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析学校体育隐性课程

2018-10-08 06:33王乔亮蒋苏
体育世界(学术版) 2018年6期
关键词:隐性体育学校

王乔亮 蒋苏

约翰·洛克说过“心智不明的人做事情找不到正确的途径;身体衰弱的人即使有了正确的途径也无法取得进展……我敢说,平常的人之所以有好有坏,之所以或有用或无用,十有八九都是教育造成的。人与人之间所以千差万别,都是出于教育的不同。我们幼小的时候得到的影响,哪怕极其微小、几乎察觉不到,都会对一生产生长久而深远的影响…”。这位英国著名的哲学家从教育的角度不仅肯定了体育教育在人的成长中的重要作用,同时也指出了本文想要论述的能够“几乎察觉不到,都会对一生产生长久而深远的影响”的隐性课程在教育中的重要地位。

1. 概念分析

1.1 课程和体育课程

我国古代的“课程”实际上是“学程”,只有教学内容的规范,没有教法的规定;而近代“课程”则与“教程”相近,注重的是教学的范围与进程,而且这种范围与进程的规定,又是按照学科的逻辑体系展开的。鉴于目前课程过于“教程”化,其缺陷越来越明显,未来课程将向“学程”转化。(见表1)在英语世界里,课程(curriculum)一词最早出现在英国教育家(H·Spencer)《什么指示最有价值?》(1859)一文中,是从拉丁语“currere”一次派生出来的,意为“跑道”(race-course),根据这个词源,最常见的课程定义是“学程”。

表1 课程的概念理解发展

体育课程作为课程的下属概念,在学校教育中也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但是由于课程定义众说纷纭,体育课程定义也难以界定,在此,也把体育课程理解成为学生在学校体育教育教学和校园生活中的经验的总和。

1.2 体育课与体育课程

图1 体育课程与体育课关系图

体育课与体育课程虽只有一字之差,含义却完全不同。如果把体育课理解成为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教学单位,为了有效完成教学任务而形成的一种有利于教学活动开展的组织结构。那么,体育课程应该具有更深刻的含义,更广阔的外延,它的内容是所有与学校体育相联系因素所组成的课程系统,既具有学科的特性,又具有课程概念的特点;既包括了学生在体育课的教学双边活动中的学习经验,也包括在整个学校生活中的所有与体育相关的经历。

1.3 体育隐性课程与体育显性课程

作为体育课程的两个方面,体育显性课程向学生传递有形的体育知识和技术,学生的体验是有形的,是按照人认识客观事物的规律、按照体育教材的内在逻辑而编排进行的,以具体的体育活动而存在,以学生的认识活动为主;而体育隐性课程是相对隐藏起来的课程,对学生的影响是无形的、潜藏的,主要通过学校的教育与其他环境来发生影响,涉及的范围更加宽广,所有的体育物质文化、体育制度、非制度文化和体育教育中的人际关系等都属于体育隐性课程的范围。体育显性课程与体育隐性课程是学校课程结构中所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尽管体育隐性课程与体育显性课程从总体上来说表现出一种相对独立,各有侧重又相互补充、相互促进、相互联系和相互交叉的复杂关系,二者构成了完整的体育课程体系。

图2 体育隐性课程与体育显性课程关系图

2. 体育隐性课程的特点分析

既然理论界把体育隐性课程作为体育课程研究的一个重要角度,从一个侧面说明了体育隐性课程具有自己的特点,为了更好地把握体育隐性课程的作用机理,在这里对体育隐性课程的特点进行一定的分析与总结。

2.1 普遍性和溶解性的教育内容

这一特点,也可以说是多样性,体育隐性课程的影响可以说无处不在,涉及到学校体育教育的方方面面,包括体育课的实施方法、运动会和体育比赛的举办、体育教师的人格和教育行为等等,从时间和空间以及从一切可能的渠道,影响着学生,在同一个教育和生活环境中,不同的主体会解读出和体验不同的体育运动的意义,而这些意义往往又是超出体育教育者预料之外的,促进个体个性的成熟和对体育运动的认识和体验。普遍性和多样性的这一特点不免就对体育隐性课程的研究增加了难度,也增加了研究的范畴。

