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汉画像石拜谒图式中传统礼仪文化对现代社会的作用

2018-10-08 06:00昆山登云科技职业学院215300
大众文艺 2018年18期
关键词:礼制画像石图式

(昆山登云科技职业学院 215300)

汉代画像石作为建筑构件的一部分,被装点在丧葬礼制型建筑上,成为了这一时期祭祀性丧葬艺术。汉代盛行的“灵魂不灭、事死如生”的丧葬观念,因此经济条件较好的墓主人通常会把陵墓按照生前的生活习惯豪华装修的一番。而画像石的图式内容正好真实地再现了汉代生活。

中国人从礼的历史非常悠久,素有“礼仪之邦”之称,礼仪所涉及的范围十分广泛,几乎渗透于古代生活的方方面面。汉画像石中“拜谒”图式就很好地体现了此类文化。

一、拜谒之礼的题材图式

“拜谒礼仪”在古代中国是一种非常重要的礼节,主要是指人与人交往中的见面礼仪,拜谒礼仪充溢于汉画像石的各类题材之中,可见汉代的拜谒礼仪已渗透于汉代社会的各个层面,成为汉代社会的一种风俗习尚。“拜谒”不是通常情况下的拜见,特指去拜访高级长官或者是德高望重之人,所以在这里体现了一种森严的封建礼制等级制度。

拜谒之礼在画像石中,无论是宴饮迎谒,君王出行,还是古圣先贤,神话传说,都会出现,主要表现在这几大题材上:1.臣对君的敬拜;2.下级对上级的敬拜;3.幼对长的尊拜;4.主对宾的迎拜等。比如,在山东嘉祥、莒县、沂南北寨等均有出土的汉画像石“周公辅成王”,故事讲述的是周武王建立周王朝两年后病死,周公旦辅佐十三岁的周成王直到到二十岁,代理天子职权,一心朝政,忠心不二。我们可以通过画面看到,立于中心位置头戴山子皇冠的小人为周成王,左边侍从手持华盖,右边跪拜者为周公旦,周围还有众臣作揖,小成王正在接受众臣的拜谒。虽然,成王未成年还是孩子,但是他的级别却是王,因此汉代的礼仪制度不得不让这些大臣为他俯首下跪。

再比如,“孔子见老子”,诸多文献和考古资料证实孔子曾多次向老子问礼,画像石的图式内容积极宣扬尊老敬贤的孔子拜谒老子,请教学问等一系列谦虚好学的美德。出于嘉祥汉画像石中的这幅“孔子见老子”,图中,孔子率弟子拜谒老子,请教学问,孔子居右,老子居左,拄一拐杖迎接,孔子与老子之间有位幼童一手指向孔子,像是在问答,此幼童应为项橐,相传项橐是春秋时期的神童,虽只有7岁,但是孔子非常尊重他,把他当作老师一般请教,后世尊项橐为圣公。图中我们可以看到孔子率弟子与老子一一作揖拜谒,老子同时作揖回礼,体现了尊师重道德优良传统。

中国传统的“礼”包含了礼制的精神原则和礼仪行为两大部分。中国自古就是个注重人情礼教的社会,作揖、跪拜、行走、入坐、拜贺等都在拜谒图式中体现出来,礼仪是礼制的精神核心,礼仪制度是礼仪精神的外在表现,二者的关系非常密切。无论场面的大或小,均显示了汉代细致的礼教文化。

二、中国传统礼仪文化样式

日常生活中,中国传统礼仪源远流长,即便在行走过程中同样注意人际关系的处理,因此产生了行走的礼节:“趋礼”,地位低的人或是晚辈在地位高或者是长者面前走过时,一定要低头弯腰,以小步快走的方式对尊者表示礼敬;此外,还有“行不中道,立不中门”的原则,即走路不可走在路中间,应该靠边行走;站立不可站在门中间。这样既表示对尊者的礼敬,又可避让行人。

见面时,既要保持态度热情,又不失体统而彬彬有礼,人们相互拱手作揖,或是双手合抱,举至胸前客套一番。如若去做客,进门与入座时主客会相互谦让,拱手作揖,称之为“揖让”。

入座时,主次尊卑井然有序,尊者上座,卑者末座,身份不同入座时的位置是不一样的,都按照严格的安排席位,如果坐错了,那就是对主人及宾客的大不敬。

中国的礼仪原则是尊人,在与人交往时要放低姿态,谦恭待人、尊重他人,以赢得他人的尊重。以礼待人不仅是礼貌的姿态,更多的是发自内心对他人的尊重。因懂礼、习礼、守礼、重礼,所以被称之为“礼仪之邦”,礼仪在古代社会规范着人的道德和行为,也是文明的象征,是中华民族优秀美德的之一。经过《周礼》、《仪礼》、《礼记》三部专门阐述礼的经典著作的传颂与发扬,中华名族的礼仪文化源远流长。

