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丹
(江苏省中医院溧阳分院放射科 江苏 溧阳 213300)
过去急性颅脑损伤诊断主要依靠CT扫描[1],但在实际临床中MRI已经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两种检测方法的临床比较也得到了较多的关注[2-3],本文主要对比分析核磁共振和CT对急性颅脑损伤的诊断价值,现作如下报道。
本研究对象为本院80例急性颅脑损伤的疾病患者,收治时间均在2016年1月至2017年12月期间,上述急性颅脑损伤的疾病患者均经CT和核磁共振检查确诊,其中部分患者经保守治疗、部分患者经手术治疗后再次确诊。随机将上述急性颅脑损伤的疾病患者分成两组,CT组患者有40例,MR组患者有40例。所有患者中男女患者的比例是1:1,年龄均在20岁至65岁间,平均年龄是45.8±1.7岁,患病时间在10分钟至720分钟间,平均时间是300.2±27.8分钟。
给予对照组中的急性脑损伤疾病患者只观察CT的检查结果。通过64排双源CT(购自德国西门子公司生产的SOMATOM Definition Flash系列)进行扫描,仪器的参数是:管电压设定为120千伏,管电流设定为320毫安。对患者颅底的检查,应将层厚设定为3毫米,层距设定为3毫米,并扫描6层;对患者颅脑的检查,应将层厚设定为10毫米,层距设定为10毫米,并扫描11层;其中将窗位和窗宽分别设定为40HU及90HU;给予研究组中的急性脑损伤疾病患者只观察核磁共振的检查结果。采用1.5T的核磁共振仪(购自德国西门子公司生产的Avanto系列)进行扫描,仪器的参数是:层间隔设定为2.1毫米,层厚设定为7毫米,矩阵设定为320×256,视野设定为23×26厘米。同时进行矢状位和横轴的动态扫查,横轴动态扫查的序列分别是T1Wl/SE、T2WI/TSE、T2WI/TIR,矢状是T1WI/SE。
观察CT、MRI两种诊断的方式对于急性颅脑损伤疾病患者诊断的准确率和特殊部位病变的检出率。
将CT、MRI两种诊断的方式对于急性颅脑损伤疾病患者诊断的准确率和特殊部位病变的检出率使用SPSS20.0软件进行数据处理。其中诊断准确率和特殊部位病变的检出率是计数资料,应采用卡方检验。若两组数据之间P值<0.05,则代表组间的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
(1)对照组中CT诊断条件下,大多数患者的颅脑损伤为复合型损伤,总结出其中硬膜下出血25例、硬膜外出血15例、脑挫裂伤22例,蛛网膜下腔出血28例,脑深部损伤2例,其总部位例数的准确率为83.64%;(2)研究组中MR诊断条件下,硬膜下出血30例、硬膜外出血10例、脑挫裂伤20例,蛛网膜下腔出血35例,脑深部损伤3例,其总部位例数的准确率为94.23%;(3)研究组总部位的诊断准确率明显高于对照组的总部位的准确率,P<0.05。如表1。
表1 两组诊断方法准确率的比较
如表2所示,核磁共振技术对特殊部位病变的检出率是94.23%,明显的高于CT技术的检出率,P<0.05。如表2。
表2 两种检测方法对特殊部位检出率对比
急性的颅脑损伤为临床外科的一种常见疾病,其严重程度决定了患者预后的健康程度[6]。
本研究发现,(1)CT诊断的准确率为83.64%,明显低于核磁共振诊断的准确率(94.23%),P<0.05;(2)核磁共振技术对特殊部位病变的检出率明显高于CT技术的检出率,P<0.05。总之,MRI与CT检测对急性颅脑损伤患者都有一定诊断意义,但MRI对于患者损伤部位诊断和特殊部位病变的检出率较高,值得广泛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