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娜
(上海秉仁建筑师事务所,上海 200080)
清华大学柳冠中教授在一场名为“从造物到谋事”的演讲中指出:“设计是一种智慧,是一种思维方式”。思维是一种认识,是一种意识。但随着年龄的增长,人们会逐渐依赖自己的惯有认知,这个时候,就容易产生定势思维,甚至陷入偏见思维,出现思维障碍。当人的判断仅仅依赖经验趋势时,往往就会缺乏创新思维。对建筑师来说,这意味着设计将变得一成不变,没有新意。
创新思维的障碍主要有两大类:一是偏见思维,二是定势思维。可以说,偏见思维中的经验偏见以及定势思维中的惰性思维,是最多阻碍设计创新的两大思维方式。
经验偏见是指大胆的想法受经验的束缚而偏离其轨迹的现象。例如,在设计工作中,当我们拿到一个办公塔楼项目,往往会根据以往的经验,从矩形平面来分析基地的布局和容量;在做造型的时候,经验告诉我们规整的轮廓最节省造价,于是就出现了一个又一个由不同外表皮包裹的矩形盒子。作为设计前端的建筑师尚且凭经验行事,那么设计上的创新由谁来实现。现实工作中,类似的情况还有很多。一个项目从设计到落成,需要经历很长的周期,如果不能在经验之余,去不断创新,那建筑物就仅仅是市场上的又一个复制品,这导致建筑也许在投入使用的那一刻就落伍了。这肯定不是建筑师希望看到的结果。设计成果的历久弥新,离不开设计前期的创新思维。
定势思维中的惰性思维,是指人们习惯于用老的眼光来看待新的问题,用旧的概念去解释新的现象。当我们谈论一个高层住宅建筑时,脑海里往往呈现的是,连续的水平阳台环绕整栋建筑,用垂直线条来强调高层住宅的纵向造型骨架。但是,这些传统的高层住宅造型手法在马岩松设计的梦露大厦里都不见了(见图1)。整座高层建筑在不同的高度旋转起来,不同角度对应着不同高度的景观视觉感受。而马岩松设计的另一个作品“胡同泡泡32号”(如图2所示)以超现代的未来主义表现手法为老北京四合院注入了新的活力。对如何保护和改造利用功能已经落后陈旧的四合院,提供了一个极具创意的设计思路。经典的传统肌理搭配趣味十足的金属细胞泡泡,让旧的建筑焕发了新的生命。人们踱步在古老韵味的庭院里,看到的却是一个极具梦幻的科幻世界。历史、自然和科技未来,并存于一个小小的四合院空间,让人感受到了四合院仿佛变身为一个新生的生命,并且好似来自外太空。设计把城市旧建筑保护者的目光从那些大型纪念碑式的建筑移开,而开始关注人们日常生活的改善和社区生活的重建。这种创新建筑带来的社会意义远远大于建筑本身的价值。
提到创新思维,扎哈·哈迪德(Zaha Hadid)是一个不得不提的人物,她被称为建筑界的“解构主义大师”。这一光环主要源于她独特的创作方式。她的作品大胆运用空间和几何结构,反映出都市建筑繁复的特质。
艾尔克格罗夫城市文娱中心流畅的曲线设计将“城市”和“运动”两个主题,通过生长的容纳城市功能元素的外壳紧密联系在一起(见图3)。维特拉消防站被设计成倾斜的几何线条,墙面的倾斜、屋顶的曲线,或规则或扭曲,不稳定的变化动感和结构的分解形态充满了美感(见图4)。上海凌空SOHO在四栋办公楼之间打造了如峡谷般的公共广场,极其复杂的内部空间构思充满了创意,流线丰富的外观,给人以蓄势待发的动感(见图5)。北京望京SOHO以流线营造极强的动感,办公建筑不再是刚硬的矩形街区与街区之间的空间,而是通过可塑的、圆润的建筑体量的相互凝结、融合、分离创造了一个连续而共同进化的形体以及内部流线的连续运动,建筑外观展示了连续流动的深度空间(见图6)。
