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春华,梁宛玲
(惠州学院 数学与大数据学院,广东 惠州 516001)
大部分的大学新生都是通过应试教育训练和非自主学习进入到了大学校园。这种教育与学习方式对大学生进入大学校园后的学习方式有着重大的影响。由于长期受灌输式应试教育的影响,多数大学生的学习方式单一,相当多的高校学生都持有记忆知识的学习观,使用表层的学习方式,从而影响了他们的学习质量。大学生或多或少会存在课前对预习不重视、上课时不好好听课、偷偷玩手机或直接逃课、课后没有好好巩固所学的知识、经常抄袭作业或者是不交作业、考试前就临时抱佛脚等这些问题。一般情况下,通过这些方式学习的同学很容易出现挂科的现象。已有研究表明,“直接影响学习状况的就是学习方式”[1],“不同的学习方式与学习结果之间,二者存在着十分紧凑的联系,即大学生的学习方式对其学习质量具有决定性的影响”[2]。
以惠州学院数学与大数据学院学生为研究对象。
通过问卷调查,旨在对当前大学生的学习方式进行初步认识,了解影响当前大学生学习效果的因素,以及能为改善大学生学习方式提供可操作性的策略建议。本研究调查目的有如下:大学生课前课后是如何进行学习?他们的学习成绩是怎样的?他们的学习方式又是如何影响其学习成绩的?学习效果又是如何?
编辑好问卷调查表发布在问卷星网上,将网址及二维码发放给惠州学院数学与大数据学院四个年级三个专业各班级。共收回415份问卷,其中2014级19份,2015级116份,2016级114份,2017级166份;其中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237份,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76份,应用统计学专业102份;三个专业占女生324份,男生占91份。
笔者对惠州学院数学与大数据学院的3个专业收集的415份大学生学习方式调查问卷进行了分析。本文的调查对象是数学与大数据学院的学生,这并不能反映惠州学院全体学生学习情况,但可以作为了解大学生学习情况的一个参考。
问卷中的一些问题与得到的数据向我们反映了惠州学院数学与大数据学院学生的一些学习方式。以下就课前、课中与课后三个方面进行论述。
众所周知课前预习对学生的学习成绩有着重要的作用。首先课前预习可以让学生听课不再被动地跟着老师走,使学生可以针对自己的不足的方面进行学习;其次课前预习可以提高学生的课堂学习效率,使学生专注于听取老师讲解自己预习时没有理解的知识点;最后课前预习还可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为以后的终身学习奠定基础。通过表1我们可以清楚了解到数学与大数据学院学生的课前预习情况:从不预习和基本不预习的学生占了调查人数的39.28%,会对将要学习的知识全部认真预习的学生只有4.82%。前面已经提到了课前预习的重要性,那么在课前不预习的大学生的学习效率以及学习效果很可能会比在课前进行预习的大学生要差。课前不预习就没办法跟上老师讲课的节奏;课前不预习在面对老师讲述的大量的知识点时就会不知所云;课前不预习就会降低自己的学习效率。由此可见,作为一名大学生,在学习一些重要的基础的知识的时候,若是没有进行课前预习,他们的学习效果将会如何。
表1 课前预习
通过表2可以看到数学与大数据学院学生的出勤情况:在415人中,全勤跟有事请假的学生占93.73%,出勤还是很好的,大部分大学生会在有紧急情况的时候向老师请假,这体现了这部分学生遵守纪律、尊重老师,不会轻易缺勤。但仍有部分学生会出现逃课的情况。另从表3课堂上的听课效果来看,有将近80%的大学生是可以听懂老师上课时所教授的知识点的,只有20%的大学生则是听不懂的。我们可以想一想:这些选择了逃课或着是表示上课听不懂的同学是觉得他们所学的课程有难度还是老师的讲课吸引力不足,抑或者是学生自己不专心听甚至是不想听课呢?