2.2 长期性和深刻性的教育效果

一方面,作为体育隐性课程载体的校园体育环境、体育传统、体育正规课程的意识形态,在一定时期是稳定的、持久的;另一方面,学生在长期的体育隐性课程的熏陶下,往往会形成某些稳定的个性心理品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态度、情感、价值观的体验是长期存在的,学生长期在体育隐性课程的“熏陶”下所产生的个性心理特征甚至会伴随一生。这一点正与目前所提出的“终身体育”的概念不谋而合,因此,更应该重视体育隐性课程所起到的作用。

2.3 两重性的教育结果和过程

体育隐性课程的教育影响可能是积极的、也可能是消极的。体育教师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应努力采用一定的教学艺术,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朝积极的方向发展,避免不利的因素对学生造成的消极影响。同时,对受教育者的影响主要表现为学生无意识的心理活动,而施教者对体育隐性课程的运用主要表现在有意识的心理活动。由于教育过程中两重性的存在,因此要求体育教师要进行有意识的运用体育隐性课程的功能,使学生在无意识中得到积极发展;而由于教育结果的两重性,我们就要用正确的和更新的眼光和角度来审视它的作用,要让它更好的发挥积极的作用。

2.4 隐蔽性和非强制性的教育方式

就像体育隐性课程表述的那样,他对学生的影响不像显性课程那样直接的,外显的,而是以隐蔽的方式对学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教育的痕迹不明显,不容易看到教育结果和教育过程,不带任何逆反性,不会产生任何被迫感,是深藏于体育显性课程背后,或隐蔽于学习活动的各种过程、细节、状态之中的。学生进行学习时,会不知不觉地接受隐含在各种情景和细节之中的体育隐性课程的影响。

2.5 易接受性的作用机理

现代心理学证明:人的理智和情感、有意识和无意识,是人们始终交织进行而又不可分割的活动。当这种活动处在最和谐的状态时,也就是人们的活动最顺利最有效的时刻。体育隐性课程正是建立在人们的认识是有意识的心理活动和无意识的心理活动相统一的这一心理学理论基础上的。由于隐性课程具有隐蔽性,这种特性使隐性课程具有某种潜在优势,也就是学生在获得显性课程的事实知识体系的同时,用一种潜藏于内心深处的摄取机制,“自觉”的接受了隐性课程的影响,它不带任何逆反性,这样,既有利于知识体系的顺利构建,也有利于非认识体系的成长。

2.6 无意识性和愉悦的教育过程

对学生来说,学校的实践活动具有发挥影响的某种潜在可能性,他们在从事一定活动的过程中,也就不知不觉地接受了隐含于其中的影响。在隐性课程中,学生进入角色的过程是自然而然地实现的,没有人向自己发出指令,他们的进入是无意识的。在愉悦的体育隐性课程中,具有寓教于情,寓教于乐的特点。因为体育隐性课程偏重于情意方面的学习,往往使学生在和谐的人际关系和优良的学校体育传统与风气以及融洽的体育教学气氛中,自觉地接受其影响。对学生的影响具有情感和非理性特点,不会导致学生的紧张、疲劳和紧张情绪。

3.体育隐性课程的存在层面及其因素分析

图3 体育隐性课程存在层面及因素示意图

随着隐性课程研究的不断展开,在许多学校已开展了以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为两大板块的课程结构改革,“就学校体育来说,也同样存在着显性课程和隐蔽课程,不能把学校体育课程仅限于可测的体育教学的狭窄范围之内。”通过分析,可以把体育隐性课程理解为以内隐的、间接的方式呈现的体育文化要素和学生学校体育经历的总和,现在对体育隐性课程的存在层面和要素进行一定的分析。

3.1 体育隐性课程内容的物质层面和因素

体育隐性课程的物质因素是体育隐性课程内容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学校体育赖以存在的物质基础,主要由学校内部的各种体育物质、物理因素构成,主要包括校园各种体育场馆设施和体育艺术雕塑、体育名言牌等,如学校体育场地、器材、设施、地理位置、时空关系。

