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凯荣
海门市人民医院心内科,江苏海门 226100
心律失常根据病因不同分为遗传性心律失常以及后天获得性心律失常,近些年临床研究显示由于心脏器质性病变诱发的获得性心律失常占90%以上,其中缓慢性心律失常是指以个体心率减慢为主要临床特征的疾病,植入人工心脏起搏器已经成为治疗缓慢性心律失常临床常用手段,随着医疗器械的发展人工心脏起搏器目前分包括单腔、双腔心脏起搏器[1-2]。该次研究选取海门市人民医院心内科2016年1月—2017年12月接收的79例缓慢性心律失常患者分别给予单腔心脏起搏器植入治疗以及双腔心脏起搏器植入治疗,通过比较两组患者心功能改善情况,从而论证双腔心脏起搏器对缓慢性心律失常患者临床应用价值,现报道如下。
该次研究选取海门市人民医院心内科接收的79例缓慢性心律失常患者按照是否给予双腔心脏起搏器植入治疗将所有患者均分为双腔组(44例)与单腔组(35 例),双腔组:男女比例为 6∶5(24/20),年龄最小为32岁,年龄最大为84岁,中位年龄为(53.2±2.5)岁,患者出现明显症状至入院手术耗时最短为1周,耗时最长为 4周,平均病程(2.4±0.2)周。单腔组:男女比例为 4∶3(20/15),年龄最小为 47 岁,年龄最大为 87岁,中位年龄为(54.2±1.2)岁,患者出现明显症状至入院手术耗时最短为1周,耗时最长为4周,平均病程(2.2±0.2)周。参与该次研究的两组患者在年龄、中位年龄、性别、病程、平均病程等方面数据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1 纳入标准 海门市人民医院心内科接收的79例缓慢性心律失常患者均早期可出现头晕、乏力、失眠等症状,随着个体疾病发展可出现反复晕厥,符合缓慢性心律失常手术指标。该次研究征得医院伦理会同意,患者以及患者家属均签署相关知情协议。
1.2.2 排除标准 ①排除未满18岁,年龄超过80岁的患者。②排除个体血压、血糖控制不佳的患者。③排除合并其他脏器疾病患者。④排除患有严重精神系统疾病或行为异常患者。⑤排除有酗酒、吸烟以及药物滥用史的患者。⑥排除在接受该次治疗前发生严重心脑血管疾病,对个体造成损害且未恢复的患者。
单腔组35例患者植入单腔心脏起搏器,患者局麻成功后自患者右锁骨下静脉穿刺进入心房、心室,分别在患者右心房、右心室植入电极,将单腔心脏起搏器置于患者右侧胸大肌筋膜与皮上组织间囊袋,自患者右心室引出心室电极,将心室电极固定在间隔部位,心房与另一根电极相接并固定在右心耳部,最后根据标准准备状态设置起搏器相关参数。双腔组44例患者参考单腔组实施双腔心脏起搏器植人。
①比较两组患者植入前、植入3个月后CO、LVEF、心脏指数以及6 min步行距离等心功能改善情况。
②观察比较两组患者术后3个月疾病控制效果,该次研究参考NYHA心功能分级表示,治愈:患者日常活动不受限制、一般体力活动后不会出现心悸、气喘以及心绞痛等症状,NYHA心功能I级。显效:患者日常活动轻度限制、一般体力活动后出现心悸、气喘以及心绞痛等症状,NYHA心功能II级。有效:患者日常活动明显受限制、小于一般体力活动后即出现心悸、气喘以及心绞痛等症状,NYHA心功能III及。无效:患者无法从事任何体力活动,休息状态下即可出现心悸、气喘以及心绞痛等症状,NYHA心功能IV[疾病控制率=(治愈+显效+有效)/总例数]。
③观察比较两组患者植入后囊袋血肿、肢体僵硬等并发症发生情况。
采用SPSS 18.0统计学软件分析相关数据;计量资料用(±s)表示,并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n(%)]表示,并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双腔组患者人工心脏起搏器植入3个月后各项心功能改善情况明显优于单腔组,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人工心脏起搏器植入前后心功能相关监测指标数值变化情况(±s)