表2 出勤情况
表3 课堂上的听课效果
通过分析艾宾浩斯遗忘曲线得知:复习的最佳时间是学习知识后的1-24小时,最晚不超过2天,在这个时间段内稍加复习就可恢复记忆。过了这个时间段因为已经遗忘了所学知识的72%以上,所以复习起来就“事倍功半”。在复习功课时,有时感觉碰到的好像是新知识似的,这就是因为复习的间隔太长了的缘故。通过表4课后复习及课后作业情况我们可以清楚看到:有三分之一的学生在课后都没及时进行复习,而且他们会在交作业前夕才突袭完成作业或者周末集中完成作业;40%的学生偶尔课后会及时进行复习;每次课后会及时复习并完成课后作业的学生不到25%。因为大学不同于高中每天都需要交作业,在大学一般都是一个星期或者是两个星期才交一次作业,这使得大学生不能自主地保持高中那种在当天学习就及时进行复习并完成作业的习惯。由于经常拖到周末才进行复习,忘记在课堂上老师提到的重点与难点、忘记一些解题的技巧,这就降低了自身的学习效果。
表4 课后复习及课后作业
通过问卷得到表5对待作业态度分析得到:不到三分之一的大学生做作业是独立完成的,近一半的学生是边做边看答案,可以看出学生对于自己的学习不够自信,抄袭作业现象还是很严重,占调查人数的五分之一。通过表6发现大学生在学习上遇到问题时,主要的解决问题的方式,大学生主要是请教他人,占调查人数的69.4%,无论这部分学生是因为经过自己独立思考未能解决问题才请教他人还是直接就请教他人,他们都拥有一种对疑难问题的求知欲,这是难能可贵的。遇到问题时选择自己独立思考解决的学生有98人,不到调查人员的四分之一。学生愿意独立思考是一件值得赞扬的事情,因为独立思考意味着这些学生已经掌握了大部分的知识点,有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表5 对待作业态度
表6 学习上遇到问题时,主要的解决问题方式
通过表7分析惠州学院数学与大数据学院学生对待期末考试的态度及其他们的成绩可以得到:学习成绩优秀47人当中他们对待期末考试的态度大部分都是平时积累加上期末复习或者平时勤于复习总结;而成绩为良好的144名学生,其中他们大部分都是注重平时积累加上期末复习,其次是平时不总结突击复习,最后是平时勤于复习总结;在成绩上为中等的学生有166人,平时积累加上期末复习占一半左右;成绩为差的学生中突击复习的学生占了一大部分。由此可见,对待考试的态度与大学生的学习成绩是有关联的,平时不复习不总结的大学生在期末考试中取得的成绩大多数都是中等或以下的。大学生想要在大学数学的期末考试中取得良好或以上的成绩,他们就要端正自己的学习态度,在平时就要对所学的大学数学知识进行积累,期末也要进行复习。
表7 对待期末考试的态度及期末成绩
对问卷的数据整理得到表8,分析得出:有315人认为自己努力不够是影响学习的因素,有205人则认为个人基础太差难导致自己没学好大学课程,有184人觉得课堂吸引力不足,老师讲解不清,课堂枯燥影响自己学习效果的,有130人是因为自己对所学专业没有兴趣才导致自己没有学好大学课程,也有不少人认为影响学习的因素是社团工作太多、没有时间、沉迷网络等。根据鲁迅先生曾说过:“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只要愿挤总还是有的。”这句话可以知道,有很多时候并不是我们真的没有时间去做一些有意义的事情,而是自己在为不做这件事情找借口,毕竟一个人不可能一天到晚都要去兼职工作,忙到完全没有时间去学习。大学生影响学习的主要分为内因和外因两个部分。内在影响因素分别为大学生对所学专业兴趣不浓厚、缺乏学习主动性以及缺乏好学精神。所学课程内容过难是大学生学好的外在影响因素。
表8 影响学习的主要因素
对问卷的数据整理得出表9学习方式,大部分学生还是喜欢课堂学习,这也就是出勤率较高的原因所在,对课题学习、书本学习、实践学习还是很受学生欢迎的,都是占所调查人数的一半以上。
表9 学习方式
