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阳静
(泸县人民医院 四川 泸州 646000)
上消化道出血是一种常见的急危重症疾病,指屈氏韧带以上的消化道病变所引发的出血。失血量在短时间内超过循环血容量的20%为大出血,临床通常表现为黑粪或者呕血,往往伴有由于血容量急剧减少引起的急性周围循环衰竭,病死率较高,对患者的生命安全造成了严重的影响,其发病多为中老年人群[1]。常见的发病原因有消化性溃疡、急性胃粘膜损害等。短时间内止血是降低患者病死率的关键所在。本研究选取158例上消化道出血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分别给予常规治疗和生长抑素治疗,就两组治疗效果进行分析对比,如下所示。
选取2015年3月至2016年3月我院收治的158例上消化道出血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79例,观察组男性42例,女性37例,年龄30~68岁,平均年龄(48.5±4.5)岁,其中,消化性溃疡患者34例,急性胃粘膜损伤患者 31例,胃癌患者14例。对照组男性44例,女性35例,年龄34~72岁,平均年龄(49.3±5.2)岁,其中,消化性溃疡患者32例,急性胃粘膜损伤患者 28例,胃癌患者19例,所有患者均符合上消化道出血诊断标准,两组患者各项指标均无统计意义(P>0.05)。
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包括:患者均需要禁食,并保证绝对卧床,维持电解质平衡及补充血容量,积极抢救休克患者等常规处理。根据原发病给予患者垂体后叶素、凝血酶、止血环酸及立止血等药物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实施生长抑素治疗,第1次取0.25mg加入20ml的生理盐水中,静脉推注,再取3mg加入500ml的葡萄糖中,持续静滴12h,出血停止后3d才可终止疗程。
观察对比两组患者止血时间以及住院时间。
显效:治疗2日后患者生命体征恢复正常、黑便及呕血停止;有效:治疗3日后患者生命体征恢复正常,黑便和呕血停止;无效:治疗3日后患者黑便和呕血症状未消失。
观察组治疗有效率为97.5%,对照组治疗有效率为87.3%,观察组治疗有效率明显优于对照组,有统计学意义(P<0.05,χ2=5.7717)。见表1。
表1 两组治疗效果[n(%)]
观察组患者止血时间为(1.4±0.3)d,对照组患者止血时间为(2.1±0.4)d,观察组患者止血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有统计意义(P<0.05,t=12.4435)。观察组患者住院时间为(5.9±1.6)d,对照组患者住院时间为(9.8±1.8)d,观察组患者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有统计意义(P<0.05,t=14.3934)。
上消化道出血病情凶险,通常出血量较大、出血较急,伴有休克等并发症,如果没有及时采取有效的治疗措施,就会危及患者生命安全。其常见的病因有急性胃粘膜损害、消化性溃疡、胃癌和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等。近年来,随着医疗水平的不断发展进步,临床上广泛运用内镜检查、腹部扫描及选择性动脉造影,可迅速诊断出出血原因及位置[2]。治疗通常给予血管活性药物、止血剂等来进行止血,并实施抗休克等处理。止血机制为止血剂通过垂体后叶素经收缩内脏血管来降低门脉压力,但只有使用较大的剂量才能发挥止血作用,常伴有较大的不良反应。质子泵抑制剂等制酸药物在比较难治的上消化道出血治疗中效果并不明显。
生长抑素是近年来研发的一种新药,是人工合成的泛抑素,可以有效抑制生长激素,延长生物半衰期,是治疗上消化道出血的最佳药物。生长抑素可以对内脏血管起到收缩作用,有效降低门静脉压力,减少血流量,有效抑制胃酸及胃泌素分泌,也可抑制胆、肠消化酶的分泌[3]。研究中观察组的治疗有效率为97.5%,对照组治疗有效率为87.3%,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且观察组住院时间以及止血时间较对照组相比明显缩短,均具有统计意义(P<0.05);说明生长抑素治疗上消化道出血治疗效果显著。
综上所述,上消化道出血患者给予生长抑素治疗,其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常规治疗,止血效果较好,可有效缩短患者止血时间及住院时间,有效减少了患者机体损耗,值得临床上推广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