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正腾
摘 要:南海I号搭载了大量货物,从出水情况看,金器占的分量不多,但金器的造型古典豪放,保存情况甚佳,可以作为一个切入口,了解这艘宋船货主的身份、当时的流行时尚等。文章主要从工艺、设计风格方面介绍了南海I号出水的部分金器,包括金镯、璎珞、金器小件等。
关键词:南海I号;金器;工艺
器物承载了文化,传承着历代的造物思想,反映出工艺、审美的发展。金器制作萌芽于夏商周时期,脱胎于青铜器制作,成熟于唐朝,并随着民族迁徙、对外交流发展,融合了中西方风格特点,形成了审美独特的器物。北方草原游牧民族墓葬出土金饰数量多,常用异兽装饰,造型舒展,极赋动感;南方金器胎体较薄,图案以花鸟虫鱼为主;波斯萨珊金器以凸纹装饰见长,立体感强;粟特地区的带把杯为其地方特征;而罗马拜占庭式则是高足杯等[1]。
宋朝有较多对外贸易港口,经济发达,市民富裕,外商云集,有香药珍宝等商品。宋代人擅于用金银装饰,大量使用金银器,范围包括生活用具、佛教用具、首饰等。这时的金器做工考究,运用动植物纹饰,活泼清新,鸟语花香,表达吉祥的愿望。其首饰注重装饰,审美意趣高雅,奢华与简洁并重[2]。
南海I号疑为出海商船,船上携带有金器,可能作为商品到国外进行贸易,可能作为半成品到国外深加工,也可能作为一种物物交换的有价值商品。南海I号出水金器精美,工艺精湛,纹饰及造型独特。
金器的制作工艺有熔炼、范铸、锤揲、焊接、炸珠、镌镂、抽丝、编累、掐丝和镶嵌等[3],各种工艺组合使用可以制作出各种各样的器物。
四季花卉纹金臂钏(图1左),装饰精致,细节到位,锤揲有上下两组花卉纹,花朵与叶片相间排列,中间有凸线隔开,正面凸出,背面凹陷,花朵及叶子錾刻出脉络纹样,地子錾刻有网格纹,纹样层次丰富。镯面宽约3厘米,花朵及叶片形态多样,线条生动。两层花卉均有五朵,均匀分布在叶片之间。上下两层的叶片相同,叶片狭长,叶柄较细长,叶子分2~3岔,对生,顶端为一片。两层的花朵位置上下一致,其中上层的花为6~7个花瓣,中间为花心,下层的花为重瓣(图2)。花朵上层像牡丹,下层像莲花。出水时有黑色微生物附着及褐色锈渍,清洗时用了3%过氧化氢加5%柠檬酸溶液浸泡,恢复了金质色泽。插销子母扣(图3)涂抹凡士林后能轻松开合。
四季花卉纹金镯(图1右,图4),锤揲有8朵花,横向排列,菊花、牡丹、莲花、梅花各2朵,凑成一年景。镯宽约2厘米,花朵与周围缠绕的枝叶相间排列,叶子呈S形分布,底子錾刻有磨砂纹,纹饰节奏韵律感强。收口处两侧有小孔。金镯出土时与前述臂钏一起,被挤压包在臂钏内部,淤泥均匀分布在两镯之间,起到很好的保护防摩擦作用。两件器物都有状似莲花的花朵(图2),所有花朵及叶片的大小、分布、风格等都相似,应为同一作坊制作,有宋代器物清新隽雅的特征。
这种金器表面锤揲出的纹饰有文章称为高浮雕凸花立体装饰,是宋代金银器的特征之一。其纹饰多样,可为连续花纹,也可为动植物人物,也可锤揲出壶、杯、盘等造型[4]。宋朝器物纹样中最为常见的是折枝花,亦称写生花[5],如吕师孟墓出土的锤揲凸花缠枝花果纹腰带,为“荔支”或称“御仙花”的纹样。成都市彭州宋代金银器窖藏的空心钗,钗头装饰满牡丹、莲花、桃花等,钗头还饰有葵花形扣[6]。
南海I号出水的带吊坠的璎珞有多款,结构包括链条、犀角形饰和吊坠。吊坠为流苏状,有三条,为两边的金珠焊接立体中空的石榴坠和中间的镂空掐丝平面桃心坠。犀角表面有卷草纹掐丝,用以衬托两颗宝石座,宝石座周围一圈用花瓣纹围绕。链条按款式分有三链(图5)、双链(图6)、单链的(图7),开合处为羊角与挂链用钩连接,整体风格粗犷,富丽堂皇,细处精巧细腻。链条的编织方法有多种,图8为扁金蔑编成四出棘棱状,棘棱单体两两相扣[7];图9为方金丝两两十字交错相扣;图10为两股圆金丝编织;图11为环环相扣的流苏链,流苏链挂在环上,环以扁金片连接。
金丝的制作过程为将金片锤成薄片,剪成细条,再搓成金丝。运用掐、攒、填、焊、堆、垒、织、编等手法,可以将这些金丝线制作成形状各异的如纱、笼、皇冠、项链等造型精美的器物。金丝编织难度大,易打结、折断,技术要求较高。金丝造型有花丝、拱丝、竹节丝、螺丝、祥丝等[8]。花丝镶嵌制作技艺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属于金银细金工艺。古代有较多流传下来运用花丝编织技术的器物,充分显示金银工匠巧夺天工的技艺。如汉墓中的金缕玉衣的金线可达0.35~0.5毫米的粗细[9];北京出土的累丝云头纹饰件和累丝如意纹饰件,以金丝累成纹饰形状[10]。
南海I号前期出水了金腰带,长约1.7米。国际上出土的长金链有菲律宾境内窖藏长4.5米的联珠金链[11]。另外在菲律宾的博物馆馆藏文物中有与南海I号出水文物类似扫帚纹焊珠的器物[12],这些器物风格粗犷。长编织金链在国内也有出土,如内蒙古前河村窖藏的北齐金龙项链,长128厘米,项链用金丝编织,绞索式中空,犹如龙鳞,项链两端饰有龙首。这件草原民族的金饰充满异域风格,或通过丝绸之路传入中国[13]。长的串饰在疑为中原人的春秋墓中也有发现,如908颗每颗约0.15厘米的金珠串,通长约1.3米;130枚长约1.7厘米的素面管状络饰,通长约2.2米[14]。有人认为南海I号的金腰带或非用作腰带,而是项链,可能是绕圈佩戴,佩戴时长度较长。中国也出土有较长的项链,如玉制串饰,长度可达到胸部、腹部和膝部[15]。