从小我们就听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一个人,无论做什么事情,只要是这件事情是他感兴趣的事,他就会非常愿意去做,即使过程再苦再累,遇到重重困难,他都会心甘情愿去做。如果一个大学生对自己所要学习的知识一点兴趣都没有,他们就不会投入较多的时间去学习这些对自身专业需要用到的知识,这就影响着他们的学习方式。前面表1显示:超一半的学生对学习是比较感兴趣的,感兴趣的同学就会主动预习,而不大感兴趣和完全不感兴趣的学生共占近40%。推断得出,对学习大学课程兴趣不大的大学生,他们在学习上投入的时间会比对学习大学数学有兴趣的同学少,在面对数学难题的时候他们会比有兴趣的同学更容易放弃独立思考或选择直接抄袭别人的答案。另外,众所周知一个人在对待学习上没有投入足够的时间和精力,他是很难掌握好所要学习的知识点。只有对学习大学数学有兴趣才能让大学生愿意把自己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学习中去,只有这样他们才能有机会把这一门课程学好。但是现在还有将近40%的大学生对学习兴趣不大,该如何改变这一现象?这既需要学生想办法找到一个提高自己学习的兴趣点,也需要教师想办法提高课堂吸引力,让大学生对将要学习的这些知识产生兴趣,从而改善大学生的不良学习方式。
现今,大部分地方院校大学生学习积极性并不高,这些大学生缺乏学习数学的主动性。部分大学生是完完全全跟着大学的课程设置和老师教学进度进行学习的。在课堂上只有小部分的大学生会主动地参与到老师所提出的问题中,而大部分大学生则是在老师点到名字才会参与到课堂上老师的提问中。
通过问卷的数据整理得到表10与教师沟通交流情况,经过分析得出:只有4.58%的学生是会经常主动与任课老师进行交流的,有54.46%的学生会偶尔和老师进行交流,还有40.97%的学生是没有和任课老师进行交流的。虽说在大学的学生与任课老师除了在上课的时间可以见面外,其他时间几乎很少可以见面,但是还是有部分老师在不用上课的时间会在办公室批改作业或备课,甚至是只要学生有问题想要找老师,学生是可以直接打电话与老师约好时间在办公室让老师进行答疑的,但是在调查中却有那么多的大学生没有与老师交流过。由此可见,大学生在学习上缺乏主动性。
表10 与教师沟通交流情况
另外,从表11每天课外学习时间可以看出:有77.11%的调查者每周在课外学习大学数学的时间不到二小时,13.25%的调查者的学习时间在2-3小时左右。从表11的数据可以看出大部分学生在课余时间花在用来完成老师所布置的作业,根本无法将这些时间投入自我提升训练中。也就是说除了在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这方面投入自己的课余时间,大部分大学生不会将自己的课余时间主动投入到对所学过的知识进行复习、对将要学习的课程进行预习以及对一些有趣的知识进行更深入的研究中。从大学生每周课外学习的时间投入这个方面看也能反映出大学生缺乏学习大学的主动性。
表11 每天课外学习时间
通过分析表12对待批改作业的态度发现:有40.71%的调查对象老师批改作业后只看一下对错,很少纠正错误,这就可以看出学生对于作业对错不在乎,没有想着为什么错了,错在哪?也有52.29%学生是每次都看并及时纠错的,可以看出这部分学生是好学的,是想学习的。通过表13每周除了作业,根本不做练习题有44.34%,也就是说他们除了完成平常老师所布置的作业外就不会自己寻找题目进行练习了;有39.52%的学生的练习量是每周在10道题以下。从表12表13由此看来学生缺乏一种好学探索的精神,他们不会在课余时间多做练习,使自己真正地掌握自己学过的知识点;也不会想要通过做练习来发现自己所存在的问题,然后再通过自己的努力把问题解决;甚至都不愿意订正作业错误。
表12 对待批改作业的态度
表13 每周自行做练习题
通过表14发现:有近12.05%的人没有阅读过与课程有关的书籍或网上资源,有近80%的人是一般只看习题解答或者是甚少看与数学课程有关的书籍。通过这些数据,我们了解到,大部分学生都没有主动去阅读一些与课程相关的参考书或资料,有也是停留在看习题解答这里,他们没有想要通过阅读资料学习更多的知识来增加自己的知识积累量。