3.1.1 体育设施

3.1.2 体育时空要素

能否合理的安排分配时间,对师生心理和生理都有很大的影响。有关研究者建议学校上午第二、三节课可用来安排较难学习的学科,下午则安排活动类的课程。体育活动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学生在运动中要承受一定的生理负荷,消耗一定的能量,因此体育活动的安排应考虑不宜在饭后即刻和临近空腹时安排。由此看来,合理安排学习时间是体育隐性课程的一项重要内容。体育学习是在一定的空间展开的,体育学习的一个特点就是动态性,它的空间范围相对较大,空间因素会对学生产生较大的影响,例如班级的规模、器材的摆放、教师组织活动的位置等等。

3.2 体育隐性课程内容的精神与心理层面和因素

体育隐性课程的精神与心理层面主要是有一些看不见、摸不着的无形的因素构成的,学生在学校体育生活中各种人际交往所形成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和行为方式都属于心理与精神层面。

3.2.1 人际关系方面

学校体育活动中所形成的各种人际关系和人际交往有着巨大的教育潜力。体育教育活动同其他人类实践一样,都是在交往活动中展开的。因此,通过体育活动建立学校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和谐的人际关系是体育隐性课程的重要内容。例如师生关系的处理是传授体育知识和技能的必经之路,师生关系是体育课程的中介,它的好坏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课程目标的完成,直接影响着体育教学是否能够顺利地进行。

3.2.2 校园体育精神文化

古时风峪驿道具有重要的交通作用,是晋阳古城西面来往商队或过路旅客的必经之路[12],周家庄古村在驿道上所处的位置极为重要,从晋阳古城西出太原,到这里可以补充粮草;从娄烦、古交东入太原,在这里可以歇脚打尖。重要的区位作用成为了周家粮铺院建造的主要驱动因素,周家粮铺院在驿道东段的北侧,视野开阔,可以登高远眺,防卫突发事件发生,驿道便利的交通条件,使得粮食的运输更为便捷。在驿道两边,窑洞分布集中,建筑密度大,根据对建筑遗迹的现场调查及对村民的走访询问,了解到村中原有两处大型商业建筑,一处是布料店,还有一处就是周家粮铺院。

体育隐性课程的精神因素比较复杂多样,主要包括学校、班级气氛中所形成的良好体育传统与风气,领导者的体育风格、体育教育理念,体育教师的人格魅力、体育教育中的心理气氛。校园体育精神映着深层的体育思想观念,是大多数人认可并遵循的体育价值取向和信念。因而,直接影响着主体的精神状态和体育观念,影响着学校体育指导思想和体育教学管理,制约着学校体育教育事业的进展。

3. 体育隐性课程内容的制度层面和因素

学校体育制度就是负责管理学校体育的领导机构和组织,以及由它们制定和实施的学校体育活动的准则和规范体系。它制约着学校体育的发展和改革,更加影响着学生在学校中的体育经历,因此,制度层面和因素也是体育隐性课程中的极其重要的内容。

3.1 学校体育制度文化

学校制度文化主要包括学校规章制度、学校机构体制、教师的职业道德规范、师生的行为准则等。目前学校已经建立的体育考试、体育达标、课外活动管理、运动竞赛管理、体育社团管理、体育教学管理制度体系,都是学校体育制度文化,是学校体育建设的经验总结和宝贵财富,反映了学校领导者和体育教师的体育观念与价值取向,都是体育隐性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由此形成的体育文化范围,对学生起着导向、约束、矫正、激励、整合与保障作用。

3.2 国家体育教育规章制度

在国家体育教育规章制度的角度,又包含在体育隐性课程之中的就应当是国家教育部所出台的所有与学校体育工作相关的文件,也包括体育法等体育教育行为准则。例如2002年国家教育部颁布了新一轮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还包括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健康第一”和“终身体育”等体育课程改革的重要理念。这些指导性文件虽然没有直接面对学生,但是却指导着学校体育工作的进行和课程改革的发展,是直接反映在学生在体育课和学校体育生活中所学习到的体育知识和技能,所养成的体育锻炼习惯上,因此,这些指导性文件也是体育隐性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

