祁波 小平 宏举 建强
赤土山垂首,西汉水呜咽。连日来,位于陇南北部山区的礼县城乡,人们争相传颂着精准扶贫中积劳成疾并为之付出宝贵生命的龙林镇党委书记秦彦军的感人事迹。
2018年1月28日,漫天风雪代表人们的悼念,寄托着人们的哀思。县上领导、各机关单位和全县29个乡镇负责人来了,秦彦军生前工作过的许多村干部来了,周围十里八乡的乡亲们来了。如此盛大的吊唁仪式,并非由谁出面组织,只是他英年早逝的噩耗不胫而走,一传十,十传百,人们先是自发地聚集到县医院的门口。然后,人群一点一点向前涌动,渐渐形成数千幅流泪的群雕。
在精准脱贫的攻坚阶段,大概没有谁会把进行曲演绎得如此悲情而壮怀激烈。
1月26日,年仅42岁的秦彦军突发心脏病,经抢救无效去世。这位深受群众拥护和爱戴的年轻的镇党委书记,带着他对这片希望的田野和对乡亲们不尽的眷念匆匆地走了,留下的是令人难忘的坚韧与壮烈。
2016年4月,县委选派年轻有为、具有求真务实和开拓创新精神的秦彦军到深度贫困的龙林镇担任党委书记。
龙林镇境内山大沟深,地理条件较差,自然资源匮乏,良田面积少,幅员面积大,群众居住分散,经济基础薄弱,精准扶贫任务艰巨。面对这样的现状,秦彦军殚精竭虑,废寝忘食,带领全镇干部对28个行政村一个村一个组地进行走访调研,分析致贫原因,寻找精准扶贫的突破口,立足当地实际,经过反复酝酿、讨论,确立了“抓产业,促脱贫,强基础,助发展”和“川坝柿子半山椒,高山顶上栽核桃”的脱贫举措,制定了《龙林镇三年脱贫计划》,提出了培育壮大主导产业和易地搬迁的总体思路。
初来乍到,乡亲们对他的雄心壮志便深为嘉许。
“县委和全镇两万多父老乡亲对我们寄予了厚望。我想,作为镇党委书记,只有利用好这种好的条件,多做些实事,向群众还情还愿。”他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龙林镇28个贫困村每一寸土地都镌刻着他的足迹。
经过广泛深入的调研,秦彦军认定花椒种植是龙林镇的一个传统产业,也是当地群众摆脱贫困的主要经济来源。但是,由于品种退化,管理粗放,经济效益低而不稳。为了改变这种状况,秦彦军积极争取项目,多方筹措资金,先后从武都采购优质花椒苗木90万株,在西汉水沿岸花椒适生区的25个村,整流域栽植花椒12000亩。接着,又带领村干部和种植大户到武都区马街、汉林、郭河等乡镇和花椒种植示范合作社考察参观学习,从市县请来专业技术人员,进行花椒种植技术培训。同时在龙林、黑玉、潘坪、全杜等四个重点花椒村建成五座花椒烘干房,从而使全镇花椒产业走上了规模化、集约化发展之路,提升了產业链,增加了附加值。
万物复苏的季节,龙林镇西汉水沿岸的山坡上充满了绿意。秦彦军晒得黝黑的面庞上荡起难掩的笑容,他感到欣慰。
2017年秋季在兰州举办的全省农博会上,走出大山的”礼县龙林花椒“被评为金奖,从容而自信地与世界对话了。
前两年,秦彦军联系的蒲沟村有贫困户32户。这32户人家的脱贫致富一直是他的工作重心。他竭尽所能,大力帮扶,积极争取扶贫资金,出谋划策,为他们寻找适合发展的产业项目,从单纯输血到改善其造血功能,走出了一条因地制宜、帮带结合、成效显著的脱贫致富之路,蒲沟全村如今66户农民,去年仅花椒收入就达230万元,户均3.8万元以上。从此告别昔日的窘境,实现了整体脱贫。他们正在信心满满地勾画未来。在这些看似枯燥的数字背后,沸腾着龙林镇干部群众在精准脱贫的攻坚战中百舸争流、万马奔腾的勃勃生机,闪耀着秦彦军带领群众艰苦创业、开拓进取、克难攻坚、无私奉献的精神。
陇南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礼县委书记方新生在龙林镇调研时听取了秦彦军的汇报,十分高兴。这不就是因地制宜,不就是特色经济吗?一个农村基层镇党委书记,对当地精准扶贫和经济发展路径有着如此全面深刻的认识与谋划,并能将其付诸实施,着实令他高兴,令他感动。
“彦军,你践行习近平总书记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重要思想,模范执行我们党为人民谋利益的宗旨,在人民群众中起到了一个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全镇群众感谢你,县委县政府感谢你。有你这样的领头雁,何愁不能脱贫致富呢?但千万要保重身体啊,我可听说你经常手里提着熬好的中药深入扶贫攻坚的第一线啊!”
