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宗群
诗歌教学一直是中职学校语文教学中的重点、难点,它传承经典,帮助学生积淀中华传统文化知识。然而,面对语文基础相对薄弱的职校生,如何在诗词教学过程中,有效调动学生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用形象生动的方式教会学生欣赏和品鉴诗歌,陶冶情操,从中找到美与力量,从而掌握诗歌学习的一些方法,是笔者一直思索和探究的方向。
诗歌教学有其共性,也有其个性,但万变不离其宗,那就是有关诗歌特点的六字箴言:“诗言志,歌咏言”。它概括了诗歌的核心价值和本质特征,它是诗歌教学的灵魂,揭示了诗歌教学的普遍规律。现以经典诗歌《雨巷》为例,探究诗歌教学的有效教学途径,从而归纳、总结其中的教学规律,为实现诗歌教学效果的最大化,打下扎实的基础。
一、诗如其人:识作者,闻诗香
教学中,教师的引导和解读十分重要,因为它是学生了解诗歌的前提。教师介绍诗人和背景材料时,切忌大而空洞的堆砌、说教,把浩如烟海的材料和知识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整合、加工、再创作,从中获取一些精彩的桥段、轶事、典故,用学生容易接受的语言和方式表达出来,从而拉近学生与历史,学生与作者,学生与文本的距离。
诗歌学习需要心灵的撞击,才能产生火花。教学时,笔者给诗人标上“雨巷诗人”“多情男子”“法文翻译家”“爱国知识分子”的标签,和学生一同走进作者的感情世界,让学生感受到时代背景下诗人的形象,从而为诗歌的学习打下扎实的基础。
二、歌以詠言:听节奏,品诗韵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人的情感是需要激发的。诗歌正是通过平仄押韵、抑扬顿挫,一步步激发读者内心真挚的情愫,让它丝丝入扣的住进心灵的殿堂。因此,我们就不难理解,为何只有在诵读诗歌的时候,才能更好地抓住诗歌中最真挚的情感,才能更好感悟诗歌是听觉和心灵上的盛宴。
了解诗歌的音韵美是品鉴诗歌的重要步骤,是诗歌教学中十分重要的环节。诵读是打开品评诗歌的一把金钥匙,教学《雨巷》时,教师通过自由诵读、师生共读、美读展示三个环节,从熟读感知到读懂分析,再到读透领悟,师生一起领略诗歌的音韵美。
1.自由诵读,读准字词
这一环节,主要检查学生预习效果,指导学生读准字音,引导学生思考问题“诗歌的音乐美是怎样打造的?”,带动学生边读边思考。
2.师生共读,咏叹节奏
师生共同研读文本,寻找答案。首先,让学生把本诗中重复的诗句一一找出来,反复诵读,比如“悠长、悠长”;“丁香一样的颜色,丁香一样的芬芳,丁香一样的忧愁”;“像梦一般地,像梦一般地凄婉迷茫”;“远了,远了”;“消了她的颜色,散了她的芬芳”等,告诉学生这是诗歌中的一种叫“复沓”的创作手法,学生在反复的诵读和老师的讲解中,体会到了诗歌一唱三叹的音乐节奏。此外,还有叠词、押韵这些体现本诗音乐美的元素,也让学生一一找出来,再通过反复诵读,逐步引导学生得出结论:本诗具有舒缓悠扬、回环往复、和谐悦耳的音乐美。我们读这首诗,在听觉上的感受就像是在听一首轻柔舒缓的小夜曲,那饱含思绪的旋律在心头反复回响。
3.美读范读,提升能力
在此环节,让学生通过听名家美读、教师范读和请学生分角色诵读,指导学生读出诗歌的轻重缓急、抑扬顿挫,如何将自己的感情投入到诗歌中,提升了学生的诵读能力和对诗歌音乐美的感知能力。
三、诗以言志:寻诗情,引共鸣
古往今来,最打动人心的,最能留在心中的,恰恰是诗歌中的那些忧伤、冷漠、怀念的诗句,诗歌成了灵魂和情感的见证者,从幼儿到成人,从农民到知识分子,从商人到教授,每一个人都能在诗歌中找到情感的共鸣。
