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芳
【摘要】金融支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本质是如何更好地服务实体经济,减少空转和体内循环,提升服务实体经济的水平和效率。总体上,金融要与实体经济发展相平衡,金融体系内部发展要相协调。从切入点看,推进“三去一降一补”是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任务。通过扩大直接融资比重,加大对服务业的供给水平,发挥政策金融的试水作用,提升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水平,强化内源式资本补充机制等方式,加强金融服务实体经济水平,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关键词】金融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思考
一、引言
习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当前我国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与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中国经济从目前表象上看,是消费需求抑制、投资需求缺失造成的内需不旺,从本质上看则是要素价格扭曲造成有效供给长期不足,导致经济结构的长期失衡,企业自主研发和创新能力不足,产业结构升级动力不足,难以形成有效的投资需求,消费倾向普遍下降。从产业角度理解,这也是2015年以来我国着力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增加有效供给,去化落后产能的主要出发点。作为从经济“三期叠加”到“新常态”认识的延续,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主要目的是破除长期积累的体制性、机制性和结构性方面的约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通过把改善供给结构作为主攻方向,对经济体系结构性失衡进行修复,促进供给体系更好地适应需求结构的变化,推动经济发展从数量到质量、从速度到效益、从粗放到集约的高级形态演进,改善经济管理。作为现代经济的核心,金融行业的改革也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金融在服务实体经济方面的本质功能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动力[1]。
二、金融支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切入点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仅要加强生产领域的优质供给,扩大有效供给,促进供给体系更好适应需求结构的变化,还需要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特别是要注意发挥金融市场的力量,进一步盘活金融资源,引导资金从产能过剩领域流向供给不足领域。完成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这五大重点任务,金融端的改革任务也首当其冲,有效加大金融支持政策将成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切入点。
金融支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包括自身的供给侧结构性纬度,也包括与实体经济的关系纬度,有时候,这两个纬度更像是一枚硬币的两面,因为经济与金融是互生共荣的生态体系。金融天生具有顺周期发展的特点,短期内经济供给侧平稳、需求侧波动的特点明显,在抵押品价格和企业经营状况波动的前提下,金融顺周期性有其存在的客观现实,金融支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首先要向自身的结构性问题动刀,减少周期波动。其次,金融服务要摒弃需求侧和周期性管理思路,主动检视供给的有效性和结构性矛盾,否则难有大作为,势必面临更加严苛的竞争环境和生存状态。因此,金融机构要下定决心推进自身金融服务的供给侧改革,升级服务模式,主动调整结构,提高与经济的匹配度。
金融支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本质是如何更好地服务实体经济,减少空转和体内循环,提升服务实体经济的水平和效率。总体上,金融要与实体经济发展相平衡,金融体系内部发展要相协调。从切入点看,推进“三去一降一补”是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任务,这也应该是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主要思路所在。从具体思路看,就是要改善金融在经济中的错配问题,立足大金融理念,在实践中不断创新和突破。
