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幼时即嗜1学。家贫,无从2致书以观,每假借3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4。以是5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6,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砚师7、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8执经叩9问。先达德隆望尊10,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11。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12,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13,色愈恭14,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宋濂《送东阳马生序》(节选)
1.嗜(shì):喜欢、特别爱好。嗜学,特别好学。
2.无从:没有办法。
3.假借:同义复合词。假:与“借”声母相同,含义也相同。
4.逾约:超过预定的期约,过期。
5.以是:因此。以,以为;是,这样。
6.既加冠:加冠之后,指已成年。古代男子二十岁举行加冠礼,表示已经成人。后人常用“冠”或“加冠”表示男子年已二十。
7.硕师:学问渊博的老师。
8.先达:有道德有学问的前辈。
9.叩:请教。
10.德隆望尊:道德声望高。望,声望,名望。隆,高。
11.稍降辞色:把言辞放委婉些,把脸色放温和些。辞色,言语和脸色。色,脸色。
12.援疑质理:提出疑难,询问道理。援,引、提出。质,询问。
13.叱咄:训斥,呵责。
14.色愈恭:表情更加恭顺。色,表情。
宋濂(1310—1381),字景濂,明初文学家,曾被明太祖朱元璋誉为“开国文臣”,他与高启、刘基并称为“明初诗文三大家”。他的代表作品有《送东阳马生序》《朱元璋奉天讨元北伐檄文》等。
我年幼时就非常爱好读书。(因为)家里贫穷,(所以)没有办法买书来阅读,常常向藏书的人家去借,亲自抄录,计算着日期按时送还。冬天非常寒冷,砚台里的墨汁像冰一样坚硬,手指(冻得)不能弯曲伸直,也不敢懈怠。抄完后,便马上跑去还书,不敢超过约定的期限。因此有很多人都愿意把书借给我,我才能遍观群书。到了成年时,我愈加仰慕圣贤的学说,又担心不能与学识渊博的老师和名人交游,故曾往百里之外,手拿着经书向同乡前辈求教。前辈道德高,名望大,门人学生挤满了他的房间,他的言辞和态度从未有半点委婉。我站着陪侍在他左右,提出疑难,询问道理,低身侧耳向他请教。有时我会遭到他的训斥,于是我的表情变得更为恭敬,礼节也更为周到,不敢答复一句话;等到他高兴时,就又向他请教。所以我虽然愚钝,但最终还是得到不少教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