风险更高了,内容上却要面临同类题材过多审美疲劳的问题。

其二,浮躁不是艺人一个工种的问题,是整个行业的问题。不只是制片人急功近利,其他创作者也跟许多小鲜肉一样,不做行活保持初心的名导演也没有多少了,略有名气的编剧还坚持自己写的一样屈指可数。滥竽充数多了,挂羊头卖狗肉的伪现实主义影视剧多了,最后会把这一题材做烂,国家的倡导变成适得其反。

猜你喜欢
延禧影视剧卫视
东南卫视 海峡卫视 美食纪录片《下饭菜》专家点评
影视剧“烟雾缭绕”就该取消评优
“二轮剧”霸屏卫视黄金档 新剧仅占1/3
跟着影视剧学育儿
测你会足《延禧攻略》中的哪个角色
2018年,香港最关心《延禧攻略》
调查
于正新剧《延禧攻略》开机
从2013年电视娱乐节目看省级卫视频道专业化发展现状——以湖南卫视、东方卫视、江苏卫视和浙江卫视为例
翻拍影视剧是一种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