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继先
摘 要: 以新闻学专业研究生为授课对象的“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课程相较于传统范畴授课而言,在教学内容、对象、教师和具体方式上都有着鲜明的特征。本文紧扣问题意识,以问题为导向,结合“课程思政”要求,提出从“在授课内容上找到交叉点”、“针对特定的授课对象有所侧重”、“选择专业融合和有一定实践背景的专业教师”、“强调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授课”四个方面切入探索和实践的思路与模式。
关键词: 新闻学教育 研究生教育 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 课程教学
“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是马克思主义整体的有机组成部分”。在该门课程的授课中,一般是遵照“既展现马克思主义文艺基本原理的历史发展过程,又对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思想来源、哲学基础和历史发展作全面、系统、科学的描述”①这样一种基本方法和模式。但是,本着实事求是的态度,作为新闻学研究生的必修课程之一,“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课程的讲授需在此基础上,将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与马克思主义新闻学理论、中国共产党的新闻实践对接和融合,以一种新的教学内容、模式、思路和方法加以阐述,在传授文艺学、新闻学基本原理的基础上,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国革命与建设实践,尤其是中国共产党新闻与文艺实践原则、成就、经验等贯穿其中,在传授新闻专业知识的同时,以课程带动思政,以思政指导课程。
一、问题的缘起
突出问题意识是教学科研的重要原则和方法。作为以新闻学专业学生为授课对象的“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课程在传统授课方式上有着四个主要问题:
(一)授课内容上的差异
尽管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与新闻理论都是马克思主义整体的有机组成部分,都是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并符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人文社会科学。但是,从文艺与新闻两门学科的角度出发,其授课内容是有差别的。如何从新闻学角度讲清楚马克思主义在文艺上的基本理论、方法,是该门课程在教学中值得思考的重要问题之一。
(二)授课对象上的差异
尽管“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课程在新闻学研究生中有部分授课对象是广播电视专业方向的研究生,而该专业方向的研究生偏艺术类学生,但是这里有两点需要特别注意:一是新闻学广播电视专业方向的研究生在学科上仍然是新闻学研究生,其专业重点仍然是在新闻学;二是该门课程仍然有大量新闻理论与实践专业方向的研究生。因此,在授课对象上,如何在平衡较为复杂的授课对象不同专业基础、认知和兴趣的同时,将授课重点偏向于新闻学中的文艺理论是该门课程在教学中值得思考的重要问题之二。
(三)授课教师上的差异
教授新闻学研究生“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课程的教师传统上有三个来源:一是新闻学专业的教师;二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专业的教师;三是文艺学专业的教师。但从以往教学实践和效果看,无论是此三类教师中的哪一类教师,都会因为专业的限制而不可避免地偏向其所擅长的专业领域。然而,该门课程在教学实践中却尤其强调这三类专业的融合与贯通。因此,以传统方式选择教师,会由于专业教学的偏重而造成教学内容、效果等方面的偏差。这是该门课程在教学中值得思考的重要问题之三。
(四)授课方式上的差异
以新闻学研究生为授课对象的“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课程由于必须兼顾新闻学、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文艺学三个专业内容,因此其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使用的方法与单纯的新闻学、文艺学和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程教学方法有较大差异,其侧重点由一个转为三个,还需要三者融合。这是该门课程在教学中值得思考的重要问题之四。
二、基于问题的实践探索
针对上述问题和差异,在以新闻学研究生为授课对象的“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课程的教育教学实践中,需要有创新的摸索和大胆的实践,借以进行突破和解决。
(一)在授课内容上找到交叉点
作为新闻学研究生的课程,“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必须在新闻学、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文艺学三个专业方向上找到交叉点,并以此为原点,进行三维的扩散,力争形成立体的教学内容。在实际授课中,我们尝试采取以马克思主义文艺的基本理论为前导,以中国共产党新闻宣传及文艺实践为主体,以1921年至今中国共产党新闻宣传及文艺事业在各阶段的重要事件、人物、制度、政策和重要文稿、讲话为具体内容,比如,1917年-1937年时间段的《文学革命论》(陈独秀,1917)、《对于左翼作家联盟的意见》(鲁迅,1930)、《普洛大众文艺的现实问题》(瞿秋白,1931);1937-1949年时间段的《在鲁迅艺术学院的讲话》(毛泽东,1938)、《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毛泽东,1942)、《我们对于新闻学的基本观点》(陆定一,1943)、《在中华全国文学艺术者代表大会上的政治报告》(周恩来,1949);1949-1956年时间段的《应当重视电影〈武训传〉的讨论》(毛泽东,1951)、《关于作家的修养等问题》(刘少奇,1956)、《关于文艺工作的几点意见》(刘少奇,1956);1957—1976年时间段的《同新闻出版界代表的谈话》(毛泽东,1957)、《要政治家办报》(毛泽东,1959)、《在文艺工作座谈会和故事片创作会议上的讲话》(周恩来,1961)、《论知识分子》(周恩来,1962);在1976-2016年时间段的《在中国文学艺术工作者第四次代表大会上的祝词》(邓小平,1979)、《继往开来,繁荣社会主义新时期的文艺》(周扬,1979)、《论文艺》(邓小平,1989)、《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习近平,2014)、《在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习近平,2016)、《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习近平,2016)等。通过这些教学内容的传授,既教给学生基本理论,更强调引导从以往的历史和当代的具體现实中领悟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与马克思主义新闻学理论和实践的互动关系。
