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机电工程学院,山东 青岛 266580)
在钻井中使用涡轮钻具,可以大幅提高钻井速度、缩短建井周期,降低钻井成本。涡轮钻具中最主要的工作部件是涡轮定子和转子,涡轮定转子叶栅的水力性能决定了涡轮钻具的性能,而叶片截面型线的造型设计在涡轮叶栅的设计中最为重要。因此,建立涡轮叶片的参数化模型是对叶片进行优化设计的前提和关键。张晓东等[1]利用三阶Bezier曲线和Turbosystem系统建立了一套涡轮钻具叶片参数化造型、性能预测及优化设计的数值模型;贾雷等[2]利用de Casteljau递推方法求出涡轮叶盆叶背的4个控制点,结合三阶Bezier曲线实现对涡轮叶片的造型;A.Mokaramian等[3]利用流体力学软件CFD对小尺寸涡轮钻具的性能进行分析,证实叶轮采用非对称叶型可满足小尺寸连续管钻进深层坚硬岩石。C Vessaz等[4]采用了包括几何建模、网格生成,CFD模拟和遗传优化的设计方法,提出了一种新的涡轮叶片设计和制造方法。
Bezier曲线造型得到的型线受控制定点影响,进而影响涡轮叶片的水力性能。针对控制点选取这一问题,本文对涡轮叶片型线的参数化模型进行推导,利用计算流体力学方法对ø127 mm涡轮进行数值模拟并结合试验数据验证数值仿真手段的可行性,再利用正交试验[5]的方法以叶片形状控制参数为因素,以涡轮的转矩和效率为指标,对叶片型线进行优化设计。
Bezier曲线[6-7]是一种应用广泛的逼近曲线,其参数多项式可以表示为如下形式:
(1)
(2)
Bezier曲线的切矢性对实现二维叶片叶型角的控制非常方便,非常适合涡轮叶片型线的参数化造型设计,通过调整控制定点的坐标可以很方便地修改曲线形状。
涡轮叶片主要参数[8]如图1所示:叶片入口结构角β1k、叶片出口结构角β2k、进口前缘边楔角(前锥角)φ1、出口后缘边楔角(后锥角)φ2、轴向弦长(叶片高度)S、进口前缘半径r1、后缘半径r2和叶片安装角(叶片弦线的倾角)βm、叶栅距T。
图1 涡轮转子叶片参数
以涡轮转子叶片进口边为轴建立图2所示坐标系,叶片进口圆O1与y轴相切,设切点为d,出口边与出口圆O2相切,切点为k。L为叶片弦线,点f、h分别是弦线L与叶片进口圆O1和出口圆O2的切点。点H是叶盆曲线在起始点C点和终止点E点切线的交点,点G是叶背曲线在起始点B点和终止点D点切线的交点,由于点C,E,B,D是衔接4段曲线的过渡点,在涡轮叶型设计中,要求涡轮叶片型线无曲率突变,所以直线HC和直线HE同时也分别是叶片进口圆O1和出口圆O2在点C和点E处的切线,同理,直线GB和直线GD同时也分别是叶片进口圆O1和出口圆O2在点B和点D处的切线。
图2 涡轮转子型线计算坐标系
点M1的坐标为
(3)
点M2的坐标为
(4)
点N1的坐标为
(5)
点N2的坐标为
(6)
1) 叶盆曲线的贝塞尔方程。
取点C、点M1、点M2和点E作为叶盆曲线贝塞尔方程的控制顶点,叶盆曲线型线方程为:
(7)
式中:t∈[0,1]。
2) 叶背曲线的贝塞尔方程。
取点B、点N1、点N2和点D作为叶背曲线贝塞尔方程的控制顶点,叶片叶背曲线的型线方程为:
(8)
式中:t∈[0,1]。
(9)
式中:r1为前缘半径;(xO1,yO1)为点O1坐标。
(10)
式中:r2为后缘半径;(xO2,yO2)为点O2坐标;S为叶片轴向弦长。
式(7)~(10)共同组成了涡轮叶栅叶片三阶贝塞尔曲线型线方程。叶盆叶背曲线的控制点坐标M1、M2、N1、N2由α,β,γ,μ决定,通过调整这4个形状控制参数,即可获得不同形状的叶盆叶背曲线。
