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明
策略一:设计递进式问题链,化解复习重难点
问题导向是生物学科的复习利器,以重难点为突破口,设计问题链,是生物学科知识的内在要求,也是学生生物认知发展的基本规律。教师要从备课开始,将重难点设计成一个个“微问题”,这些问题由简到繁,由表层到深层,前一个问题是解决后一个问题的阶梯,后一个问题是前一个问题的拓展和延伸,然后再将这些“微问题”串联起来,为学生生物学科复习的搭建思维的阶梯。
例如,在复习《通过神经系统的条件》一课时,教师根据本节内容的重难点,精心设计了如下问题链:
问题1:神经纤维是如何产生神经冲动并进行传导的?
问题2:信息是如何实现从前个神经元次第传导至下一个神经元的?
问题3:神经冲动在神经纤维里的传导方向怎样,是单向还是双向?
问题4:为何兴奋在反射弧中的传导方向是单向的?
问题5:如何确认兴奋在反射弧中的传导方向是单向的?
基于这一连串的问题,教师为学生的复习穿针引线,让学生沿着问题链,深入理解本节课的重难点。这一连串问题让知识体系化、结构化,激发了学生复习的兴趣和动力,促进了生物学科知识能力化,培养了学生利用高中生物学科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策略二:创设并列式问题链,归纳知识形成能力
《新课程标准》和高考“能力立意”要求,教师要透过生物学科知识,发展和提高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教师一定要将碎片化的知识进行重组、重构、重编,并以问题链的形式将各章节中的知识连“点”成“线”,再连“线”成“网”,归纳知识,将知识要点串联成网状的问题链,帮助学生有效记忆,激活学生对知识链上某具体要点进行发散式联想,形成举一反三的学科运用能力。
例如,在复习《实验常用药品——酒精》的教学内容时,教师可以反复研读此实验的内在关联,并充分发挥创造性,设计出以下并列式问题链,让学生从实验中学习知识,并形成归纳知识的能力。
问题1:回顾以往的哪些实验中曾用到过酒精?
问题2:在不同的实验中,酒精在湿度和深度上有何不同要求?
问题3:酒精在不同实验中的作用分别是什么?
问题4:酒精能否被其他试剂替代?为什么?
这些问题环环相扣,层层铺垫,激发学生思考,激活学生的思维,以问题链的方式将学生所学知识归纳成体系,提高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发展了学生的知识迁移和归纳的能力。达尔文说过:“最有用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这种问题链式的复习方式,是帮助学生将知识演变成方法、化归为能力的有效载体。在此过程中,教师“授之以渔”,增强了学生复习课的获得感,形成了有效的学习策略,体现了知识、能力和素养的内在统一。
策略三:构建反问式问题链,促进学生反思能力
心理学家盖耶说得好:“谁不考虑尝试错误,不允许学生犯错误,就將错过最富有成效的学习时刻。”在高三生物复习课中,无论是习题讲评、试卷评议,还是卷面分析,都能看到学生的小错误,这些小错误都可能造成不必要的失分。因此,在高三生物的复习教学中,教师要善于从学生的错误中发现价值,并充分利用这些错误,构建反问式问题链,帮助学生进行“二次追问”,重新进行反思、自省、自检、互评等活动,让学生从错误中学习知识,从失误中形成经验,“吃一堑长一智”,从而形成一定的自主反思和自我纠错能力,并在教师的启发和点拨下形成自主反思的长效学习心理机制。
错误是学生认知不足的外在显现,教师要从错误中发现哪些知识学生掌握得不够熟练,哪些题型学生错误较多,哪些错误值得进一步反思,还有哪些错误是学生的不良习惯造成的,等等。通过对这些错误的分类,可以对症下药,各个击破,引导学生对错误形成一定的免疫力,从而形成正确的解题思维。例如,有一道试题是这样的:
豌豆灰种皮(G)对白皮(g)为显性,黄子叶(Y)对绿子叶(y)为显性,每对性状的杂合子(F1)自交后代(F2)均表现为3:1的性状分离比。请问,以上种皮颜色的分离比和子叶颜色的分离比分别来自下列哪一代植株群体所结种子的统计:
A. F1植株和F1植株 B. F2植株和F2植株
C. F1植株和F2植株 D. F2植株和F1植株
正确答案为D,然而统计发现,很多学生选了B。教师要从题目中找到问题的核心所在,并以反问式问题链促进学生深层探究,明晰实质。本题的问题在于:豌豆种子子叶的颜色和种皮颜色的遗传为何没同时呈现3:1的分离比?这让学生感到困惑,因而便出现了错误。为此,我以问题链形式反问学生:
问题1:子叶是由什么细胞发育而成?其遗传物质是否与父方和母方皆有关联性?一个豌豆植株上所结种子的中子叶的颜色是不是完全相同?
问题2:种皮是由什么结构发育而成?其遗传物质是不是和父方及母方皆有一定关联性?
问题3:同一个豌豆植株所结种子种皮之颜色是不是完全相同?
问题4:想想看前后两代植株所结种子种皮颜色分别是由谁的基因型最终决定?
通过反问式问题链,学生在问题求解中一步步找到自己错误的根源,进而反思、自审、自纠,这种追本溯源式的复习方式,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反思能力,是高三生物复习的有效方式。
策略四:组建类比式问题链,发展学生思辨能力
高中生物概念较多,学生在学习时极易对相似概念产生混淆,若不及时纠正,时间一长易产生张冠李戴、错误“固化”的顽疾。因此,教师要创新复习方式,组建类比式问题,让学生比较、鉴别,从而找出概念之间的相似点和不同点。比较、类比是高三生物复习的一把金钥匙,乌申斯基说过:“比较是一切理解与思维的基础,我们正是通过比较来理解世界上的一切的。”复习时,教师可用问题链将这些概念集中起来,让学生自主发现、主动探究,从而及早澄清思维,明晰概念。
例如,在复习《基因工程的基本操作程序》时,部分学生对于启动子、启动密码和终止子认识不清,教师可以组建以下问题链,并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在比较辨别中厘清概念。
问题1:启动子、终止子和启动密码、终止密码的概念分别是什么?
问题2:启动子、终止子和启动密码、终止密码存在的位置有何不同?
问题3:启动子、终止子和启动密码、终止密码的功能有何不同?
通过组建这些成对出现的概念,学生在比较、鉴别中逐渐明晰这些概念的“庐山真面目”。高中生物相似概念还有很多,教师在高三复习时要巧妙运用、组建类比式问题链,激发学生的思辨能力,让学生找到概念间的异质特征,为高三生物复习的深度开展打好基础,也为整体提升复习实效发挥正能量。
正所谓:“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高三生物复习时间紧,任务重。因此,教师在运用问题链带领学生复习时,要设计好问题链,“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教师设计的问题链难易要有梯度性,让学生在复习中既能总结、归纳知识,又能形成能力,掌握方法,从而产生获得感,形成问题链复习的策略。为此,高三教师在设计问题链时要注意以下两点:第一,问题链的设计要有利于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探究能力。“教是为了不教”,无论什么样的问题链,最终目的都是帮助学生形成自我构建知识体系的能力。教师要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不同时段设计不同的问题链,引领学生自主分析、归纳和总结,构建更加完善,更加富有个性的生物知识结构。第二,问题链的设计要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核心素养背景下,教师要注重学生思维品质的发展,尤其是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因此,教师要依托学生的知识背景,设置多种形式的问题链,让学生充分发挥学习主体性和主观能动性,激活其思维能力,跨越认知障碍,最终形成解决生物学科问题的能力,夯实生物学科核心素养。
见习编辑/李梦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