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秀丽 郭志军
【摘要】目前,高校思政课“隐性逃课”现象较为严重,已经成为影响高校教学质量的顽疾。“隐性逃课”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教师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文章主要从教师方面进行原因分析并提出相应对策,以引起任课教师的重视,从而改进教学,减少和避免“隐性逃课”现象的发生。
【关键词】隐性逃课 教师因素 评教
“隐性逃课”指学生虽然来到教室上课,却从事一些与课堂学习无关的事情,如玩手机、睡觉、聊天、看小说等。目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中的“隐性逃课”现象非常普遍,教学现状不容乐观。本文旨在对“隐性逃课”背景下的教师因素进行分析,探索解决“隐性逃课”问题的对策和思路,以其提高高校思政课教学的实效。
一、高校思政课“隐性逃课”背景下的教师因素分析
(一)重科研,轻教学
长久以来,高校当中普遍存在着重科研,轻教学的现象,教师的考核、评优、职称晋升等与教学工作并不直接挂钩,却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与教师的科研水平。教师的课讲得再好,没有科研成果就不能晋升职称,没有职称在高校就得不到认可。因此,写论文、立项目、搞科研成了高校教师最重要的工作内容,科研已经异化为高校教师追名逐利的工具。面对教学工作则投入不够,抱着完成任务的心态应付了事,讲完授课内容就万事大吉,对课堂教学关注度不够,造成教学内容不及时更新,教学方法缺乏艺术性,加剧了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空洞说教、脱离实际的反感情绪,直接影响了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学生出现“隐性逃课”行为就不足为怪了。
(二)思政课教师很少与学生进行互动
很多大学生都反映在本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堂上任课教师很少与学生互动,或者基本没互动。即使有少有互动,也主要停留在提问、案例分析等层面,而且互动也经常是草草结束,缺乏有效的反馈。受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很多教师过于强调自身的权威而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个性发展的需要,在课堂上一味地向学生灌输知识,很少给学生表达自己观点和看法的机会,加上必须完成既定的教学任务,保证教学进度,他们通常会以最快方式向学生传授教学内容,单方面向学生灌输知识而不选择与学生交流互动。除此之外,大班型授课的教学模式也给任课教师进行互动式交流教学也带来了一定的困难。
(三)课程考核方式不完善
现阶段,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考核方式一般分为两种:考试和考查。考试课试卷中考核学生应用知识和创新能力的自主性题目设计较少,大多属于纯知识点的考察,学生只要在考前进行突击即可。更有部分教师在考试前为学生划定复习范围,印发复习资料,所以不论学生平时是否认真听课,只要考前认真复习,都能顺利通过考试甚至得高分。文科学生这种现象更为普遍。而考查课就更轻松,一般采用论文或报告的方式进行考核,学生在网上随意下载一些资料素材进行拼凑,对于超百人的大课堂教师根本没有办法一一核查。这种考核方式的存在无疑使“隐性逃课”者无后顾之忧。
(四)怕影响评教成绩
目前,许多高校采取“学生评教”的方式,让学生在期末的时候对这一学期任课教师的授课情况进行打分,部分教师在这种压力下怕因严格要求而“得罪”学生,导致学生打分过低,恶意评教,进而影响个人的年终考核、工资、奖金以及职称晋升。因此,部分教师在课堂上只负责查学生的出勤情况,至于学生是否认真听讲,有无“隐性逃课”行为则持放任默许态度,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只要不扰乱课堂秩序就万事大吉。
二、高校思政课“隐性逃课”问题的对策研究
“隐性逃课”行为的普遍存在,严重影响了正常的教学秩序,造成教育资源的浪费,导致学生养成不良的学习习惯,降低了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质量。因此,预防和控制学生的“隐性逃课”行为已经成为一项艰巨而紧迫的任务,教师作为课堂的掌舵者,责任重大。
(一)树立教学工作的中心地位,回归大学之道
