备课的变革

2018-10-10 11:30王剑锋

王剑锋

摘 要:随着课堂改革轰轰烈烈的推进,大家逐渐认识到没有课堂行为的变革,就没有素质教育的真正落实,就没有新课程的真正实现。课堂行为的变革来源于教师对新课程改革的真正认识,真正从心里接受它,并付之于自己的教学实践行为中,其中首当其冲的是备课的变革。

关键词:教学案;合作探究式备课;三次备课模式;双色备课

中图分类号:G632.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8)18-056-01

有人发现在已裂开缝隙的茧中,蝴蝶正在痛苦的挣扎,这人于心不忍,便拿起剪刀把茧剪开,帮助蝴蝶脱茧而出。可是这只蝴蝶却因身体的臃肿和翅膀的干瘪,根本飞不起来,不久便死去。这就是“破茧成蝶”的故事,它让人明白了“破茧成蝶”的真正含义:只有经过撕心裂肺的挣扎过程,从原有的束缚状态中解脱出来,从某方面上升到新的高度,才能达到脱胎换骨的境界。在教学工作中我们是不是也为了把知识快速、准确地传授给学生,而直接把方法教给了学生,没有给学生足够的思考、探究的时间,忽略了学生获取知识的过程,做了把茧剪开的人?

古人云:“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备好课是上好课的前提。

一、对现行备课现状的分析

大多数教师提起所谓的备课就是抄教案,老教师照原有的教案抄,新教师照老教师的抄,甚至有的老师“备课”与“上课”两张皮,造成备课与上课严重脱节。耗费了大量时间与精力的“备课”就是“为了应付检查”。这种备课的弊端是明显的,它遏制了老师们的专业化成长。

备课——我们应该把它看成是一次对课程的二次开发的过程,是教师根据教学要求、学生特点及自身教学风格所进行的教学设计的过程。为此我们备课组建立了合作探究式的“三次备课”模式、设计了“双色备课”等。

二、教学案的引进促使我们形成了合作探究的“三次备课”模式

“教学案”是教、学、练三者的合一,它要求将教师的教案和学生的学案有机结合,形成师生共有的教学案。教学案编写需要组内老师间的共同承担、分工合作,在编写好组内共案的基础上,再根据个人教学风格和各班学情,创立自己的个案。在合作探究备课的过程中,我们形成了“三次备课”的模式。

(一)第一次备课是备课前的合作讨论,是合作探究式备课有效实施的重要环节,是集体讨论教法、分析教材、考虑学情,形成共案的过程。由一位教师主备,但研讨探究的过程是每位教师都参与的,最后由备课组长(或骨干教师)把关。教学案的编写注重讲、学、练的合一,注重知识生成过程的呈现,注重学生的参与,注重知识的实践性应用。同时根据不同的课型,精心设计不同的板块,发挥不同板块的作用。第一次备课,组内老师要在统一认识的基础上形成统一的共案。

(二)第二次备课要求教师在这份共案的基础上依照不同班级的学情再设计教案,突出班级特色和教师的个体风格,适应学生个性化的需要,这样既发挥了集体的智慧又彰显了个性和特色,有利于真正满足学生的需求。比如:针对共案上的一道习题:如图所示,已知mA=2mB=3mC,它们距轴的关系是rA=rC=■rB,三物体与转盘表面的动摩擦因数相同,当转盘的转速逐渐增加时( )

A.物体A先滑动 B.物体B先滑动

C.物体C先滑动 D.B与C同时开始滑动

有的老师布置作业让学生首先通过实验来寻找答案。实验结果在老师的意料之中又带给我们很多惊喜。学生的设计是丰富多样的,光是圆盘的材料就很多种,有的用光碟,有的用塑料桶底和桶盖,还有的学生甚至让家长特意做了个铁盘,更多的学生用一个圆形的硬纸板再加三块橡皮就成功的完成了实验。不仅如此,有的同学还联想到湖南卫视的一档节目《奥运向前冲》中有一个“过转盘”的环节,一个快速转动的大圆盘,参加活动的人怎样做才不容易掉下去呢?大家讨论的非常热烈。相信通过这道题同学们不仅收获了知识,更体会到了知识在实践中的作用,正所谓“知识因生活而生动,生活因知识而精彩”。

(三)教学案中的一些个性化处理,大大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甚至生活的灵感,使课堂呈现出丰富性、多变性和复杂性的特征。基于这些特征,教师需要对学情进行辨析和判断,对教学预案进行随机应变,所以我們要求每节课结束后,教师要对自己的备课进行反思、归纳、整理和补充,即第三次备课。

美国心理学家波斯纳提出一个著名的教师成长公式:成长=经验+反思。三次备课模式通过集体合作、探究、实践、反思等一系列的过程促使教师在教学活动中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技能、加速自己的专业成长。

三、“双色备课”的设计

“双色备课”的想法来自于学生的双色笔记。一次看到学生的笔记本上用彩色笔把重点、易错的地方标的清清楚楚,心里一动,我想我们也可以创造一个双色的教案啊!回去和组上的老师一说,立刻得到响应。模式是这样的:把体现知识的内容部分用蓝色的笔书写,把最能体现教法、学法和新课改理念的文字用红色笔写。这一简单的创造,使得原来备课中普遍被轻视的教法、学法等内容得到了凸显和加强。教师备课时会更用心考虑如何去教,如何引导学生去学,而不是像从前一样只是罗列课堂上的知识内容。有句话说的好“内容有时也要靠形式去推动”,不是吗?

再好的备课,也无法预知课堂教学中的全部细节。因为教学的主体学生,是开放性的、创造性的存在,他们作为一种活生生的力量,是带着自己的知识、经验、思考、灵感、兴致参与课堂活动,只有还学生心灵飞扬的空间,教学设计才能脱去僵硬的外衣,显露出生机。我们或许不能把握住所有,但起码要用自己的力量和教育智慧给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学习平台,让他们在我们的课堂学会学习、学会思考、学会成长,直至破茧成蝶!

[参考文献]

[1]《基础教育参考》2009.4.

[2]《中国教师》2009.6、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