市县领导关心、体贴和动情的一席话,让人们再次想起发生在秦彦军身上的一连串往事。
2015年初冬,时任永兴镇镇长的秦彦军为了给全镇贫困户建档立卡,进入大数据平台,他带领全镇干部深入27个行政村,一户一户登门走访,经常早出晚归,有时深更半夜甚至凌晨一两点才回到镇上,只能吃着饼干和方便面充饥,累得精疲力竭,双手扶着楼梯回到宿舍,满身大汗淋漓。他同贫困农民建立了深厚的感情。他在走访中了解到,寨兴村低保户杨红军家徒四壁,身无分文,加之年逾七旬的老母亲身患重病,一家人真的到了无缚鸡之力的境地。为帮扶其摆脱贫困,秦彦军从自己的工资中拿出600元钱,买了一只猪崽,亲自送到杨红军家里。这年腊月,这头大肥猪卖了1800多元,解决了他家面临的生活难题。
山脚村青年农民黄锡锋由于精神病发作,放火点燃自己家的三面房子。恰逢雨季,临时栖身的亲戚家的破土房是随时可能坍塌的危房,这又让秦彦军提心吊胆,夜不能寐。他自己拿出3000元钱,安排镇上民政助理员张培带着黄锡锋到天水市精神病医院治疗。接着,秦彦军又开始张罗砖石水泥、檩椽木料,俨然一副大兴土木的架势。一个月之后,三问崭新的砖瓦房建成,除了党和政府再无亲人的黄锡锋一家搬进了新居。这是他们做梦也没有想到的。
时令刚刚进入腊月,秦彦军又将全镇特困户的安全越冬列入重要的议事日程。他四处奔走,千方百计筹措资金10万元,购置取暖火盆146个、煤炉子50个、煤40吨、大米300袋、食油3000斤、棉被30床、棉衣20件,带领班子成员和全镇干部,及时发放到160户特困户家中,使他们于寒冬里感受到党和政府无微不至的关怀,在风雪中体会到精准扶贫的崇高伟大和镇上领导“雪中送炭”的无比暖意。
“在实施精准扶贫的攻坚阶段,镇党委的责任重于泰山,使命至高无上。我们必须敢于担当,勇于攻坚,全力以赴去完成历史赋予自己的神圣使命。”
永兴街上的群众记得2015年这个不平凡的年份。时任镇长秦彦军抢抓县委县政府提出的加快小城镇建设机遇,下决心把事关民生的镇中学门前至马路下一条长达500多米的断头路打通,彻底改变主要干道脏、乱、差的面貌。他三番五次地给拆迁户做工作,还从县民政局借调了几十顶帐篷,解决了60多户搬迁户的急需之用。同时,由他主抓水、电、路等重点工程,使小城镇建設稳步推进,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以前那些灰色的土坯房,代之而起的是一片楼房林立的小城镇和一座座崭新的村民居住点。
“他这个人干起工作来拼死拼活,忠于职守一丝不苟,说到做到,不打任何折扣。”曾和秦彦军一起共事七年的永兴镇园艺站站长高耕牛对他的评价,确实有几分道理。他说,“秦镇长是那种说得不多,想得多干得多的干部。干任何工作都要有眉眼,困难再大也不退缩。就拿2015年秋季为异地搬迁的赵坪、团堡、寨兴、团结、爷池几个行政村涉及到的1200户生态移民点比较棘手的选址征地事例来说。秦镇长一如既往,始终坚持一把尺子量到底,仅用两天时间就摆平了牵扯到500多户果农的赔偿补助等一系列难题,征地60多亩。对群众的合理诉求,他尽可能在政策允许的范围内加以解决。一时解决不了的,便不厌其烦地解释清楚。所以,在这项量大面宽的易地搬迁工程中,没出现一例上访案件,体现了他高超的领导艺术。后来他被调走了,留下的是集镇文明、先进文化和靓丽生活的斑斓色彩。