表14 阅读与课程有关的参考书或网上资料
通过表15大学课程困难度数据得到:有近90%的调查对象表示对所学习的课程都存在或大或小的困难。只有10%的学生表示没有困难。
表15 大学课程困难度
大一新生处于高中生转变为大学生的过渡期,课程繁忙而又迷茫未来;大四毕业生处于迈向社会阶段,属于学校“边缘化年级”,学校也更关注学生的就业问题,导致学生更是无心学习。大部分地方院校教学都是以课堂讲授为主,对大学生掌握概念及基础知识十分重视,老师上完课就走人,学校都要等到期末的时候才会对学生进行学习效果考察。这样一来就会使得大学生在非期末考试的时间缺少一种学习紧迫感,就会出现以下现象:在课前他们很少会预习将要学习的知识内容,在课堂上他们会存在对老师所讲述的知识听不懂、不能理解的情况,在课后他们会存在着或多或少的作业抄袭问题,有一部分大学生甚至会在期末考试前夕挑灯夜战地把考试所涉及的知识点给背下来,以此通过期末考试,等到考试结束后他们就会把这段时间背下来的知识点忘得一干二净。大一下来发现期末突击复习也能通过考试学生学习积极就更不高了。因此想要改进他们的学习方式,首要任务就是转变他们的学习观念,提高学习方式认识。让学生从“要我学”变成“我要学”。一门课程能不能让学生主动去学习,与里面的知识是否有趣,授课老师如何讲授息息相关。授课老师的使命不单是传授课本内容,应关注大学生学习方式,教师与学生进行学习的联结,促进学生发展,树立科学的学习观,更有效地选择运用学习方式[3]。
大部分地方院校对大学生学习的评估方式还是以考试这种评估方式为主。考试的目的是为了检查学生学习到的知识的多少,为了评定他们的学业等级,这属于一种终结式的评估方式。这种评估方式有一个弊端就是它只要求学生在考试时写上一个正确的答案,这个答案也许是学生自己已经掌握得,也可能是学生通过死记硬背记下来的,在考完试之后,后者就会迅速遗忘这些知识点。学生也就不愿意花时间进行探究学习、自主学习、体验学习、合作学习。因为在部分学生看来,这些新的学习方式对考试没有帮助,反而会影响自己的学习成绩[4]。这样看来,考试这种学习评估方式的含金量并不是非常高。因此想要改进大学生这种考前临时抱佛脚的学习方式,我们就要改善学习评估方式。改善的方式有多种:在平时教师可以适当增加一些不同的考核方式。例如小组做课题研究,每个人独立思考不同的题目,尝试小组合作备课讲课等。而学生所做的课题最好是网上没有直接的参考答案的,这样可以确保让学生尽量多的独立思考与学习。老师可以邀请学生到讲台上对接下来所要学习的较为简单的内容进行讲解,学生讲解完之后还可以邀请其他学生对这一小节课进行“评课”。对于一些师范技能课程或者实践操作性强的课程教师还可以通过平时对学生的观察,等到学期结束,如果学生有进步就可以给予学生相应的评分。这样做可以使得学生认真对待所学的知识,他们会提前进行预习以及思考这些知识,在讲台上讲课可以锻炼他们的组织能力以及口头表达能力促进他们独立学习的兴趣。如此一来,细化了评估的方式,让评估的内容成为学生学习的一部分,以此改进学生的学习方式。“创建一套公平合理详细的考核评价体系,对提高推动学生学习方式有至关重要的作用”[5],而不再是平时成绩跟期末成绩“三七开”、“四六开”格局。
学习方式有很多,而公认的好的学习方式大致表现为:在课堂上可以听出老师所讲课程内容的重难点,会用自己的方式做简易的笔记,把老师的笔记变为自己的;在课前课后可以做到“四先四后”,即先预习后听课、先尝试回忆后看书、先看书后作业以及先理解后记忆;可以利用课余时间充分学习,会针对所学的知识提出问题并与同学交流讨论,会阅读参考资料对所学知识进行拓展。另外,学习没有捷径,保证做题的数量与质量是学习的一个方式。简而言之就是多提问、勤思考、好动手、重归纳、能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