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2018年5月下旬,铜陵市文物局等单位在铜陵市义安区天门镇紧急清理了一座唐代小型墓葬。墓葬中出土的铜钵和银手镯保存较完好,是典型的唐代风格。该座墓葬的发现为研究该地区当时社会发展状况提供了一些资料和线索。
关键词:义安区;唐墓;乾元重宝
2018年5月下旬,有市民反映在我市义安区天门镇发现一件青铜器。铜陵市文物局、铜陵市博物馆、义安区文管所等相关人员随即赶赴现场调查,并及时进行了抢救性清理。
青铜器的发现地点位于天门镇兴化村附近的一处农田里。清理中发现,该青铜器出土地点实为一处墓葬(图1、图2)。墓葬东南方向距沪渝高速公路约300米。
墓葬是竖穴土坑木棺墓。墓向北偏东17度。墓坑残长约160厘米,宽约92厘米。由于農田改造,土地平整,目前墓葬残存深度仅45厘米。墓葬底部铺有木炭。生土层为浅黄色,含有大量含锰的黑斑块,熟土层为黑褐色,含有细小的黑色斑点(应是破碎、扰乱的生土所致)。墓葬南部有一扰洞,土壤为灰黑色。由于该地靠近长江,年降水多,土壤湿度及酸性大,棺木及尸骨均已腐烂无存。
墓葬共清理出青铜器、银器、石器等11件随葬品,另有残断铁棺钉5段,锈蚀严重。现将部分介绍如下:
①青铜器共9件。
铜钵1件。敛口,圆唇,圆鼓腹,平底。高11.2厘米,口径22.6厘米,腹径26厘米,重913克(图3)。
铜钱8枚,分布在铜钵周围,铜钵底部有2枚。其中,2枚破碎难辨;3枚为“开元通宝”,其中1枚锈蚀严重,仅可辨“开□□□”,为背上月;1枚仅可见“□元重□”二字,直径2.9厘米;2枚锈蚀粘接,难以剥离辨认(图4)。
②银器共1件。
银手镯1件。完整,宽条型,刻纹精美,条最宽处2.1厘米,厚0.1厘米,重19克,含银量高(图5)。
③石器共1件。
马蹄状青石一块,靠近墓主头部,长5.8厘米,宽4.7厘米,重115克(图6)。
墓葬中所出铜钵是常见的唐代铜钵造型,该地区此前已出土多件铜钵与此形制相似。银手镯,宽条型、接口处缠丝做法及花纹錾刻工艺也都是唐代的典型风格。根据可以辨识的3枚开元通宝,钱币“□元重□”应为“乾元重宝”。乾元重宝是唐代肃宗乾元元年(758)始铸,进而可推出这是一座唐代中期以后的小墓葬。另外,该墓葬中出土的棺钉较为粗大,推测该墓棺木应较厚。头部的青石应是有意放置,或许表达了当地某种丧葬观念和习俗。
唐宋时期,铜陵地区铜矿采冶活动达到鼎盛,中央在此设立了专门负责铜矿采冶的机构“铜官冶”“铜官场”及梅根、宛陵等钱监。采矿业的发展促进了当地经济的繁荣,逐渐成为这一区域的经济、文化中心。水陆交通便利,大通地区设有“大通水驿”,顺安地区设有“临津驿”;人口较为稠密,光采矿区人数就达到几万人之多,李白诗句“铜官几万人,诤讼清玉堂”,可见当年盛况。天门镇位于铜陵顺安镇和大通镇之间,交通便捷,商业往来频繁,人民生活较为富庶,该座唐墓的发现或许折射了当时社会的一些景象。
发掘者:方青、姚琤、潘章军、郑丽丽
绘图:郑丽丽
摄影:张翼
执笔:郑丽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