去年11月,龙林镇全杜村和潘坪村易地扶贫搬迁征地工作已经接近尾声。唯独潘坪村三户群众对征地有抵触情绪,影响工程的正常实施。那段时间,他一有空就去走访这三户群众,面对面耐心细致地做工作,有时在一户群众家里一座谈就是好几个小时。真诚所致,金石为开。在他的感召下,这三户群众终于答应了征地条件,使涉及全镇600多户易地扶贫搬迁的工程得以顺利开工。陪同他一起做群众思想工作的人员都称赞他的耐心,他却说:“对乡亲们吆三喊四,指手画脚,那可不是我们乡镇干部的作派。只要把他们当成自己的衣食父母来看待,什么问题都可以迎刃而解。”
让富余劳动力外出创收,这也是秦彦军所倡导的增收思路。然而,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春播秋收,周而复始,这是农民千百年来养成的习惯,要想改变它,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啊!为了帮助群众改变多年的思维惯性,他邀请市、县工会,陇南师专,县劳务办和县职业技术学校的技术人员,对全镇15个村的1000多名青壮年劳力进行种养殖、家政、电焊、厨师等多种业务技术培训,发放培训资料800余套。接着,他又多次和省市帮扶单位进行协调输转培训人员,仅省人民医院就向潘阳村提供输转岗位60多个。目前,全镇已有2635人的劳务大军走出山沟,用勇敢和智慧蹚出一条勤劳致富之路。
“如果因为自己的缺岗脱位而给群众的生命财产造成损失,我的良心上就过意不去。因此,无论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必须把人民的利益放在第一位。”
2014年7月22日,一场突如其来的暴雨导致永兴镇捷地村内涝成灾。正在因感冒打吊针的秦彦军接到群众要求救援的电话之后,他一把拔掉输液的针头,以最快的速度驱车赶赴捷地。他发现村口徐礼公路上的一座大桥被建筑垃圾堵塞,迅猛的洪水越聚越多,村北数百亩川地变成一片汪洋,眼看就要淹过公路冲到村子里来了,很快就会殃及到地势低洼处40多户村民的生命财产安全。
一场排水固堤、抗洪救灾的激战打响了。
秦彦军四处打电话求援,以最陕的速度调来挖机、装载机,开赴抗洪抢险第一线。他们先用石料、沙袋堵住大小漏洞,提前加固濒临溃决的路堤,严严实实地堵住了决口。肆虐的洪水顿时失去了淫威,不得不按人们的意志向荒野流去。当挖机和装载机掏空被建筑垃圾堵塞的桥孔、咆哮的水流从桥底下汹涌而出、全村群众的生命财产化险为夷时,秦彦军才舒了一口气,从泥水中站了起来。此刻,他早已精疲力竭,全身几乎要散架,多么希望就地躺倒歇上一会儿呀!此刻,他早已饥肠辘辘,饿得前胸贴后背,多么希望回家吃一顿热腾腾的饭菜。然而,他想起了村子西边正在进行的文明长廊建设,便拖着疲惫的身子,挪动着沉重的脚步,踩着漫过脚踝的积水,急匆匆地向村西边文明长廊建设的工地赶去。
2017年8月7日,一场罕见的暴雨来袭,灾情最重的龙林镇万家村,短时间降雨量达到210毫米。大雨仍在倾泻而下,全镇水、电、路等基础设施遭受严重破坏,新农村的面貌一片狼藉,抗洪抢险的任务迫在眉睫。