她被称为当今最疯狂的建筑师,以夸张的解构主义风格引领了新时代的建筑潮流,她的设计风格体现了强力的未来与科技感,设计作品几乎涵盖所有的设计门类。以“打破建筑传统”为目标的哈迪德,一直在实践着让“建筑更加建筑”的思想,于是才会有超出现实思维模式的、突破式的新颖作品。虽然她的很多作品由于可实现度低至今仍留于纸面,但她勇于打破传统观念的束缚,完美诠释了突破与创新的真谛。
扎哈这种运用在各种设计领域的标新立异的形态处理已经改变了我们观察和体验空间的方法。这种设计精神就是突破固有思维的创新设计精神。抛开部分作品的争议,扎哈精神无疑是值得每个设计师借鉴和学习的设计态度。
设计师应该尝试对自己的设计习惯和设计思维进行反思。以建筑设计为例,设计往往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做设计本身,强调功能和造型的匹配;第二阶段,强调造型的标新立异、强调主义、强调风格;第三阶段,没有造型、没有主义、没有风格。设计不是重复,也不是哗众取宠,设计的最终目的是服务于生活,先把惯有的经验抛开,这样完成的设计才会有社会性和责任感。
如今,地产、设计行业呈现出放缓发展的趋势,也许就是这种缓慢的状态,反而让设计师自我反省,放下经验和过去,寻求创新,探索真正符合生活的好设计以回馈大众,设计最终还是回到是否能打动使用者,而不是单纯地复制经典,崇尚流行。好的设计产品和艺术品是一样的,给人带来的不仅仅是功能上的价值,还有精神上的享受。创新的设计,甚至可以引导和改变人的生活方式,可以在具备实用功能的场所里融入先进的理念,带一点精神进去。这是一个创新设计对生活方式潜移默化的转变。在建筑设计中,从适应生活,到贴近生活,再到寻找理想的生活方式、生活的本质,设计创意都是为生活服务,这应该是设计师的目标。
过去几十年,我们的城市建设响应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口号,快速借鉴和照搬发达国家的建筑技术和风格,现学现卖。西班牙式、古典主义风格的住宅产品大行其道;各类古镇开发如火如荼;模仿北、上、广的CBD模式走向“大趋同”。放眼中国城市,会发现置身于林立的钢混世界,千城一面、大同小异。回头看看著名的法国玻璃金字塔,当密特朗总理将贝聿铭请到巴黎,主持卢浮宫扩建工程时,法国人对建造一个玻璃金字塔的设想表现出空前的反对,被认为是对传统的破坏。而贝聿铭的设计出发点是“让更多人来欣赏卢浮宫这座杰出的作品”,他相信一座透明金字塔可以通过消隐的方式来表达对旧建筑的敬意。如今,玻璃金字塔亦成为了经典,人们愿意承认,它使“过去和现在的时代精神缩到了最短距离”,建筑做到了隐匿地把历史拽到现代中来。这样的创新设计具有里程碑意义。
当下中国正处于发展的转型期,需要我们这些建筑师静思自省,稳中求变,站在社会、历史、文化的层面,回首过去,尊重历史,弘扬文化,智慧型传承,而不仅仅是无休止地重复和满足于各种“水土不服”的风格,丢掉了创新精神,也丢掉了社会责任。在设计初始,我们就应该放下惯性思维,抛弃惰性思维。设计是动态的,需要在传承中有新的创造,根据当下人们的实际行为不断变化并假设人们未来的需求方向,去创造崭新的设计。不要仅仅通过我们的记忆去创建一个经验的世界。打破固有思维做创新设计,摒弃设计中的偏见思维与定势思维。“对世界充满好奇,对自身充满好奇,对设计对创作充满兴趣,然后又不断反省自己的能力,不断审视自己的能力,在机会中锻炼自己的能力,这,才是完美的设计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