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齐
摘 要:元代以降,中国的儒学文化遭受了重大的损失,元代统治者并不重视儒学的健康发展,反而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阻碍其成长。作为儒学最为发达的江南地区,这里的儒生不仅要作为最低一等的南人来生活,还被剥夺了参加科举来参与国家政权的权利。在如此不利的环境中,发展儒学并进入国家政权,成为元代儒生们不懈追求的目标。文章选取《云山日记》中郭畀的求官过程来展现这一时期江南儒生进入政权的尝试。
关键词:《云山日记》;郭畀;江南士人;仕宦之路
至元十六年(1279),元军在崖山海战彻底消灭了最后一支南宋势力,结束了长期的战乱局面。江南在接下来的70年中重归和平,和平安定的环境为儒学文化本就发达的江南再次注入活力。这本是文化得以发展的大好时机,然而蒙元上层统治者却强制地将治下人民分为四等,身为最低四等的南人在政治舞台上全无登台的资格。元朝统治者还取消了科举,导致南方士人无法通过科举进入仕途,一时间读书成了最无用的事情,这一时期江南士人社会地位低下可见一斑。统治者们虽禁绝了科举,阻断了江南士人的入仕渠道,但江南的士人们却依然通过各种途径进入了官场,并艰难地向上进取。
1 郭畀与《云山日记》
郭畀,字天锡,又字祐之,别号北山,开沙人。身材魁梧,蓄长须,人称郭髯。其父景星,有文采。元初朝廷派人至江南选拔人才,郡守推荐他,他以亲老推辞未就。后被大司农燕公楠等荐为淮海书院山长。郭畀秉承家学,通晓蒙文。20岁时即为镇江儒学学录,后为学正,历任江西饶州鄱江书院山长、浙江处州青田县腊源巡检。后调平江路(今苏州)任儒学教授,未及赴任,又改任江浙行省椽史。郭畀书画精绝,书学赵松雪,画仿米南宫。其书画在当时就与赵孟頫鲜于伯机,与李仲宾、商德符齐名。他喜饮酒,据说有“吸鲸之量”。
《云山日记》是他于至大元年(1308)八月至次年十月在镇江、杭州时的日记。其中对当时镇江的人物、名胜、僧寺、街道、市场、园林等都有记载,是一部珍贵的地方史料。在这本日记中,我们对郭畀在至大元年(1308)八月二十七日到至大二年(1309)十月三十日共計16个月447天的生活了如指掌,也可一窥当时江南士人的日常生活与交往出游。
2 《云山日记》中郭畀的仕宦生涯
《云山日记》虽然只记录了16个月,但是记录的大多是日常生活,对了解元代江南士人的生活状况很有价值。日记中较多篇幅介绍了郭畀求官的情况。
郭畀于至大元年九月二十一日从镇江至杭州,第二天就开始准备请托升迁等事。二十二日的日记中有这样的记载:“打猪巷见李伯玉,留茶话乃事,次到江浙省照磨所见李叔义。”其后的几天内郭畀在日记中又记录了与李伯玉、李叔义父子二人的多次会面,并且从这两人处得到了指点:“早到省中照磨所见李叔义,改抹元文”。按照元代的官制,一省照磨为正八品官员,是文书官籍的主管官,管理文书的发放以及保管。郭畀按照李照磨的指导,将投递呈文改为蒙文。到了二十四日,郭畀过了求官的第一个环节,来到了第二个环节,当天的日记这样记载:“携李兄书见王一初都目投呈子……是日分付该吏金君玉承行。”元代都目是仅次于提控案牍一级的升调主管官,于是在带着推荐书拜会了王一初都目后,郭畀的升调事宜就落实为儒学司吏金君玉承办。之后求官又进入了下一个环节“体复”。元代江南书院委任山长是由行省决定的,并需要按察司体复,体复大概就是复查、复审的意思,这一环节需要勘验“解由”。“解由”是任满后上官给予的评语和任内的功绩,这是升迁的依据。于是在第一次被爽约之后,九月二十七日郭畀终于见到了主管官员,“二十七日到省中见张德辉,德辉约晚来说话,是日,于省卷中,检寻学录解由方见”。经过以上几个环节之后,郭畀的升调事宜终于被确定了下来,他由此高兴地在九月三十日日记后附上一条“大德十一年二月十七日礼房呈前镇江路儒学学录郭畀给由,禀奉省堂钧旨,连送选房,于学正山长内任用者”。
以上环节看起来没有那么麻烦,但那些其实只是公开应办的程序,除此之外,还有很多必须的私人请托。在九月二十四日见到王一初都目后,他的升调工作被分付给了司吏金君玉承办,于是“约金君玉,毛令史市楼小酌”,与此相同的记载还有“九月二十九日吴若遗送鱼面果盘来,晚持鱼果见张德辉”。这些私人请托麻烦且花费不菲,这是元代谋事的具体写照,即使在今天仍然可以看出其在一些方面的影响。