三、金融支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主要方向
(一)降成本:扩大直接融资比重,加大对服务业的供给水平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金融工作会议上强调:要把发展直接融资放在重要位置,形成融资功能完备、基础制度扎实、市场监管有效、投资者合法权益得到有效保护的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我国直接融资比重一直是G20国家中最低的。从增量看,当前我国直接融资比重约为30%,不仅低于美国这样金融市场主导型国家,也低于传统的银行主导型国家的德国和日本(约70%),以及人均收入远低于我国的印度和印度尼西亚(60%以上)等国①。
发展直接融资的重要性,除了降成本的考量外,也与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转型有关。随着第三产业对经济贡献度的日益提高,融资需求也进一步扩大,但第三产业轻资产、高成长性的特点决定了对直接融资的依赖性。部分学者对国内外产业结构和融资结构的分析也证明了直接融资对第三产业的重要性,比如焦成焕、唐凯(2016)利用跨国面板数据分析认为,第三产业和直接融资同时增加时,经济增加更快[2]。唐成伟(2017)利用跨省的面板数据分析发现直接融资相对规模的扩大对第三产业发展具有阶梯形促进作用,当直接融资规模与间接融资规模之比超过临界值后这种促进作用更加明显,且随着直接融资比例的不断提高而进一步放大[3]。当前,新经济新动能方兴未艾,新经济的高成长性、高融和性、轻资产性客观上都要求直接融资业务的发展和创新。
(二)补短板:发挥政策金融的试水作用,适当提高风險容忍度
政策性金融体现“政策性”的更高层次在于“战略性”,国家宏观战略取向落实为具体的政策措施,也应该是政策性金融的切入点和发力点。国内产业层面上,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应该是政策性金融试水的方向,重点在于产业领域的介入和支持模式的探索。政策性金融不同于财政,但也要与商业性金融相区别。一些兼具公共产品与私人产品属性的领域,应该充分发挥政策性金融的试点示范和带动作用。
当前,政策性机构在支持地方经济发展过程中,面临地方举债规范的瓶颈约束,面临业务单一模式的理念约束。在财政部门政府举债规范的基础上,政策性银行支持基础设施项目层面面临无米下锅的状态,贷款额度收缩,特别是在中西部地区,金融供给不足与供给过剩的结构性矛盾共存:过度的信贷资金(包括政策性机构)追逐少量的合规政府项目,在市场中金融机构议价能力偏弱,资金价格显著低于东部省份;另一方面,县域金融供给明显不足,金融机构偏少,农村金融机构的一家能力较强,县域贷款利率显著高于东部省份。
政策性金融总体属于专业性金融机构,对信息的把握,投资的研判能力显著强于地方政府,应该在规范地方举债的基础上,以市场为导向,创新业务模式,探索扩大财政支出与鼓励政策性金融机构深度介入相结合,而非排他性地单一发债融资。
(三)去产能和去库存:提升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水平,降低顺周期的正反馈效应
一般来讲,金融业的顺周期特性比较明显。研究表明,金融顺周期性体现在信贷行为、筹资能力、资本实力和盈利能力等多个方面,并受到金融加速器效应、信息不对称和非理性行为等内在因素,以及资本监管、贷款损失拨备和公允价值计算等外在因素的影响。金融与实体之间的主动和被动正向反馈共同加大了顺周期行为:一方面,金融机构对企业经营情况、抵押品价值周期性有一个被动的正向反馈,另一方面,由于信贷投放行业和领域的惯性而形成主动正向反馈。本质上,这些正反馈是银行风险管理水平不足的镜像,债权债务关系更强调抵押物和担保,而非周期研判、行业分析和市场考察,比如,近几年煤炭企业担保链引发的金融风险问题,另外,部分领域和行业信贷风险的集中暴露也屡见不鲜。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水平不足,信贷投放的顺周期性进一步加剧了产能过剩,延缓了市场出清和僵尸企业的退出。这是一些银行风险管理水平低下的最根本体现,地方法人金融机构此类问题尤为突出。
当前,去产能与去库存深入推进,基本完成预定目标。需要注意的是,产能和库存是动态过程,需求和供给的平衡也是动态过程,保持未来经济中的供需平衡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深层次意义和启示。今天过剩的产品,明天可能说短缺平,今天稀缺的资源,未来也可能成为过剩领域。所以根本是要提升金融机构的风险管理水平,降低信号的正反馈,熨平周期性波动。当然,前提是价格信号真实可靠,不存在价格管制导致的人为“过剩”与“短缺”。市场发挥资源配置的决定性作用,决定了效率,符合效率原则的前提下,不存在过剩与短缺。因此,一是政府部门要减少价格管制,二是金融机构要切实提升自身风险管理水平。