表1 两组患者人工心脏起搏器植入前后心功能相关监测指标数值变化情况(±s)
例别双腔组(n=4 4)单腔组(n=3 5)C O(L/m i n)植入前 植入后L V E F(%)植入前 植入后心脏指数(L·m i n·m)植入前 植入后6 m i n步行距离(m)植入前 植入后t值P值4.5 6±0.8 4 4.5 1±0.8 3 0.0 0 4>0.0 5 6.9 3±2.5 7 6.1 3±1.3 8 0.0 6<0.0 5 2 8.1 5±3.4 5 2 7.8 9±3.4 4 0.0 2 8>0.0 5 3 9.4 6±5.1 6 3 6.8 6±4.4 8 0.0 3 5<0.0 5 3.1 7±0.4 2 3.0 9±0.4 1 0.0 0 3>0.0 5 4.3 5±0.8 5 3.3 4±0.5 2 0.0 0 4<0.0 5 4 3 1.2 5±4 0.2 1 4 2 8.6 2±4 0.2 1 1 1.2 5 1>0.0 5 5 1 6.2 4±5 5.2 6 5 0 9.2 4±4 5.8 2 1 1.6 2 4<0.0 5
双腔组患者术后有43例患者病情好转,双腔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明显多于单腔组,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治疗效果[n(%)]
双腔组共有4例患者发生并发症,单腔组共有3例发生并发症,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 3。
表3 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情况
缓慢性心律失常的发生主要是由于个体心脏传导束支发生障碍,致使患者出现多种以心率减慢为主要特征的心血管疾病,缓慢性心律失常可影响个体心室射血,因此患者早期以头晕、乏力、失眠等症状为主,随着个体心脏器质病变逐渐加重,重症缓慢性心律失常患者可出现阿-斯综合征,重症缓慢性心律失常患者单纯给予药物治疗,效果不佳[3-4]。人工心脏起搏器植入是重症缓慢性心律失常患者临床常用手术治疗办法,植入的人工心脏起搏器是一种植入人体内的电子治疗仪,电池提供的电脉冲通过脉冲发射器经导线电极传至心肌,刺激心脏激动、收缩,从而达到治疗心律失常的效果,世界第一台心脏起搏器植入术是在上世纪50年代末,而后起搏器制造以及以后手术得到了飞速的发展,对预防心脏传导阻滞诱发难治性充血性心力衰竭具有重要意义[5]。现代临床人工心脏起搏器主要包括双腔人工心脏起搏器以及单腔人工心脏起搏器,其中双腔人工心脏起搏器与单腔人工心脏起搏器相比可完成单腔与双腔起搏之间的转换,当患者心率过缓时双腔模式可根据患者自身身体所学激动患者心脏活动,当患者房性早搏时可不需转换模式从而避免模式转换对个体机体的影响[6-7]。张莹[8]临床研究显示双腔心脏起搏器植入的缓慢性心律失常患者临床治疗有效率为73.53%,患者心率、心输出量以及心脏指数均优于单腔心脏起搏器植入的对照组。该次研究在既往临床研究的基础上比较单双腔心脏起搏器患者植入后个体心功改善情况、临床治疗效果以及并发症,研究具有一定的进步意义,该次研究显示给予双腔心脏起搏器的双腔组患者植入3个月后CO、LVEF、心脏指数以及6 min步行距离分别为(6.93±2.57)L/min、(39.46±5.16)%、(4.35±0.85)L·min·m、(516.24±55.26)m,各项心功数据明显优于单腔组,与上述研究结果具有一致性。除此之外,该次研究显示双腔组患者治疗3个月后43例患者病情得到有效控制,明显多于单腔组。双腔组与单腔组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不存在明显差异,由此可见双腔起搏器对改善缓慢性心律失常患者效果明显优于单腔起搏器。
综上所述,对于缓慢性心律失常患者给予双腔起搏器治疗疗效果佳,安全性高,具有较高的临床推广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