以上方程以涡轮转子叶片为例推导而出,对于涡轮定子叶片的型线,完全可以利用该方法进行推导。对于冲击度系数[8]为0.5的涡轮,定子叶片和转子叶片的结构参数和形状完全相同,使用时转子和定子互相对称,互成镜像。
利用VB编制三阶贝塞尔涡轮型线设计软件,实现计算机辅助设计。令α=β=γ=μ=0.2,以如表1所示设计参数[9]为例。设计结果如图3所示。
图3 涡轮叶型设计界面
涡轮叶片型线曲率分布如图4。由图4可以看出,叶片吸力面和压力面曲率变化平滑,没有出现突变现象,叶盆曲线曲率峰值约为0.3~0.4,叶背曲率峰值约为0.4~0.5,两条曲线的尾部曲率变化缓慢平滑,叶片表面的曲率分布情况较好。
图4 涡轮叶片型线曲率分布
根据表1所示参数以及前文所述叶片型线,利用Solidworks软件对涡轮流道进行建模,并在ICEM-CFD软件中对其进行网格划分。
表1 叶片三维建模参数
为了减小流体在入口和出口边界与实际流动的差异,入口段和出口段均延伸2倍叶片高度[10-12]的距离,并采用结构性网格对这两段进行划分;考虑到涡轮定、转子结构的复杂性,采用适应性强的四面体网格对其进行划分,并对定、转子叶片边界创建三棱柱边界层网格,共计2 695 536个网格,模型如图5所示。
图5 涡轮流道网格划分
涡轮工作时,认为流体是连续且不可以压缩[1]的,在求解过程中,用纯水代替钻井液,设置入口边界为速度入口velocity-inlet(根据15 L/s的流量换算得到v=5.305 m/s),出口边界为压力出口条件pressure-outlet,定为一个标准大气压,采用k-ε湍流模型(湍流强度为3.77%,水力直径为20 mm)。转子所在流域设置为绕z轴顺时针旋转,其余流域均固定,流域之间的交界面设置为interface。壁面均为无滑移壁面条件,转子叶片壁面设置为moving wall,运动方式为相对于相邻单元区绕z轴转动,且相对速度为0。
本文研究涡轮在400~3 600 r/min转速下的工作流场,得到相应的仿真预测值,对其进行拟合得到涡轮性能曲线。为验证仿真模型可行性,以清水代替实际钻井液进行10级涡轮台架试验。考虑实际涡轮存在的容积损失[13](取0.8),试验流量为18.75 L/min。仿真数值与试验值对比如图6所示。
图6 涡轮特性曲线
由图6可知:
1) 仿真结果与试验值一致性好。由于实际试验存在的机械摩擦损失,试验转矩、功率、效率较仿真值低,压降则高于仿真值,误差都在可以接受的范围,可见此仿真模型用于涡轮性能的预测是可行的。
2) 工作液体密度和流量一定时,涡轮的转矩随转速呈线性趋势降低,效率随转速先增加后减小,呈抛物线型,在转速1 600 r/min左右达到最大值。
3) 涡轮工作在较低转速时,尽管转矩较大,但是水力效率较低;工作转速较高时,涡轮转矩和水力效率均较低。此涡轮工作在1 200~2 000 r/min范围内可以发挥良好的性能。
为研究涡轮内部流场状态,以涡轮平均直径(D=90 mm)截面为特征面,显示定子在不同转速下的压力、速度分布云图。以1 200、1 600、2 000、2 400 r/min为例进行分析,如图7~8所示。定、转子前缘受到流体冲击,产生高压现象;转子吸力面附近流速先增大后减小,在最大厚度附近达到最大值,压力变化与之相反;转子压力面附近流速变化较为平缓,压力先增大后减小,在尾缘处流速增加,出现低压区。
图7 不同转速下的涡轮压力分布
图8 不同转速下的涡轮速度分布
