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旭红
案 例
遺失的初中教育
参加孩子上高中后的第一次家长会时,班主任老师向我们讲述了三名女生午餐时在教室里的一段对话。(高中每个班级都有监控。)
小甲:我最害怕考试啦,考不好家长饶不了我!
小乙:我妈说进步一名奖励500元。
小丙:我家长才不管我呢,她们从来都没有参加过家长会。
小甲:我爸妈都是老师,看我看的可严啦,我只有在睡觉时间才能玩会儿手机。
小乙:我爸妈就知道给我钱,我换了7个手机啦!
小丙:我还好,我爷爷奶奶陪读,他们什么都不懂!
小甲:我最不喜欢初中数学和英语老师,他们一上课我就想睡觉!
小乙:我就惨啦,初中所有的科我都补课!
小丙:平时我不太用功,哈哈,中考发挥得还不错!
听了老师的讲述,我陷入了沉沉的思索……我是一名初中教师,从这三个女生的对话中,我仿佛看到了自己女儿的身影,看到了自己课堂上学生的表现。我深深地感受到了我们初中教育的缺失,不了解孩子的心理、扭曲的管理方式、单调的学业追求造成了学生的厌学情绪。我感到了学校教育的困惑,感到了自己在教育工作上的无助,恳请教育同仁关注我们孩子的未来发展。
(密山市实验中学 刘香荣)
动机(Motivation)是指唤起、指导和维持行为的心里内部状态。有关动机的最经典的区分就是内部动机和外部动机。
内部动机(Intrinsic motivation)是指当我们追求个人的兴趣,以及个人的能力提高时,内心所产生的一种寻求挑战并克服挑战的自然倾向。当我们激发内部动机时,我们并不需要诱因或者惩罚,因为我们所从事的活动本身对个体来说就是一种能够带来内心满足的资源,沉浸在其中给人带来满足是其他外因无法替代的奖励。
相反,当我们做一件事情时,这件事本身并不吸引我们,我们做它仅仅是为了得到一个好分数,或者避免惩罚,讨好家长或者其他什么理由,我们体验到的就是外部动机(Extrinsic motivation)。因为在整个过程中,我们不是对正在执行的任务本身感兴趣,内心也并没有在其中得到愉悦感或者满足感,只不过是为了趋利避害。这种情况下从事的任务,在一旦外部的惩罚、威胁或者利益的诱惑撤销的情况下,个体继续坚持做事的动力也随之消失。
从三位女孩的聊天内容中直观地反映出:有两位女孩严重缺乏学习的内部动机。
●女生甲
女生小甲初中时在英语课和数学课的课堂上睡觉,如今害怕考试,怕成绩不佳遭到家长责罚。但是,在行为管理方面,依然是父母的监督替代了自我调控。
根据美国著名的发展心理学家Erik H Erikson的观点,儿童大约从6岁持续到12岁左右这一时期,即孩子们的小学阶段,是勤奋对自卑的阶段(Industry versus inferiority stage)。孩子们为了应对由父母、同伴、学校以及复杂的现代社会提出的挑战而付出各种努力,每一个孩子不仅要努力掌握学校要求学习的大量知识,还要找到自己在社会中所处的位置。这一阶段如果成功度过,儿童就会有一种掌握感和熟练感,并伴随逐渐增长的能力感。而另一方面,如果在这个阶段遇到障碍,儿童就会有一种挫败感和自卑感,随后可能在学业追求和同伴交往中退缩,表现出较低的兴趣和夺取胜利的愿望。
如果小甲在整个小学阶段并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也没有通过努力获得对知识的掌握感与熟练感,那么她在勤奋与自卑阶段得到了后者,内心的自卑让她在学习上有一种畏难心理。
小甲初中课堂上对英语和数学提不起兴趣,并不一定是数学老师和英语老师教学水平低,而是因为数学和英语老师的授课是以学生掌握了前面的知识为前提的。教师每次讲课都是在已授知识基础上的持续推进与提高。倘若一个学生前面的基础知识没有夯实,那么,后面再听课的时候,真的不知道老师在讲些什么。对于小甲来说,因为她在小学阶段没有获得掌握求知过程中的熟练感,基础知识又薄弱,多方面累积起来的原因已经导致她有了学习方面的障碍,所以,数学和英语老师授课的声音已经没有理解上的意义。
想象一下,我们到了一个陌生的国度,老老实实坐在那里,听别人用我们不懂的语言讲话,换谁都会想睡觉。这种睡眠是大脑的神经系统自动产生的自我保护式抑制状态,自动屏蔽掉让人徒增烦恼的噪音,它还有一个学术上的名称——刺激屏障(stimulus barrier)。