古人为何要学礼重礼呢?《礼记•曲礼》有云:“道德仁义,非礼不成,教训正俗,非礼不备。分争辨讼,非礼不决。君臣上下父子兄弟,非礼不定。宦学事师,非礼不亲。班朝治军,莅官行法,非礼威严不行。祷祠祭祀,供给鬼神,非礼不诚不庄。是以君子恭敬撙节退让以明礼。鹦鹉能言,不离飞鸟;猩猩能言,不离禽兽。今人而无礼,虽能言,不亦禽兽之心乎?夫唯禽兽无礼,故父子聚麀。是故圣人作,为礼以教人。使人以有礼,知自别于禽兽。太上贵德,其次务施报。礼尚往来。往而不来,非礼也;来而不往,亦非礼也。人有礼则安,无礼则危。故曰:礼者不可不学也。夫礼者,自卑而尊人。虽负贩者,必有尊也,而况富贵乎?富贵而知好礼,则不骄不淫;贫贱而知好礼,则志不慑。”

古人分析了人与动物的本质差别就在于礼,人之所以称之为人是因为礼制礼仪的存在,礼是人区别于动物的标志,同时她又是一切社会活动的准则,人类的生存离不开社会团体,为了保证这个团体有一定的秩序性,就要求我们遵守相应的礼教文化,这部分礼教文化所体现出来的则是道德层面上的各种规范要求,道德为万事之本。礼还是自我修身的主要方法,以礼待人,礼尚往来,使得人与人之间体现了文明的所在。

三、中国传统礼仪文化对现代社会的作用

礼仪的修养水平直接反应了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文明程度,从汉画像石中人物日常生活行为举止中我们可以看出,我们的传统礼仪常常被视作是人生之本,立业之基,在今天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也应该立足于吸收传统礼仪文化中的精华,使得传统礼仪古为今用,健全我们的现代精神文明。

1.礼仪文化的建设可以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

物质生活条件飞速发展的今天,一部分传统礼仪文化正在被忽略,社会上会存在一些言行失范和不文明的现象,比如在公共场合大声说话,相互拥挤,吃喝失态,穿着不合体,行业间的不正当竞争等等,这些都是因为我们的观念中传统礼仪文化的缺失造成的,加强礼仪文化的宣传和建设可以规范人们的日常生活行为习惯,养成良好的社会品德风气,提高全民的精神文明意识。

2.良好的礼仪文化修养是塑造社交形象的重要手段

所谓形象就是双方在彼此心目中形成综合化、系统化的印象。一个人能够懂得尊重别人也就可以得到更多人的尊重;一个社会的文明程度越高,全民的礼仪文化修养也就越高。注重礼仪,谦恭友善,营造出的温馨和谐氛围就就能妥善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的种种关系,增加了社会的凝聚力,改善人们之间的人际关系。

3.礼仪文化可以激发人们对美的追求

日常生活、生产及交往过程中形成的规范秩序的集中体现就是礼仪文化了,任何礼仪规范都包含着对审美的要求,反映着人们的共同审美情趣及欣赏习惯。现代社会我们追求外在形象美、形式美的同时更加注重内在美,即人的品德美。礼仪对人的言谈、举止、仪表、仪态都有规范,这一系列的规范综合体现在人的气质和风度上,从而增加了人的人格魅力,是美的素质由内而外的体现。

别林斯基说:“美和道德是亲姊妹”,康德说:“美是道德的象征”。这种对美的追求,源于我们的精神需求,从审美角度来感染人,使人在潜移默化中陶冶性情,净化心灵,从而影响到人们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态度,达到人格的完美。

四、总结

礼仪在古代,是为了适应当时的社会需要,服务于封建宗教礼制和贵贱等级关系中,我们现代的礼仪文化则是和古代有很大的区别,我们尊老敬贤、仪尚适宜、礼貌待人、容仪有整等,将这些美好的品德传承与发展,协调和谐的人际关系,塑造文明的社会道德风尚。汉画像砖上的礼仪图式,给我们诠释了中国古代的礼教制度,虽然带有一定的时代特征和局限性,但是我们要取其精华,中华民族道德风尚体现在传统礼仪文化上的内容还是值得我们去发扬光大的。

猜你喜欢
礼制画像石图式
《汉代画像石题榜隶书艺术研究》评介
论汉画像石中吉祥纹饰的意象之美
思维图式在初中英语阅读教学中的应用
给现代人参考的古代礼仪
透过“图式”读懂儿童
Contents and Abstracts
汉画像石造型特质在三维动画IP角色塑造中的应用研究
The Hands
《红楼梦》宴饮描写中礼制与人情的二元共生关系探析
汉风新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