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宗琳
【摘要】 目的:探究彩色多普勒超声在原发性胆囊癌早期诊断中具有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择取2014年11月-2017年11月收治的40例原发性胆囊癌患者,回顾分析其临床基本资料,常规超声和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并将检查结果与病理结果进行对照分析,计算两种方法的诊断准确率。结果:常规超声的诊断准确率为72.5%(29/40),彩色多普勒超声的诊断准确率为92.5%(37/40),彩色多普勒超声高于常规超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常规超声图像特点为实块型21例,胆囊区可见不均匀实质性回声;结节型16例,腔内可见不规则、不移动的稍高回声;厚壁型3例,囊壁呈不规则性增厚。彩色多普勒超声特点为胆囊区实质回声,胆囊腔内稍高回声或增厚的胆囊壁上可见条状或点状的血流信号,动脉频谱显示血流峰值为15~40 cm/s。结论:早期原发性胆囊癌缺乏典型特征,临床可以借助彩色多普勒超声来提高对早期原发性胆囊癌的诊断准确率。
【关键词】 彩色多普勒超声; 早期诊断; 原发性胆囊癌; 临床实用价值
doi:10.14033/j.cnki.cfmr.2018.23.023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6805(2018)23-00-03
原发性胆囊癌虽然在发病率与死亡率上無法与胃癌、食管癌、肝癌相比,但是其发病率依然在消化系统恶性肿瘤中排第五位,发病率为6‰~30‰[1]。原发性胆囊癌早期并无明显的临床症状,胆囊检查以超声作为常规检查方法,但常规超声检查容易出现漏诊或误诊结果,需要使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来检测肿瘤血流信号与血流速度,提高对原发性胆囊癌的诊断效果[2]。本文选择2014年11月-2017年11月收治的40例原发性胆囊癌患者,试探究彩色多普勒超声所具有的临床实用价值。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择取2014年11月-2017年11月收治的40例原发性胆囊癌患者,回顾分析其临床基本资料,女28例,男12例;年龄最小者45岁,最大者75岁,平均(60.41±11.32)岁。纳入标准:(1)经手术病理结果证实,确诊为原发性胆囊癌;(2)存在上腹部隐痛、黄疸、食欲不振、恶心、呕吐、腹泻或右上腹不适等非特异性症状。排除标准:(1)非原发性胆囊癌;(2)合并有胆结石或其他占位病变[3-6]。
1.2 方法
患者禁食禁水8 h以上,时间选择上午检查,确保胆囊充盈至最佳,医护人员对患者进行体位引导,使其处于平卧体位或是左侧卧体位,若是在上述体位下无法获得清晰图像,则应为其提供适量饮水并保持坐位[7]。待患者保持可以获得清晰图像的体位之后,使用超声探头沿着胆囊长轴、短轴多切面扫查,以获得病灶的大小、位置、边界、形态、胆囊壁厚度、局部回声等,扫查时还应对周边脏器组织进行扫查,观察是否出现淋巴结转移等异常情况。在常规超声检查结束后,提供意向性结果。紧接为患者进行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检查时使用4~7.5 MHz
的探头进行扫查,扫查范围或顺序同常规超声,扫查后获取病灶大小、胆囊壁厚度,并加彩色血流,通过脉冲多普勒了解血流流速,阻力等参数,同时还需要观察门静脉血流的充盈状况,血流的流速及是否存在癌栓等,并提供意向性结果。
1.3 观察指标
将两种方法的检查结果与病理结果分别进行对照分析,并计算两种方法的诊断准确率,此外,还需观察两种方法的声像特征。
1.4 统计学处理
纳入实验研究中的患者其所有临床数据均以SPSS 21.0统计学软件包进行检验。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字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检查结果
常规超声的诊断准确率为72.5%(29/40),彩色多普勒超声的诊断准确率为92.5%(37/40),彩色多普勒超声高于常规超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字2=5.541,P=0.019<0.05)。
2.2 声像特征
2.2.1 常规超声图像特点 实块型21例(52.5%),可见不均匀实质性回声充满胆囊腔内,部分表现为胆囊未显示,仅见第一肝门部实性肿块;结节型16例(40.0%),腔内可见不规则、不移动的稍高回声团,病灶基底部较宽;厚壁型3例(7.5%),囊壁有明显的增厚性表现,但其增厚不规则且呈弥散性,厚度在9~16 mm,见图1。此外,40例患者中有9例(22.5%)的肝脏中可见低回声结节并伴有声晕,21例(52.5%)患者的肝门部与腹腔大血管旁存在肿大的淋巴结,32例(80.0%)患者的胆囊轮廓不清晰,与肝脏之间没有清晰的分界。