郭畀在杭州求官的结果到了至大二年(1309)的五月十二日才有结果,“闻孟子长从杭归,报予得饶州鄱江山长”。《云山日记》中关于郭畀求官的记述到这里就算是结束了,但他之后的仕宦生涯我们仍可知大概。根据《至顺镇江志》,在山长任满后,郭畀曾任“处州青田县腊源巡检,调平江路吴江州儒学教授,未上,江浙行省辟充椽史”。在行省椽史任上,郭畀的生命走到了尽头,他的仕宦生涯也戛然而止。不过平江州的儒学教授不过是正九品的小官,郭畀不愿上任,而弃官去做了行省的吏员,想来是因为行省的令史在考满合格后可以出任为七品官员,但是或许还没等任期考满,郭畀便去世了,着实让人叹息。
从郭畀的仕宦生涯中可以一窥当时江南士人艰难坎坷的仕途,即使一生只能徘徊在官僚体系的中下层,仍然有很多的江南士人不辞辛劳地求官。郭畀在成为镇江府学录后,曾经在大德十一年(1307)丁未前往大都求官,大概没有被录用,于是才在第二年前往杭州求官。关于当时江南士人前去大都求官的情况,我们可以在申万里老师的著作中得到详细的解释,在《理想、尊严与生存挣扎:元代江南士人与社会综合研究》一书中,申万里老师列举了在大都求官的几种常见情况:一是上书议政。此种情况有利有弊,它一方面可以让统治者了解你的才能,而另一方面也可能得罪掌权者,失去做官的机会。二是以文求仕。儒生们以文采见长,如果可以用文采征服统治者,就有可能被征召为官员。三为以才能求仕。元朝中期,国家稳定,政事繁杂,确实需要一些有才能的士人来管理国家。四是到京师参加科举。仁宗年间恢复了科举,给江南士人进入仕途的机会,但是江南士人在理论上无法在京师中参加科举,而在地方上参加科举,得中机会实在渺茫。郭畀就曾在地方上参加过科举,虽然文采一流,最后依然因考官避嫌的原因落榜,此后便不再参加科举。五是以医术、音乐、绘画等技术求仕。因求仕竞争激烈,于是便有些士人用这些技艺来求官,想必郭畀也是这一类人。在他客居长兴之时,就与一位钦察宣差交往甚密,根日记记录这位钦察宣差对中国艺术有着浓厚的兴趣,双方相谈甚欢,郭畀应该是想要通过书画与统治上层取得联系,以便有利于自己的仕宦之路,但不知为何没能在大都顺利求得官职。
3 关于江南士人求官的一些思考
自古以来,儒家就一直追求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最高理想,但是蒙元的入侵使得这一最高理想被统治者粗暴地掐断,江南士人们丧失了在官场一展才能的机会,社会地位急转直下。在蒙元的高压统治之下,一部分江南士人避世隐居,不再出仕,不与蒙元统治者合作。更多的江南士人则开始适应新的环境,重新选择生活道路。“元朝官员的选举实行跟脚制度和吏员入仕制度,一些在蒙古帝国和元朝建立过程中的功臣获得各种跟脚,形成跟脚家族,其子弟长期担任中高级职务。一些中下级职务则以北方吏员出身的人为主,儒士一般在学官内任命。于是,出仕学官成了多数江南士人最后的归宿,学官成了江南士人在元朝的新社会角色”。士人们通过各种途径参与政权,积极寻求机会争取上进,希冀在政权内部进行改造,并以此实现士人们心中的理想。但事与愿违,在整个元朝90年的历史中,极少有江南士人在政权中取得高位。江南士人在求官中经常遭受不公正的待遇,这不仅有制度上的歧视,也有社会风气的原因。即使士人们使出各种手段,但也很难得以晋升。士人们在长期压抑的环境中得不到缓解,这也为日后南方人民的起义埋下了伏笔。在朱元璋的起义军中就有大量不得志的江南士人,他们为推翻暴元统治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可以说元朝的灭亡,与歧视南方士人断绝其在政治上的上进有着密切的联系。
根据《云山日记》中郭畀的求官之路联系到整个元代对于南方士人的态度,最后探索对士人的态度与元代灭亡之间的关系是这篇文章的主题。限于篇幅,只能浅尝辄止。未来如有机会,我将会进行更加深入的探讨研究。
参考文献
[1](元)郭畀撰.云山日记[M].台北:台湾学生书局出版社,1973.
[2](元)俞希鲁等撰.至顺镇江志[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9.
[3]申万里.理想、尊严与生存挣扎:元代江南士人与社会综合研究[M].北京:中华书局,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