(二)针对特定的授课对象有所侧重
由于这门“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授课对象是以新闻学为专业的研究生,对新闻专业理论、知识和研究方法的侧重讲授不仅是必需的,而且体现在三门学科融合基础上的差异性和学科特征。在实际的授课过程中,除导论以外,其余的授课内容都是紧密围绕新闻宣传专业,尤其是紧密围绕中国共产党的新闻宣传工作,契合了授课对象的专业认知和需求,突出了重点和特色。
(三)选择专业融合和有一定实践背景的专业教师
针对特定的教师选择的差异,我们力求以专业理论和实践背景相融合的标准选择该门课程的教师。这类教师既要有扎实的新闻学理论基础,又要扎实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文艺学知识,更要有相关专业的实践经验。从长期从事党的新闻宣传和文化工作实践和研究領域的教师中选拔该门课程的教师是比较恰当的。从目前具体教学实践的效果上看,这种选择教师的标准和思路是可行和有效的。
(四)强调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授课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是“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教学的重要和有效的方式。这里讲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包括三层含义:一是在授课方式上采取理论教学与实践互动项结合的方式。通过教师在课前布置专题自学(预习)的内容,在课堂上由学生选出代表发表研读感受,在分组进行课堂专题讨论,最后由教师结合学生发言、讨论情况进行点评和专题讲授。二是授课内容上强调基本原理和理论的讲授与实践和实例的研究相结合,将基本原理和理论贯穿到实践实例中,让学生对抽象的理论有非常直观的了解和运用的体验。三是考核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要求学生把学到的理论知识运用到对具体事例的研判和阐释中,既考查学生对抽象的理论知识的把握程度,更考查学生将理论运用到实践中的能力。
三、实践探索的效果
仍然是本着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必然经过理论由实践中来,并指导实践的过程。从以新闻学专业学生为授课对象的“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课程教学的创新实践上看,这种新的思路、方法和模式是有一定效果的。这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学生学习该门课程的兴趣得到提高。作为新闻学(包括广电专业)的学生,以往单纯的一门学科教学对于他们来说,不是过于遥远,就是不断重复,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现在采取的融合基础上的侧重教学,使得学生对于三门学科知识的把握有了交叉点,既与自身的专业有关,又能在此基础上扩展知识面和学习深度,由此更加贴近新闻学专业研究生的需求。
二是学习该门课程的学生的能力得到强化。以实例作为授课内容,以“自主学习--自我展示--教师点评”为主要方法,以能够熟练运用理论对实例进行科学分析为教学目的,使得学习这门课程的研究生能够在学习中锻炼作为一名硕士研究生应有的,也是最重要的研究能力,包括辨别、分析、归纳、总结等方面的能力。
三是在最大限度地开展针对专业研究生的“课程思政”工作。新闻学专业的意识形态属性相对其他专业而言更加明显和特殊;以新闻学专业学生为授课对象的“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课程教学从本质上就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文艺学和新闻学相结合的课程。因此,从课程思政的角度出发,这门课程是非常合适的,也是必需的。关键在于,如何在这门课程的讲授中,以潜移默化的方式,引导学生自觉地将新闻学、文艺学的专业研究与马克思主义,尤其是中国共产党的马克思主义新闻理论与实践、文艺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通过以1921年至当代中国共产党的新闻宣传文化实践为授课内容和研究对象,并以此扩展至以新闻学专业视角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理论和实践的思考,进一步加深对新时代习近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有关文化、新闻、宣传等重要论述的理解、把握和运用,使得新闻学专业的研究生能够将理论与现实更加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把握准确的政治方向,并指导今后在专业方面的研究、实践。
四、结语
以新闻学专业学生为授课对象的“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课程教学相对于新闻学专业、文艺学专业、马克思主义专业的课程教学而言,既密切相关,有着很多共同点,更体现出一种学科融合课程教学的自有的特点与差异。这门课程的讲授在很大程度上对相关专业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使得相关专业的老师必须重新思考和定位对于这门课程讲授的内容、思路、方法等,必须在不断提升知识水平,完善知识结构的基础上,以创新的精神,大胆探索一种新的教学模式,并在实践中加以不断地调整,使之更加趋于完善。
注释:
①王杰,主编.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1.
参考文献:
[1]王杰,主编.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
[2]畅广元,主编.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3]中共中央宣传部办公厅,中央档案馆编研部,编.《中国共产党宣传工作文献选编》(1-4册)[M].北京:学习出版社,1996.
[4]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著.中国共产党历史(第1-2卷)[M].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11.
[5]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文章选编[M].北京:中共文献出版社,党建读物出版社,2016.
[6]习近平.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EB/OL].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2016-05/18/c_1118891128. htm,2016.
本文为江苏省社科基金项目(项目标号:16TQB005)阶段性成果。