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彩霞
【关键词】 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意义
【中图分类号】 G62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8)14—0028—01
中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指出,健康是生活的出发点,也是教育的出发点,由此可见健康教育的重要意义。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更是一种个体在身体上、心理上、社会上完全安好的状态。不难看出,现代生活关于健康的概念已超越了传统的医学模式。所以,仅有躯体上、生理上的健康,而没有精神上、心理上的健康,也谈不上真正的健康。进一步说,若没有心理的健康,就难以保证生理的健康。现代化的建设不仅要有健全的体魄,还要有健康的心理素质。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素质,是现代教育的基本目标之一,也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全面提高人的心理素质,是社会发展的要求。然而,我国现实教育对此十分麻木,许多人仍沉湎于应试教育的模式,天天围绕升学圈子转,其结果造成学生厌学、惧学、意志力薄弱、经受不了挫折、缺乏远大理想、没有独立生活能力等,严重者患有神经与精神病症。据有关心理调查表明:小学生存在心理困难人数约为10%。因此,把小学生心理辅导与教育纳入学校工作的议事日程,已是刻不容缓。心理健康教育不仅是整个素质教育的基石,也是素质教育的归宿,它在培养适应市场经济、面向未来的人才中有着积极的意义。
一、社会和时代发展的需要
心理健康教育日益为人们所重视,是社会和时代发展的必然结果,是社会和时代发展对教育提出的必然要求。由于人们物质生活的改善,在基本生存和温饱问题得到解决之后,心理问题便显示出来。同时由于医学科学的进步、人类卫生习惯和生活条件的改善,一些严重危及人类生命的疾病得以有效控制,心理状况对人的生命质量的影响越发突出;再加上现代社会变化急剧、发展迅速,生活节奏与工作节奏加快,人们普遍承受着比以往更沉重的心理压力,各种心理问题和心理障碍出现频繁、不断增长。显然,社会发展速度越快,社会现代化程度越高,人类心理健康的问题就越突出,因此这越来越引起世界各国的注意。心理健康,无论是对个人幸福还是对社会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尤其是在现阶段,社会需要的人才首先应该是心理健康的,是能适应并促进社会急速发展的,因此,心理健康教育进入学校教育领域,是社会和时代发展对教育提出的必然要求。
二、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
心理健康是中小学生德、智、体、美诸方面全面发展的基础和保证。没有健康的心理,特别是在性格方面存在缺陷的学生,很难形成良好的品德。研究发现,学习不良的儿童(差生) 在病态人格、攻击性、撒谎、冲动性和违纪行为等人格特征的测验中,得分显著高于普通学生。对智力发展和学习来说,健康的心理可以促进学生智力的协调发展,有助于提高学习效率,而意志薄弱、厌学、自卑、粗心、神经衰弱等心理行为问题, 则是影响学生学习的主要原因。另一方面,小学生的心理健康和身体健康的发展存在着交互作用,如果一个人长期处于不良的心理健康状态,焦虑、抑郁、恐惧、愤怒等,往往会使人产生各种身体疾病。此外,心理健康还是提高学生审美素质的基础和条件,对他们来说,心理健康本身就是一种美,没有健康的心理,也就谈不上外在美和内在美。心理健康教育还有助于劳动观点与劳动习惯的培养,而有心理行为问题的学生往往会在劳动中采取逃避的态度。因此,对小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是其全面发展的需要,也是为其日后有效从事社会实践活动开展的一项基础工作。
三、实施素质教育的需要
长期以来,在我国小学教育实践中,往往重视智力开发,忽视学生健康心理素质的培养, 特别是忽视意志、兴趣、个性等非智力因素的培养,这对全面推進素质教育产生了负面效应。众所周知,素质教育强调全面贯彻教育方针,以提高国民素质为宗旨。以小学课程改革为例,强调课程要促进每个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培养良好品德,培养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加强课程结构的综合性、均衡性与选择性;加强课程内容与现代社会、科技发展及学生生活之间的联系;倡导学生主动参与、探究发现、交流合作、改进学习方式,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实际上,上述做法需要从心理健康教育入手。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是素质教育的具体实践。
编辑:郭裕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