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冬梅
【关键词】 音乐教学;语感;培养;方法
【中图分类号】 G623.7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8)10—0123—01
语感,是在长期的规范语言运用和语言训练中养成的一种对语言文字比较直接、迅速、灵敏的领会和感悟能力,是一种较高级的语文综合能力。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语感呢?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笔者深切体会到:音乐,是培养语感的好助手。
一、利用音乐设情境,促朗读
著名特级教师李吉林认为:“音乐是一种抒情性极强的艺术形式。它通过乐曲中力度的强弱旋律的起伏变化以及节奏的抑扬顿挫用直感的方式,使人获得比其他艺术形式更为直接、更为丰富、更为生动的感受。”因此,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我们如能恰当地使用音乐,让乐曲作用于学生的听觉,那就会使他们置身于乐曲所创设、营造的特殊氛围中,调动其情感,促进其理解。
古诗词是中国古代文化的经典,以其丰富的内涵和独特的艺术魅力在文学史上独树一帜。由于知识水平和时代背景的差異,学生很难体会诗人当时的思想感情及诗本身的内在含义,故而学起来难免觉得枯燥乏味。针对这些情况,教师可把所教过的古诗按其内容进行归类(如咏物抒情、童心童趣、感时伤今等等),每个种类配以风格相近的音乐。如,在学习《伯牙绝弦》一文时,为了突出伯牙绝弦之后内心的悲痛、孤独、凄凉,教师特地节选《二泉印月》部分旋律给学生播放。伴着音乐,教师可倾注全部感情朗诵、叙述。听着听着,学生都会被深深感染,个个满眼泪水,这泪水,是从他们心底里流出来的“知音”情谊。
二、利用音乐触内心,解内涵
黑格尔曾说:“音乐是灵魂的语言,灵魂借声音抒发自身深邃的喜悦与悲哀,在抒发中取得慰藉,超越于自然感情之上。”许多音乐家都把自己的情感通过乐曲的高低起伏表露出来 ,这是语言文字所难以替代的,这种情感只有通过听者与音乐产生交汇时才能有所感悟。如教学人教课标版第十一册第八单元的《月光曲》重点段时,老师引导:“《月光曲》的旋律、节奏到底是什么呢?请同学们好好地把这段读一读,并进行小组讨论,然后有条理地告诉老师。”小组讨论完毕,课堂有了如下一幕:
生:我觉得(读)“他好像面对着大海,月亮……洒遍了银光”是曲子刚开始时皮鞋匠所联想到的,这时的曲子一定很慢,而且很静。
师:那就是曲子很慢,很舒缓,对吗?(板书:舒缓。)
生:我觉得月亮刚升起时,照得海面一片银光,这时的月光一定很柔和,那贝多芬弹的曲子也一定很柔和。
师:好,看来这时的曲子是非常舒缓柔和的。(板书:柔和。)谁接着说,后来呢?
生:后来(读)“月亮越升越高回……一个连一个朝着岸边涌来……”这时的曲子应该逐渐增强,声音也高些,节奏也应该快些了。
生:我觉得除了节奏快,它的力度应该加强了。
师:那就是快速、有力,对吗?(板书:快速有力。)谁来读?
(一生读)
师:你能告诉大家为什么这么读吗?
生:“忽然”说明时间很快,所以我读得快。刚才说这时的曲子快速而有力,所以我读“雪亮的浪花”、“一个连一个朝着岸边涌来”不仅快,而且有劲。
师:你不仅读得好,说得也很好。我们一起来读一读。
(生齐读。)
师:谁来把皮鞋匠看妹妹这一层读一读呢?看这时的曲子又是怎样的?
生:(读)“皮鞋匠看看妹妹……波涛汹涌的大海。”我觉得这时的穷兄妹俩都已经完全被陶醉啦,这儿应该是高潮部分。这时的曲子一定更快,节奏感更强。
师:到了高昂的部分,节奏快了,情绪也就激荡了。(板书:高昂激荡。)
师:好,那谁能从头到尾完整地说一说呢?
(生自由说、指名说)
师:贝多芬的《月光曲》真是这样吗?让我们随着兄妹俩一起来欣赏一下。(放乐曲,学生闭目欣赏。)
师:听了《月光曲》,你的眼前仿佛出现了什么呢?(学生各抒己见)
师:多美的曲子啊!皮鞋匠正是在这优美的琴声中看到了慢慢升起的月亮,看到了跌宕起伏的大海,让我们用朗读把这一切表现出来吧。
(生踊跃举手展示朗读,个个读得入情入境。)
《月光曲》是一首优美的钢琴曲,蕴涵的内容丰富而深刻,这就给学生展开想象创造了空间。教师抓住契机,在学生理解语言文字的基础上,播放音乐闭目欣赏,让学生用心感受。伴随着旋律的流淌,学生很快进入“愉悦其耳目、激动其心灵、开发其智力”的境界。这时,教师又不失时机地让学生说说听了乐曲后看到了什么,最后将所感所悟融入朗读中。此环节既源于文本,与文本有机契合;又高于文本,赋予文本无限想象。在一“想”一“说”一“读”中,学生的语言感受能力得到了发展。编辑:王金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