金饰小件:十二面镂空金球(图12),长约1.3厘米,中间穿孔,或可用于串成项链、耳环,或可缝在衣服上装饰。其制作是用炸珠和焊珠工艺,先吹出小金珠,再将小珠焊成立体镂空形状。金球焊接过渡平滑,没有焊药的痕迹。多面金珠帶有异域风格。金珠型器物在海上丝路多有发现,如汉代合浦墓的金串珠、南越王墓的金花泡,带有地中海或印度洋地区风格[16];李静训墓中构成金项链的28颗金珠,原产地或来源于中亚、西亚[17]。外邦的器物在战国时开始从西方传来,在两汉时期影响扩大,这种工艺也逐渐被中国工匠掌握[18]。另外南海I号船上出水的带穿孔的金饰小件还有穿孔金条(图13);金菱形穿孔饰(图14),其表面焊接掐丝装饰;方形立体穿孔金牌饰(图15),其表面缀有花丝和焊珠,组成祥云如意状等,这些小件大小都在3厘米以内。
方楞金环(图16),铸造而成,四棱金条首尾相对成环,环内径为4.1厘米×4.5厘米,环身宽0.3厘米,周长约15.7厘米,素面,与出水的其他金器相比显得朴素,且数量不少。形状与宋时袈裟环类似,即展开为方形的僧衣绕身披覆的时候,左肩下面用作扣搭的一枚大环,南宋的佛画像中也有袈裟环的描画[19]。参考广东遂溪发现的南朝金环[20],此出水的金环制作简单,可能作为货币等有价值的财富储藏。
南海I号出水金器轮廓简约,内部精巧,简单的线条刻画出花朵造型,金质象征着财富,运用粗丝线掐成粗链条,充分展现出金光灿烂、财大气粗。这一件件器物留给了人们关于宋代货主无穷的神秘想象。船上金器风格各异,有隽雅清新的,有异域且粗犷豪迈的,也有精致小巧的。这些金器有些出水于同一个银盒中,有些分散在淤泥里,有些成套存留在船舱中,这其中的缘故还有待将来的复原分析。南宋首都南移,沿海港口多,中外交流频繁,外籍人士众多,是多元融合的社会,故金器制作会受到多方的影响,如西方波斯文化、北方草原风格和东南亚文化等,形成既有朝代特色也有异国风情的器物。展望古今,古代金银器制作工艺,锤揲、錾刻、炸珠、镶嵌、花丝工艺等,一直传承至当代,且依然大放异彩,现今器物的造型也一脉相承。
参考文献
[1]谭前学.唐代金银器的外来元素[N].人民日报海外版,2010-04-09.
[2]许明.南宋金银头饰的艺术特色及其审美[J].电影评介,2012(7):90-91.
[3]中国美术全集编辑委员会.中国美术全集——工艺美术编10金银玻璃珐琅器[M].北京:文物出版社,1988.
[4]周卫星.宋代金银器高浮雕凸花和立体装饰[J].装饰,2009(5):80-81.
[5]扬之水.中国古代金银首饰[M].北京:故宫出版社,2014.
[6]谢涛,丁武民,周静.成都市彭州宋代金银器窖藏[J].文物,2000(8):4-20.
[7]王元林,肖达顺.“南海Ⅰ号”宋代沉船2014年的发掘[J].考古,2016(12):56-83.
[8]申桂云,王怡威,刘博.北燕镂空山形金饰片制作工艺分析[J].辽宁省博物館馆刊,2006(00):495-499.
[9]杨小林.花丝工艺中的编织技术[J].中国文物科学研究,2006(4):87-90.
[10]崔学谙.北京地区出土金银器概述[J].首都博物馆论丛,2004(00):118-123.
[11]NancyTingley,王倩.菲律宾金器与东南亚贸易[J].美成在久,2016(2):100-105.
[12]Philippinegold:treasuresofforgottenkingdoms[EB/OL].https://asiasociety.org/new-york/exhibitions/philippine-gold-treasures-forgotten-kingdoms.
[13]丁勇.北朝金龙项饰[J].中国博物馆,2010(3):78.
[14]田仁孝,雷兴山.宝鸡市益门村二号春秋墓发掘简报[J].文物,1993(10):1-14.
[15]刘娜.串珠饰品及其在现代首饰设计中的艺术表现[D].北京: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1.
[16]陈洪波.汉代海上丝绸之路出土金珠饰品的考古研究[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1):133-137.
[17]胡淼.中国境内出土的西方金银器与金银币初探[D].北京:首都师范大学,2014.
[18]刘凤.图像的线索——中国汉代金银器研究[D].青岛:青岛科技大学,2016.
[19]扬之水.读物小札:金环[J].南方文物,2012(1):132-133.
[20]陈学爱.广东遂溪县发现南朝窖藏金银器[J].考古,1986(3):243-2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