4. 体育隐性课程内容的教学层面和因素

4.1 在体育课堂教学过程中,课堂环境、教学组织、教法的选择与运用、师生互动关系、体育教材、教学内容,课堂气氛,教师心态与热情,教师课外体育活动参与度,教案与备课,成绩评价等都隐藏无数的教育影响因素,润物细无声的陶冶着学生的心灵,像一只无形的手操纵着学生的言行和思维。第二,课外教学活动泛指在正式课程与课堂之外进行的一切在教师指导下以发展学生能力和培养学生兴趣的活动,例如:课间操与课外活动课的设置,在教师的带领下进行的课外体育锻炼与比赛等,由于从事活动的环境、组织活动的方式、活动的目的等均不相同,必然会给学生带来一些非预期的学习经验。教学活动中教育者和被教育者依据已经理解和正在理解的体育观念、体育道德、体育制度和体育规则等,引导或制约自己的体育行为规范,选择与他人、与群体、与社会相适应的体育行为方式,并逐渐形成较稳定的体育习惯、兴趣和爱好。

4.1.1 教师人格与教学行为、领导方式

教师的教育态度和方式对于学生的学习态度,特别是对学生社会态度、价值观的形成有深刻的影响。勒温等人的研究表明,民主的、专断的、放任的三种不同的教育态度和教育方式,可能导致学生学习成绩、品德、人格发展的差异。另外,体育教师这一职业的示范性特点表现得更为强烈。体育教师的举止言谈、衣着仪表、个性特征、知识水平、兴趣爱好、教育观念、教育方式、行为习惯等无不作为个体文化以内因的方式传递给学生。

4.1.2 知识技能不同的传授形式:书面与身体

体育课程的形式即以传统印象中的身体教育为主,同时也离不开教科书—教材的应用,教材是从一定社会文化里选择出来的材料,是经过特殊筛选,并加以定式化、组织化的社会共同经验。在选择和组织的过程中必然会融进社会的主流意识,编者的价值观、情感、思想等东西。体育教材也不例外,如讲解语言、动作示意图的选择和教科书的结构编制,体现的多是模式化和程序化的重复。因此学生在面对体育知识技能不同的传授形式的过程中,总是在感受着隐含在其中的社会的、编者的认识与体验,那么在提到隐性课程时,也就不得不提出这一方面的因素,作为学生直观体验的部分,这一方面体育隐性课程对学生的影响也需要得到关注。

4.1.3 教学方法与形式

教学方法,是师生为完成一定教学任务在共同活动中所采用的教学方式、途径和手段的总称。体育教学方法是实现体育教学任务或目标的方式、途径、手段的总称。既包括教师教的方法,也包括学生学的方法,是多层面,多内容的。我国教学论学者吴杰教授说过:“教学方法的主要作用在于:传授知识、形成技能技巧;指导实践、发展经验、培养能力;提高教学效率;创造新的学习天地;影响世界观的形成”。在提倡“终身体育”的现在,也直接影响到学生体育观的形成。教师采用什么教学方法,都会以一定的形式潜移默化的影响学生学习体育知识技能的习惯和效果,因此,体现在体育显性课程中的教学方法和形式都会发挥一定的体育隐性课程的功效,在学生的课堂体验中的,默默的影响着他们。

5. 结论

在体育隐性课程理论提出之前,其作为体育显性课程的补充和延伸的作用就客观存在了,只是一直尚未被人们认识和总结而已,在学科中心课程论的长期影响下,学校体育更注重学科中心层面,即以体育课为主的技能技术的传授,其余诸如课余体育锻炼等只是作为体育课程补充和延伸,并未得到很好的重视。因此,当时体育隐性课程不可能形成自己的独立体系。这种状况在隐性课程的概念提出来后的很长时间内均没有得到改善和达到作为体育课的有力补充的效果。但随着教育发展,社会对教育的要求越来越高,教育内涵越来越丰富,这就要求人在获取知识的途径中要以更快的速度、在更广泛的空间发展,所以现实赋予体育隐性课程的责任就越显重要,因此体育隐性课程的研究与实施、发展是体现体育教育先进性的一大标志。

猜你喜欢
隐性体育学校
让“隐性课程”会说话
浅析书籍设计中的“隐性”表现
提倡体育100分 也需未雨绸缪
论高中语文隐性知识教学策略
我们的“体育梦”
学校推介
利用“隐性”圆,巧解一类题
谈体育实践课中知识的扩展
I’m not going back to school!我不回学校了!
体育一家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