教师把这些感悟和体会运用在教学中,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学生一同探究《雨巷》中的情感,挖掘诗歌的意象和内涵,激发学生情感上的共鸣。为此,教师精心设计,创新求美,结合学生的实际,化繁为简,逐层剖析,联系作者的心路历程,将本诗歌意象归结为“三美”:即雨巷的古典美,雨巷的意境美,雨巷的建筑美。在此基础上将“三美”进行总结归纳,升华情感,和学生一起探究诗歌的情感美。
1.《雨巷》的古典美
这体现在诗中出现的“油纸伞”和“丁香”上。油纸伞是古典爱情的符号,传说是古时候鲁班的妻子,为了鲁班免受日晒雨打而发明的,在一些文学作品中如《白蛇传》等也可以看到油纸伞的踪影。它本身极具中国的古典文化特色,给人以古典、浪漫、典雅的感觉。丁香一直都是古代文人骚客诗词笔下的主角,李商隐在《代赠》中歌咏到“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各自愁”;宋代君主李璟也在诗歌中歌咏到“青鸟不传云外信,丁香空结雨中愁”。这些诗句借丁香喻爱情,寄予情思,它淡紫色的花瓣柔美雅致,别有风味。教师还给学生展示了实物油纸伞和丁香的图片,加深学生的印象,培养他们的感知能力。
2.《雨巷》的意境美
这是全诗的重点,在教学过程中,我始终紧扣文本开展教学,引导学生学习和感知。首先,紧抓对诗中意象的理解,通过梳理诗歌,呈现意象,辅助以图片、视频片段等,形成共识:“雨巷”没有阳光,也没有生机和活气,它狭窄悠长、阴暗潮湿、压抑沉闷,让人感到惆怅迷惘。其次,引导学生了解这些意象的象征意义:学生普遍能理解“雨巷”象征着当时的黑暗阴沉的社会现实。所以诗人多么渴望出现一个“丁香一样的姑娘”,教师就势请同学们猜猜“丁香姑娘”的象征意义。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合作探究,很快有了自己看法:丁香姑娘可能是作者心中的恋人;可能代表诗人美好的理想;也有可能象征着那些美好易逝的事物……。这样的教学设计,顾及了由浅到深,层层铺垫,为学生营造了一个一步步走进诗歌核心情感的氛围,学生感知和理解也就水到渠成了。
3.《雨巷》的建筑美
设计这个教学目标,主要是从学生的实际和专业出发考虑的,体现语文教学为专业服务的目的。《雨巷》这首诗,充满了中国古典建筑美的元素。笔者联想到了家乡湖南洪江古商城,那里有一个历经明、清两代,近400余年营造而成的古建筑群落:马头墙、青石板。高墙黛瓦、深重院落,颓圮的篱墙、悠长的巷道。我每次回乡都会去那里走走、拍拍,每次都会联想起《雨巷》这首诗,我把自己拍的照片制作成多媒体放给学生看,并把自己写的文章《等你,在悠长的雨巷》读给学生听,帮助学生加深理解课文,感受中国古典建筑的艺术美。同时,布置课文延伸作业,画一幅古典建筑的素描画,并对优秀作品进行展示。这些形式多样的展现,学生感受到了雨巷悠远的意境美,达到了为专业服务的目的。
言有尽而意无穷,学生在探究中学会了把握诗歌情感的方法。同时,诗人的情感通过时空的穿越,碰撞着学生的心灵,他们由作者心中的丁香姑娘,联想到了自己心中的丁香姑娘,他们各抒己见,发表自己的看法,延伸自己的情感:对专业的追求、对中国古建筑的保护、对美好的青春的珍惜……,每个同学都有自己的解读,正是诗歌那些优美丰富的情感,触动了青春朝气的心灵,我不禁为之动容和喜悦,和学生一同享受诗歌带来的魅力。
问诗哪得意悠远,源有课堂况味深。诗歌美在课堂,当语文教师用一颗“诗心”,挚诚地和学生分享诗歌中的爱与美时,我想诗歌课堂应当是最受学生欢迎的课堂,在职业教育蓬勃发展的春天里,我们畅响诗歌教学的优美旋律,让专业与素养齐飞,人文与情怀共舞。
责任编辑魏家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