“学术性”是现今很多大学所追求的理念之一。有人甚至认为在大学里学术发展是最根本的目的。但就目前我国的实际情况来看,培养人才仍然是现阶段大学的基本职能。教师的重要任务之一依然是教学,通过教学使学生学会知识,从而获得思维的发展以及人格的完善。要达到这种目的,教师需要付出巨大的时间和精力。因此,必须要改变现在重科研、轻教学的局面。课题组认为,首当其冲要改变职称评审的条件,把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教学效果纳入评审条件之中,因为科研能力和学术水平并不能完全等同于教学能力。既然是教师系列的评审,就不能只把科研当作硬性指标,只有把教学也作为评审教师技术资格的条件,评出来的职称才能真正名副其实。
(二)增强教师的责任感,提升教学水平
課堂教学是一个师生互动的双向过程,这一过程取得的实际效果如何,教师是关键。教师需增强自身的责任感,改变“只教不管”的局面。教师应潜心钻研教材,精心准备教学内容,把握学术前沿理论动态,理论知识的讲授要深入浅出,多和社会热点、社会现象相结合,多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是整个课堂的总设计师,教师应把课堂教学看作一门科学与艺术相融合的学问,努力提高教学艺术和讲课技巧。根据学生的专业特点、学科特点等,利用翻转课堂、实践教学等多种教学模式,采用讨论式教学、案例式教学等灵活多样化的教学方法,营造轻松愉悦的课堂氛围,使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激发学生内在的学习兴趣,唤起学生学习的激情和求知欲,从而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三)加强对学生“隐性逃课”行为的管理
没有规矩,无以成方圆。教师对学生“隐性逃课”行为的放任,助长了学生对课堂纪律的无视,导致了“隐性逃课”愈演愈烈,呈蔓延之势。要改变这种现状,教师必须对“隐性逃课”加强管理。学期初的第一节课教师就要向学生讲清楚要求,课堂上不能出现“隐性逃课”行为以及出现“隐性逃课”行为将受到的处罚。教师在课堂上要严格执行各项有关“隐性逃课”的纪律规
定,一旦有学生出现“隐性逃课”行为要予以指出,并进行批评教育,对于那些屡教不改、经常“隐性逃课”的学生,要加大其“隐性逃课”的成本和代价。教师可以将学生的课堂表现直接与课程成绩挂钩,适当加大平时成绩的比重,降低期末成绩的比重,课堂上经常“隐性逃课”的学生会没有平时成绩或平时成绩非常低,使得他们的课程成绩面临不及格的危险,这直接关系到挂科,甚至是毕业,一般学生不敢轻易地去触碰这个红线。教师通过各种措施加强对学生“隐性逃课”行为的管理后,学生也会在课堂上努力地控制自己的“隐性逃课”行为,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
(四)改革传统的考试方法,优化考试制度
现阶段,我省大多数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考核都是由任课教师自己命题,考前还会划出复习范围,这都助长了“隐性逃课”现象的发生。我们要改革传统的考试方法,优化考试制度,以端正学生的学习态度。无论是考试课还是考查课,都应适度增加平时成绩的比重,把学生平时的学习态度,课堂表现,参与度等纳入平时成绩之中,作为期末考核的主要依据,使学生意识到必须有效地参与才能顺利通过考试。在考试的内容设置上更加侧重考查学生运用知识分析问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引导学生注重平时学习的积累以及知识的内化。只有根据每门课程的具体特点,把课程考核细化为过程考核,平时考核,期末最终考核,才能有效遏制“隐性逃课”现象,真正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五)应对信息技术的挑战,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
随着互联网、移动通信等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大学生们的学习方式已然悄悄地发生了变化。他们逐渐习惯了通过网络获取知识,寻求答案,教师课堂传导授业的魅力不再。但是,这种单纯依靠点击搜索进行的学习,缺乏对知识的深层理解和思考,缩短了对知识消化、理解和吸收的过程,学习变得日益浮躁,教师应积极引导学生从网络的粗浅快餐学习中走出来,有效利用信息技术的手段,重组课程内容,提炼关键问题,带领学生深入思考,反复学习,领悟知识的真谛。同时,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建立包括课堂教学、实践教学、网络教学在内的“三位一体”的教学模式,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最大限度地减少“隐性逃课”行为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