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核心素养”角度对中美物理教材的比较研究与启示

2018-10-09 10:49宋丽颖
物理教学探讨 2018年8期
关键词:比较建构主义高中物理

宋丽颖

摘 要:本文从核心素养的角度出发,采取教材分析法和教材对比法对美国主流教材《Physics:Principles and Problems》和上海沪科版物理教材在概念建构、习题编排、实验设置方面进行了比较,并给出了针对我国教材在内容编排方面的建议和启示。

关键词:核心素养;中美教材;高中物理;比较;建构主义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6148(2018)8-0020-6

1 教材介绍

教育的变革和进步是赢得21世纪人才竞争的关键,而当代教育变革的主题是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

2014年3月,我国教育部发布的《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是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中首次明确提出“核心素养”概念,即“学生在接受相应学段的教育过程中,逐步形成的适应个人终身发展与社会发展的人格品质和关键能力”。在“核心素养体系”的整体框架基础上,提出高中物理学科的核心素养,共有四个维度:物理观念和应用、科学思维和创新、科学探究和交流、科学态度和责任。

从知识导向到能力导向,再到素养导向,体现了教育对“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回归,其变迁基本上体现了从“学科本位”到“以人为本”的转变。

在核心素养理念的引领下,许多发达国家的教育目标也发生着变革。在学科的知识技能之上,强调了批判性思维、决策能力、问题解决、自我调整等高阶认知能力,沟通、协调等社会技能,以及反省性思维、自律性、协作性、责任感等人格特征与态度,从其教材、课程标准中可见一斑。

基于以上考虑,本文选择中美两国高中物理学的一致开篇内容——“运动学”,从培育学生“核心素养”的角度,对中美两国高中主流物理教材,在内容编排、概念建构、习题与实验设置等几方面进行研究比较,以期针对“高考综合改革”背景下的物理教学提出一些个人的拙见。

美国教材种类繁多,为使研究更具代表性,笔者选取美国主流高中教材《Physics:Principles and Problems》(在美国使用率高达50%)以及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的高中物理教材(使用率基本覆盖全上海)作为研究范本。对这两种教材“运动学”部分内容进行了内容比较和分析。

具体内容编排见表1。

2 核心素养角度下对中美教材概念建构、习题编排、实验设置方面的比较

2.1 概念建构

从内容编排上看,美版教材与沪科版教材都采用“章—节”形式的结构,概念覆盖广度基本一致;编排都遵循对概念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的认识原则;在章节前都有导学(内容提要)部分,目的是为了帮助学生了解本章节将要学习到的内容。

不同之处在于,美版《Physics:Principles and Problems》在每一节的开篇部分,都有本节学习目标和该节“关键术语”,我们可以将之理解为该节的“核心概念”,便于学生在课堂学习时把握重点;沪科版教材特意将“质点”“参考系”“坐标系”“时间”“时刻”这些物理概念作为一些准备知识,美版教材没有专门讲述这些概念,而是在遇到问题时再及时补充,强调“做中学”。

此外,两本教材编排中最大的不同點在于:美版教材还十分注重物理概念的心理建构过程,从学生认知出发,精心为学生制作了通向更高认知的“脚手架”。如在每一节引入新的概念前都有贴近生活的“起步实验”“迷你实验”,通过请学生完成一些有趣的家庭小实验,将学生作为章节重要问题的共同参与者,而非旁观者,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即将学习的概念。

根据建构主义的理论:“建构过程有很多种,比如通过提供的知识信息与学生相关、对他们有意义;教材和教师可以给学生提供梯子,以通向更高层级的理解。但是学生必须自己爬梯子。”

我们看到,在美版教材《2.1运动的描绘》引入“机械运动”这一概念时,教材中出现这样一段话:“假设你正在家里读这本书,在开始读第二章时,你看了一眼你的仓鼠,发现他正坐在笼子的一角,过了一会儿,你又看时,它已坐在对角的饲料盘处了……可见,物体运动的描述,涉及位置、时间两个因素。换句话说,在描述物体的运动时,你需要回答何时、处于何地这样的问题。”这样的事例生动自然,活泼有趣,与学生的体验息息相关,自然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产生学习愿望。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

反观沪科版教材,相对于美版教材,教材学科逻辑性较强,注重知识的系统学习,知识点覆盖面较全,公式数量较多。但是,情景理论化过高,不够生动。例如,同样是引入描述运动物理量的概念,沪科版教材是这样叙述的:“我们把物体空间位置随时间变化的现象叫做机械运动。在自然界和社会生活中,物体做机械运动的形式是各式各样、千变万化的。”这样的叙述显然对于激发学生兴趣方面不够理想。

由此可见,在概念建构方面,美版教材在“努力创设能够激发学生好奇心,能够促使学生积极顺应的物理情境”较之于沪科版教材更胜一筹。建议沪科版教材中可以在章前适当增设本章的核心概念或思维导图,让学生学习时能够抓住重点和难点,高效学习;在情景引入和概念建构部分,更加贴近学生的生活体验,增强趣味性、合理性、现代性。

2.2 习题编排

笔者对比了对于“运动学”章节两本教材的题目数量与类型编排的相关数据,统计得到表2(不含例题)。

从题目数量来看,美版教材习题数量是沪科版教材的15倍之多!但课本上的习题数量并不代表着学生的实际练习量。

我们一直提倡“减负”,但作为一线老师都清楚,实际上课本上的习题量减小并不等同于“减负”。相反,正是由于课本习题少,学生不得不购买大量的课外辅导书,作为“第二教材”辅助理解概念和规律。而“第二教材”的编写水平参差不齐,让学生又陷入了更苦更深的“题海战术”之中。