(四)去杠杆:强化内源式资本补充机制
高杠杆是宏观金融脆弱性的总根源,在实体部门体现为过度负债,在金融领域体现为信用过快扩张。金融机构,特别是中小金融机构通过同业等方式扩大资产规模,加之不良贷款有所上升,侵蚀银行业资本金和风险抵御能力。近几年商业银行盈利能力减弱(资本利润率近三年降幅较大,由20%以上回落至2018年1季度末的14%),只能通过外部补充资本,对金融机构的经营产生一定的影响,也为内幕交易、关联交易埋下伏笔,不利于金融机构稳健经营。国际金融危机发生后,全球吸取的一个重要教训就是必须恢复和保持金融机构的健康,要加快修复资产负债表[4]。强化内源式资本补充机制,就是要堵住片面加杠杆冲规模的旁门,鼓励开正门走大道。另外,金融机构在发展同业业务的过程中,跨市场跨业态跨区域的影子银行业务大兴其道,理财业务多层嵌套,资产负债期限错配,存在隐性刚性兑付。部分金融创新没有坚持服务实体经济的总体要求,空转套利,自我循环,拉长了资金链条,加大了融资成本。
四、政策建议
(一)发挥多业态金融体系对经济的支持力度
进一步发挥市场作用,积极引导私募资金、保险直投等直接融资方式的市場和价值发现功能。比如,各地政府的风险补偿资金和担保资金不仅要撬动银行信贷,也适宜通过入股、奖励、风险补偿等方式,探索与私募资金等市场力量的合作,尝试一定比例的风险分担,既体现地方政府的产业规划引导,也注重发挥市场的决定性作用。二是加大对第三产业企业上市融资和发行债券的支持力度,积极研究推广对轻资产企业的信贷支持模式,完善无形资产估值评价体系。三是地方政府要注意用活产业基金、投融资平台,通过股权投资的形式,加强引导示范作用,通过政府背景资金的投入,有效提升轻资产类型新兴产业的融资能力。
(二)加大对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重点领域的支持力度
金融支持“补短板”就是要加大对第三产业、战略新兴产业、科技创新领域等先进生产力的资金投入,以及对民营经济、脱贫开发、创新创业等社会经济薄弱环节的精准支持[5]。支持战略新兴产业要着力加强信贷产品创新,一是对于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和薄弱领域、重点环节,政策性金融应该加大产品研发和支持力度,不局限于投资回报率低且回收期限长的基建领域,可以适当提高利率以覆盖风险,同时,对试点和探索中的领域要有适当的免责和纠偏机制,适度提高风险的容忍度。二是要尝试在政府项目贷款利率定价上建立自律机制,减少地方政府的道德风险。目前,一些政府项目成为信贷资金竞相追逐的“香饽饽”,由于政府和国企项目议价能力较强,缺少对接银团贷款的主动性,多头竞争压价授信普遍存在,一方面挤压金融机构利润空间,另一方面,从以往经验看,过度信贷介入的领域蕴藏金融风险的概率越高。三是政策性银行开展政策性投资银行业务,通过自有资金、对接并购基金等方式,对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企业开展股权投资,投贷联动,加大金融支持力度。
(三)提升商业银行投研水平
一是加大商业银行自身分析研究水平,提升风险管理能力。特别是地方法人金融机构,要从机制上和组织架构上加强形势研判和市场分析,把信贷资源“好钢用在刀刃上”,切实增强支持实体经济的效率和水平。二是加大与市场研究机构的合作,引资引智,既注重资金资本的硬约束,也关注智力资本的可续航,从激励机制创新上增强对本地区重点行业的形势预判和潜在比较优势产业筛选发掘。
(四)强化商业银行内源式高质量的增长
货币政策与宏观审慎政策双支柱框架的提出,将宏观审慎提到非常高的程度,金融机构必须更加重视内源式的高质量增长,而不是简单的外延式规模扩张。所谓内源式高质量,一是回归主业,把支持实体经济放在首位,而不是拼规模、拼通道、拼混业;二是注重风险防范,在技术和业务创新时更要重视对风险的防范;三是更加重视自身利润对资本的补充,增强内源式的资本积累,提升风险管控能力。
注释
①数据来源:证监会网站研究文章http://www.csrc.gov.cn/pub/newsite/yjzx/sjdjt/zbsczdjcyj/201505/t20150514_276935.html。
参考文献
[1]郭田勇,扬帆.金融助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J].中国金融,2018(8):95-96.
[2]焦成焕,唐凯.金融结构与产业结构互动关系研究[J],北华大学学报,2016(1):112-119.
[3]唐成伟.中国地区金融结构与产业结构升级[J],南京财经大学学报,2015(5):50-55.
[4]文栋.关于推进商业银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一些思考.国际金融[J],2018(1):33-36.
[5]杨珩.吉林省金融支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几点思考.税务与经济[J].2017(3):102-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