在这个节骨眼上,好不容易利用轮休假期预约专家赶到北京三〇一医院准备在两天后诊断治病的秦彦军,在微信上看到龙林受暴洪重创的消息后,他立即义无反顾地放弃了两天后专家治疗的机会,连夜乘坐返程列车,用最快的速度投身抗洪抢险的第一线。
经过长途劳顿的秦彦军顾不上休息片刻,拖着疲惫的身躯赶到镇上。他很快调集了20多台挖掘机、装载机等大型机械设备,发动全镇105名干部职工,由副科级以上干部带队,兵分十一路,立即奔赴受灾严重的万家、榆坪等村,发动群众全力以赴地投入抢险救灾。经过连续一周日以继夜的鏖战,终于修复了被洪水冲毁的近百处水、电、路和人饮管道工程,使灾区群众的生活很快恢复了正常运转。那些瞅着历史罕见的灾情而一筹莫展的苦脸早已不再,欢喜的笑容又荡漾在村头巷尾男女老少们的脸上。如此惊人而卓有成效的抗洪抢险速度,使赶到现场采访的记者真有些不可思议。浑身散发着泥腥味的秦彦军面对记者的提问,他用手捂着隐隐作痛的胸部,声音微弱地说:“如果因为自己的脱岗缺位而给群众造成损失,我觉得良心不肯。”
“几天前,秦书记还亲自上门来慰问我们这些贫困户。听到他突然去世的消息,我犹如五雷轰顶,怎么也不敢相信。那么好的一个人,怎么说没就没了呢?我恨就恨不长眼的老天爷,用得它时,滴水不给下,用不着它时,却像是漏了底儿,下得没完没了。如果不是那场无情的暴洪灾害的打搅,我就不信首都北京那么有名的大医院会治不好咱秦书记的病?如果老天有眼,咋不让像我这把年纪的老汉替他去死?让他继续带领乡亲们脱贫致富奔小康,去完成他未竞的事业啊!”秦彦军生前联系的蒲沟村贫困户席满仓老人用满是老茧的双手翻阅着他手机里储存的一张张秦彦军和他的合影,泣不成声,热泪涟涟……
1月24日,刚刚忙完县上组织的“三下乡”活动在龙林镇的启动仪式后的秦彦军拖着疲惫的身躯回到家里。一进门,他的父亲看到了儿子苍白的脸色,劝他赶紧到医院去检查一下。他告诉父亲,年底镇上的工作千头万绪,特别是特困群众安全越冬和易地搬迁工程正在节骨眼上,实在脱不开身,等忙完就去看病。25日傍晚,参加了一天会议的秦彦军的病情突然加重,实在撑不住的秦彦军不得不去天水市医院检查。途中,他还给镇长王勤在电话上叮嘱:“一定要尽快安排好全镇140多户特困户的安全越冬事宜,让他们过上一个温暖祥和的新春佳节!”
实际上,在送他去医院的路上,他深知纵是在医学高度发达的今天,人类依然无法摆脱生老病死的亘古宿命。这一点,他十分清楚,但他总觉得还有好多事情没有办妥,还有好多事没来得及去办。于是,在这生死未卜的时刻,还在操那么多心。护送他去看病的镇干部王波和潘雷听到他还在上气不接下气地安排镇上的工作,还让镇上的干部把县委刚刚下发的文件用手机拍照后发到他的手机上。他们的心里好像打翻了五味瓶,不禁失声痛哭起来。
1月26日凌晨3时40分,年仅42岁的秦彦军因突发心脏病而永远离开了这片他挚爱的热土,给人们留下了无尽的怀念。
2月1日,中共礼县县委追授秦彦军同志为全县优秀共产党员,号召全县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向秦彦军同志学习。
目前,在礼县城乡上下,一个响应县委号召、学习秦彦军同志先进事迹的热潮正在迅速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