2.2.2 彩色多普勒超声特点 40例患者中有37例(92.5%)在胆囊腔内实性回声及稍高回声或胆囊壁上检测到条状或点状的血流信号,其中31例(77.5%)脉冲多普勒显示出动脉频谱,其血流峰值流速为15~40 cm/s,28例(70.0%)患者的峰值流速不低于20 cm/s。此外,38例(95.0%)患者的门静脉主干与左右分支血流充盈均良好,2例(5.0%)患者的门静脉右支管壁连续性中断,在血管腔中可见低回声团,内部呈彩色充盈缺损状态。
3 讨论
在胆囊恶性肿瘤中胆囊癌占首位,其他尚有肉瘤、类癌、原发性恶性黑色素瘤、巨细胞腺癌等。原发性胆囊癌临床上较为少见,根据国内报道仅占所有癌总数的1%左右。胆囊癌常与胆囊良性疾患同时存在,最常见是与胆囊结石共存,结石的慢性刺激是重要的致病因素。
胆囊癌是一种常见的胆道恶性肿瘤,其发病率仅次于食道癌、胃癌等发病率极高的恶性肿瘤,即使在发达国家,如美国,每年也至少有0.5万例新增病例。作为一种恶性程度高且预后较差的消化系统恶性肿瘤,原发性胆囊癌是一种常见的胆系肿瘤,其高发于50岁的中老年,且女性发病率要高于男性[8]。由于此病在早期无特异性症状表现,很难实现早期确诊。虽然临床可以使用分子基因生物学、腹腔镜等方法进行检查,但是这些方法都存在一定的局限。例如,腹腔镜虽然可以诊断癌灶的转移,但是其依然是一种侵入性操作,会为患者带来不适,建立气腹与操作孔也会给患者带来伤害。分子基因生物学则对检验人员专业能力有较高的要求且耗时较长。相较之下,影像学方法方便、快捷、无痛,应用价值更高。
本文为患者先后采取了常规超声检查与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从本文结果可以发现,常规超声下患者胆囊内壁呈局部增厚,其胆囊已经失去正常形态,内部回声不均匀,肝门及腹腔大血管旁存在肿大淋巴结。这些检查结果均与索丹等[9-10]的研究报告有高度的一致性。然而,原发性胆囊癌的实块型、结节型、厚壁型均有不同声像表现,很容易出现误诊或漏诊结果,因此需要结合彩色多普勒超声来进行血流信号和血液流速的检查,以此来丰富病灶的诊断信息,增加诊断结果的可靠度[11]。王爱兰[12]在其研究成果中指出,彩色多普勒超声可以诊断出病灶内部的血管增生情况,明确显示出胆囊动脉及其分支的扩张,常规超声只能初步判断病灶的大小与形态,而彩色多普勒超声所获得的血流信息则可以用于判断病灶的良恶性,胆囊癌正是因为内部血管增生与动脉分支扩张而存在高速血流信号。而从本文结果可以发现,有70.0%的患者其血流峰值流速在20 cm/s以上,这一点正与王爱兰的观点相符。而本文中两种方法所出现的误诊或漏诊病理,正是因为胆囊中存在黏稠的炎性沉积物,移动不明显,形态欠规则,血流信号显示不明显,于是被误诊或漏诊。
原发性胆囊癌在早期无特征性表现,术前诊断有较高难度,不利于制定手术方案与预后的改善,常规超声分辨胆囊癌类型,但对其血流丰富程度等缺乏清晰认识,临床可以使用彩色多普勒超声进行检查,可以实现对早期原发性胆囊癌更准确地诊断。
参考文献
[1]杨爽.胆囊癌与胆结石相关性用于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的临床价值[J].航空航天医学杂志,2017,28(8):928-929.
[2]董建党,周玫娟.彩超在胆囊癌诊断中的应用[J].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2012,14(8):260.
[3]李鹏艳,第五芳宁,郭艳霞,等.胆囊炎与厚壁型胆囊癌的彩色多普勒超声鉴别诊断[J].临床医学研究与实践,2016,1(18):126-127.
[4]严稳开.高频超声联合多普勒超声诊断良性胆囊息肉样病变的临床应用价值研究[J].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2016,15(12):1224-1227.
[5]杨华丽,孔雷,顾新刚,等.超声造影对原发性胆囊癌诊断的应用价值探讨[J].现代医学,2014,42(8):912-915.
[6]王霞,王实玉,周丽莉,等.原发性胆囊癌超声诊断评价及漏误诊原因分析[J].新疆医科大学学报,2014,37(2):211-213.
[7]罗坤.原发性胆囊癌超声诊断与术后分析[J].中外医学研究,2013,11(19):73-74.
[8]严金兰,谢珉,章丰年,等.原发性胆囊癌30例超声诊断及误诊原因分析[J].蚌埠医学院学报,2013,38(3):333-334,337.
[9]索丹,岳莉,王冰.超声早期诊断原发性胆囊癌的临床实用价值[J].中国实用乡村医生杂志,2015,22(22):49-50.
[10]諶为红.原发性胆囊恶性肿瘤的B超诊断价值研究[J].当代医学,2017,23(2):37-38.
[11]孟虹.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对胆囊疾病100例的诊断分析[J].现代诊断与治疗,2015,26(23):5420-5421.
[12]王爱兰.彩色多普勒超声对原发性胆囊癌的诊断[J].基层医学论坛,2011,15(8):238-239.
(收稿日期:2018-03-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