如图9所示,α,β,γ,μ的取值影响了叶盆叶背曲线的形状,从而对叶片的水力性能产生影响。考虑到这4个形状控制参数的组合数量庞大,本文采用正交试验[5]设计的方法对上文涡轮叶片的形状控制参数进行优选,实现对涡轮叶片型线的优化设计。以α,β,γ,μ作为正交试验的4个因素,分别用A、B、C、D表示,为保证涡轮形状控制在合理范围之内,取值范围均定义为0.1、0.2、0.3、0.4。
图9 叶片型线随设计参数值变化
根据涡轮的设计理论及实际工作情况,涡轮性能[14]由其输出转矩和能量转化效率衡量,因此以涡轮的输出转矩和效率作为正交试验指标。根据以上因素及其取值范围,参考正交表L16(45),选取其中4列安排这4个因素。
取1 600 r/min为本试验转速,除型线控制参数变化外,其余条件均不变,分别计算每组方案下的涡轮转矩和效率大小,结果如表2所示。
由表3和图10可以看出,因素γ的极差值最大,为1.429 8 N·m。其次是因素μ的极差值,为1.083 2 N·m,而因素α、β对转矩影响相对较小,极差值仅为0.21 N·m左右。故通过各因素的极差大小,可以得到形状控制参数对转矩影响程度的大小排序,即γ>μ>β>α。
由表4和图11可以看出,因素μ的极差值最大,为0.083 2,因素β、γ的极差值相近,而因素α对转矩的影响相对较小,极差值仅为0.023 7。故通过各因素的极差大小,可以得到形状控制参数对效率影响程度的大小排序,即μ>γ>β>α。
表2 正交试验方案及结果
注:A—α,B—β,C—γ,D—μ。
表3 转矩的极差分析
在转矩达到要求的情况下,优化的目标是追求更高的水力效率。综合转矩和效率结果,α对转矩和效率的影响均不太明显,选择A3作为最终设计值;β的转矩和效率优水平均为B1,因此选择B1作为最终设计值;γ对转矩影响较大,随着γ的增加,转矩下降明显,考虑到效率,选择C3作为设计值;μ对转矩影响和效率影响均较大,选择D2作为设计值,同时具有较高的转矩和效率。最终确定各因素的优水平组合为A3B1C3D2,即α=0.3、β=0.1、γ=0.3、μ=0.2,对此组合进行计算分析得到输出转矩为6.858 N·m,此时效率为0.737 1,较初始叶片对于一级涡轮的输出转矩降低了0.476 N·m,效率提高了3.1%。
图10 因素水平与转矩的关系趋势
表4 效率的极差分析
图11 因素水平与效率的关系趋势
1 600 r/min下转子叶片优化前后压力分布如图12~13所示。优化后吸力面和压力面压力曲线包络面积较优化前小,压力面和吸力面压差大,因此优化后的叶片输出转矩变小。但优化后的转子叶片顶部压力较优化前小,冲击损失小,且表面压力变化较优化前平缓,介质流过转子叶片后的压降小,水力损失小,水力效率高。
图12 1 600 r/min叶片压力对比云图
图13 1 600 r/min转子叶片优化前后压力分布曲线
1) 基于三阶Bezier曲线对涡轮钻具的叶片型线表达式进行推导,建立参数化设计模型,确定影响涡轮叶片型线的4个形状参数。对ø127 mm涡轮的流道进行实体建型,应用Fluent软件对涡轮模型进行数值模拟,并通过试验对比验证了其可行性。确定涡轮工作转速在1 200~2 000 r/min,可以发挥良好的性能。
2) 以1 600 r/min转速下的涡轮转矩和效率这2个主要性能参数为优化指标,将叶片的4个形状控制参数作为试验因素,通过正交试验的方法确定最终优化组合α=0.3、β=0.1、γ=0.3、μ=0.2。此时,涡轮输出转矩为6.858 N·m,效率为0.737 1,较初始叶片对于一级涡轮的输出转矩降低了0.476 N·m,效率提高了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