根据以上分析,我们可以判断女生甲有学习障碍,父母的过度管控更让她不胜其烦,上课睡觉是她克服内心焦虑的自我防御机制。当然,越是学不进去就越就怕考试,所以,当女生甲谈起她不愉快的初中学习生活时,其实问题的根源早在她小学阶段已经深深埋下了。
●女生乙
女生小乙的父母过度地使用钱作为外部刺激,如大金额的奖励和高频度地更换新手机。家长认为只要有物质刺激,孩子的成绩就能够得到提升,教育的目的就达到了。但是,事情并没有那么简单。
上个世纪末期,美国心理学家Edward L.Deci 和Richard M.Ryan发展出的自我决定理论认为,在与这个世界相互作用时,我们每个人都需要感到我们是有能力、有选择的,我们对自己的生活有控制感,并且与他人相联系,有归属感。
自我决定理论的中心是“自主需要”。因为只有我们自己有了渴望,我们能按照自己的意愿而不是外部的奖励或者压力来决定我们的行为时,才有可能去自主地掌控自己的行为,坚持不懈地对抗来自外界和他人的控制,如规则、进度表、期限、命令和限制等。
有个经典的小故事,说的是一群孩子天天中午都在一位老人的屋外踢球,吵得老人无法睡午觉。有一天,老人出来对孩子们说︰“我特别喜欢热闹,你们来我窗外踢球我很开心。这样,你们每次过来踢球,我就给你们每人一元钱。”于是,孩子很开心地天天来踢球。过了几天,老人说:“我没有那么多钱了,你们来踢一次球我只能给每人50美分。”孩子们虽然有些失落,但还是继续来踢球。又过了两天,老人说:“我实在没有钱了,但我特别喜欢你们过来踢球,你们可以免费过来踢球吗?”孩子们很不开心,表示不愿意白白让老人享受免费观球。于是,他们再也不肯来老人家窗外踢球了。
這是一个经典的案例,让我们理解外部奖励刺激如何消解掉人的内部动机。在这里推荐一本书《奖励的惩罚》,提醒我们教师和家长慎用奖励,悉心启发并保护好学生们在参与学习与实践的过程中自身内部产生的兴趣,引导孩子们从自己的发现中获取新知,而不是做出故事中那样扼杀孩子内部动机的“奖励”举措。
在初中和高中阶段,小乙可以借助父母安排的课外补习班,让功课看起来还好,也可以继续享受着接收大额奖金和新款手机的快乐。但是,进入大学之后,社会上不会再有相应的补习机构,父母也没有能力耳提面命地看着她学习,她被外部动机驱使太久,内部学习动机会比其他学生弱很多,如果自己不警醒,学业上会遇到大的困难。那些在大学里通宵达旦玩游戏的学生中有一种就是类似女生乙。
●女生丙
女生小丙的话没有消极信息,甚至更让人欣赏。“爷爷奶奶陪读,他们什么都不懂。”实际上反映出孩子的自我管理能力比较强,她只享受爷爷奶奶在生活上的陪伴与照顾,学业上并不需要家里人操心。她说“平时不怎么用功”更像是一种社交上的自谦,让甲乙两位女生在大吐苦水之后不会因为自己的成绩出类拔萃而与其产生距离感。
有一种学生,精力旺盛并且注意力集中,他们学习的效率高,加上善于合理安排时间,能够有更多的时间做自己喜欢的课外活动,或者阅读课外书籍。他们看起来悠闲自在,其实,这些学生是思路清晰,知道自己的目标与达成目标的路径,更善于抓住重点,浪费掉的时间少罢了。
这里的小丙就有着比较强的内部学习动机,而且擅长时间管理,所以,并不需要废寝忘食地把时间都用在文化课上。我们大可以放心,这个孩子不仅学习成绩不错,而且人际关系方面的技能也同样很好,未来的适应能力和发展都不错。
根据三位女生的谈话,我并未捕捉到足够的信息去评价孩子们的初中教育,更谈不上“遗失”。倒是甲乙两位女生给出了相当大的信息量反映出家庭教育问题,女生小甲的家长过度控制,严重妨碍孩子自我管理能力的发展,在未来没有父母严格管控的情况下,很难约束与管理自己的学习与生活。女生小乙的父母过度依赖物质刺激,伤害到孩子内部学习动机的建立与发展,即使目前成绩不是问题,但毕竟学习是人终生发展的一件大事,没有了强烈的内驱力,的确会影响学生未来学习和事业上的发展。
从中我们也可以看出,提供案例的老师对自己的教育工作与培养女儿充满了焦虑,这个问题可以跟那些对培养孩子比较有心得的家长多交流。再者,这位老师在教学管理和学科教学中遇到一些困惑,建议先分清哪些困惑是教学管理方面的,哪些是学科教学方面的,然后重新梳理思路,逐步解决问题。
编辑/李莉E-mail:1183916794@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