因此,教材中设置大量习题,尤其是不少习题是紧接着设置在相关知识点学习之后,有利于学生理解概念规律。此外,在课后,学生也可以根据自身知识点的掌握情况,有针对性地进行训练,增强学习的自主性。而且,学生能够准确、高效地完成教材中布置的作业任务,也有助于提升其学习效能感。根据教育心理学相关理论:“学习效能感是学生对自我学习能力的认识和判断。它往往会受到外部反馈的影响。学生会根据一些外部指标对自己的学习能力进行评价和判断,从而使效能感发生变化。学习效能感强的学生更愿意付出努力去学习,因为他们相信自己有能力,也相信自己能成功。”

不难得出,课后习题的多样化、系统性呈现,有利于学生有效把握学习重点和难点,大量的丰富练习材料有助于学生有针对性地制定计划提升课业成绩,这些都有助于学生学习效能感的增强。此外,从习题本身内容分析,美版教材的大部分习题都是从学生生活的视角出发,涵盖了体育、文化、社会、信息等多个方面,非常关注物理习题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并有相当数量的题目与其他学科相互融合。

例如,第二章“单元测评”中,在“设计实验”类型的题目中,有一道题是这样的:“每当一辆红色摩托车驶过你朋友家时,他父亲很恼怒,因为他认为,法定的车速最快为40 km/h,而该摩托车超速了。设计一个简单实验,在这辆摩托车下一次经过你朋友家门口时,判断它是否正在超速行驶。”

题目情境来源于生活,用物理知识解决问题,又回归于生活,这就能够拉近学生与生活的距离。尤其是对于很多沉浸于“手游”“网游”世界的青少年来讲,现实生活中的物理问题能够激发他们的好奇心,在学习物理的同时,其决策能力、问题解决等高阶认知能力和沟通协调等社会技能也得到提高,更加符合目前核心素养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2.3 实验设置

物理是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物理实验是物理学习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于高中阶段的学生,好的实验可以提供丰富的感性认识,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分析、综合、对比、抽象、概括、判断、推理等基本能力。通過研究中美教材的实验内容、实验类型、实验数量,统计表格如表3所示。

表3 中美两版本教材“运动学”部分实验类型、数量的比较

从数量上看,中美教材在实验部分的比重基本一致。但在实验对学生基本能力的培养方面略有差异。两种教材针对同一物理问题的实验设计对比如表4所示。

通过以上对比,不难看出,从实验目的上看,沪科版通过本实验意在使学生通过测量、绘图,解决“自由落体运动是怎样一种类型的运动”以及“这一规律的数学公式表述是什么?”这样两个问题。注重原理与方法的运用。在实验器材(DIS——数字化信息系统)的处理数据环节则相对弱化,使用计算机代替学生处理复杂数据;美版教材本节实验的设计,更偏重于对中学生绘图、思辨、举一反三能力的培养,虽然对实验本身数据结果精确度要求不高,但是要能分析出误差产生的原因,和不同实验方法的方案优劣性,讨论交流实验结果,对生活中的自由落体现象的解释,进一步思考g与海拔、位置等的联系,这样一系列紧凑的环节设置,一则使得该实验与学生更亲近,二则在达成这些任务的过程中,也间接培养了学生的批判性、协作性、反省性思维。同样,从实验环节和示例来看,美版教材实验更强调“完整性”“安全性”“全员参与性”。这些都潜移默化地体现了核心素养所倡导的“树立物理观念”的维度。

3 比较后的启示

不管是《Physics:Principles and Problems》还是沪科版教材,都是基于因地制宜、因材施教的理念所编制的教材。

通过以上对于“运动学”概念建构的方式、习题的编制以及学生实验设计的对(下转第27页)(上接第24页)比分析,美版《Physics:Principles and Problems》对于我国沪科版物理教材有很大的借鉴意义。

如从教材结构上看,应该更加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物理是从生活中来,更要回到生活中去。尽量从生活中提取实验场景和素材,将可见的生活场景变成实验室,每天的所见所闻都写进教材。学生感受到物理不仅是好玩的学科,更是一门有用的学科,也增加了实验的可操作性。从习题设置上看,应该加入一些与其他学科相互融合的题目。从实验上看,应该借鉴其“完整性”“安全性”“严谨性”“全员参与性”的特点。

建构主义告诉我们:学生并非脑袋空空地来到课堂,应该把学生作为“已经具备了一定知识和经验的且在发展中的个体”来对待。根据现在核心素养所倡导的:学科本身的逻辑性固然重要,若只着眼于现在课本上的物理题目,而不将科学、现代信息技术和社会相互联系起来,培养出一个健全的、广博的、适应社会的人才,将会是不现实的。物理知识很重要,但是学习解决问题的能力更重要。

参考文献:

[1]林崇德.21世纪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研究[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6.

[2]林明华.高中物理核心素养的内涵与培养途径[J].福州基础教育研究,2016(2):4-6.

[3]戚静芳.中美高中物理教材中物理实验的比较研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3.

(栏目编辑 刘 荣)

猜你喜欢
比较建构主义高中物理
旁批:建构主义视域下的语文助读抓手——以统编初中教材为例
学好高中物理必须做好的四件事
借鉴建构主义思想培养财会专业人才
高中物理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研究
高中物理实验
同曲异调共流芳
中日足球后备人才培养体系比较
张爱玲的《金锁记》与居斯塔夫?福楼拜的《包法利夫人》比较研究
托福听力指南:如何搞定“比较”和“递进”结构的讲座题
新形势下高中物理高效课堂的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